怎樣發表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目的是使工作更高效,結構更合理,那要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方法,謝謝你的閱讀。

  

  1、確定自己的學術論文專業和分類方向。

  2、查閱期刊,尋找合適自己學術論文的相關期刊,並對其規範性,合法性,及專業程度進行綜合的瞭解和考評。

  3、尋找代理機構或者雜誌社。在此雜誌之家網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確認其合法性,正規性了,對於這些機構,雜誌社也要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考評,並作出慎重的結論。

  4、達成協議,支付定金。然後按照編輯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後,付清餘款。學術論文成功發表之後,雜誌社或者相關機構會給你寄去樣刊。

  6、收到樣刊,確認自己的學術論文已經成功發表。***記得確認期刊是正刊,併到知網去查詢下有沒有被收錄***

  關於數學的學術論文

  淺談數學教學如何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摘 要】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極強的自然科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探究、掌握並運用數學規律,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尋找 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怎樣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變單調、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將“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並讓學生都喜歡學習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結合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學生都比較喜歡,小學數學知識可以生活化,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教師應儘量尋找身邊的數學。

  1 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比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上學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外出旅遊估算一下要帶多少錢才夠等等。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如:佈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良好。

  2 尋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進行教學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也只有讓它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中,它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後,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整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這些教學實際使我深深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中。

  3 尋找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學生把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知識

  數學來自生活而高於生活,最後又迴歸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且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與靈性,用生活的理念構建數學課堂,正是《小學數學課堂標準》中提出的新境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就會由熟悉而變得親切,由親切而變得喜歡學習數學了。教學環節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知識,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聯絡因此得到較好的體現。

  4 尋找生活中的模型,幫助學生樹立表象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一些知識沒有辦法直接利用實物進行演示教學,但如果不進行操作演示,學生又很難理解,這時我們就可以尋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幫助學生樹立表象意識,從而達到學習目標。如我在教學解決問題中的“行程問題”時,因大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我就找了兩輛遙控玩具車,讓兩位學生分別操縱,在教桌上演示,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該如何解決。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先在課前讓學生每人設計一個“圓柱”。用硬紙板、包裝盒、彩紙等材料,依照圓柱製作起來,在親自動手製作的過程中,學生髮現了很多問題,學到了很多知識。

  5 尋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規律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極強的自然科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探究、掌握並運用數學規律,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如我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綿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隻?學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請三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順勢引導學生理解了加法的意義,並掌握了“求兩個數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這一規律。又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一個“騎圓形輪胎的自行車”比賽***其中甲騎的是車軸在圓中心,乙騎的是車軸不在圓中心***的情境。先讓學生猜一猜,騎哪種自行車的騎得快?為什麼?接著用課件展示比賽,結果乙使出了渾身解數還是落在後面,甚至幾次摔倒,而甲輕鬆獲勝。這一生活情境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認識圓的特徵——“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做好了鋪墊。而在教學對乘法分配的探索時,先讓學生估算大約需要多少塊瓷磚,再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估算是否正確。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發現方法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麼這個發現是否適用於不同的資料呢,我又讓學生舉例驗證。在驗證前,我指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然後讓學生舉符合要求的例子。學生在獨立舉例後,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乘法分配率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學生體會到探究數學規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規律的樂趣,樹立了探究數學規律的信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使學生學得輕鬆,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