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學術論文是訓練我們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髮表學術論文的方法,希望你們喜歡。

  

  1、確定自己的學術論文專業和分類方向。

  2、查閱期刊,尋找合適自己學術論文的相關期刊,並對其規範性,合法性,及專業程度進行綜合的瞭解和考評。

  3、尋找代理機構或者雜誌社。在此雜誌之家網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確認其合法性,正規性了,對於這些機構,雜誌社也要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考評,並作出慎重的結論。

  4、達成協議,支付定金。然後按照編輯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後,付清餘款。學術論文成功發表之後,雜誌社或者相關機構會給你寄去樣刊。

  6、收到樣刊,確認自己的學術論文已經成功發表。***記得確認期刊是正刊,併到知網去查詢下有沒有被收錄***

  關於經濟的學術論文

  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及我國的戰略選擇

  一、引言

  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入到人類發展的各個層面,特別是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模式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幾大熱點經濟充斥在媒體和大眾的視野,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實,它們都是近幾十年產生的新的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係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陷入資源、環境和生存危機後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

  二、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內涵

  1、迴圈經濟

  迴圈經濟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1966年德國頒佈的《迴圈經濟和廢棄物管理法》是發達國家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迴圈經濟一詞。迴圈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迴圈模式轉變,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迴圈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低消耗、高效率、資源化,集中表現在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汙染物最終處置量上,即單位資源消耗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汙染物最終處置率的大幅度降低。

  2、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立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目的是應對氣候變化、解決人類生活、企業生產過程中過多的排放溫室氣體而引發的地球生態圈碳失衡,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

  3、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由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實質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環境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可將迴圈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利於生態保護的理念和技術結合在一起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三、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異同辨析

  1、三大經濟的相同點

  ***1***產生背景相同。它們都是近幾十年來產生的新的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係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陷入資源、環境和生存危機後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它們都是相對於傳統經濟發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2***理論基礎相同。它們的理論基礎都是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以生態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為核心,以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大系統為研究物件,借鑑生態學的物質迴圈和能量轉化原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索人類經濟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這幾種經濟形態都強調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絡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的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3***依靠的技術手段相同。它們都依賴於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清潔生產的生態化技術,如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能效技術等。

  ***4***發展環境相同。它們都需要以技術創新為支撐,都需要市場機制、法律制度等為保障條件。

  ***5***其他相同點。他們在消費觀念上都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都強調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的改變,反對盲目、奢侈、過度的物質消費。

  2、三大經濟的不同點

  ***1***研究的角度不同。迴圈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的物質迴圈,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

  低碳經濟主要針對能源領域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重點從建立低碳經濟結構、減少碳能源消費入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採用清潔能源,建立全社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機制和發展模式。

  綠色經濟通過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高效、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滿足。

  ***2***核心內容不同。迴圈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迴圈利用,通過各種物質的迴圈利用,以儘可能少的資源耗費和儘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化。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為基礎的經濟,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消費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

  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形態,包括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GDP、綠色核算、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綠色資本、綠色網路等。

  ***3***實施控制的環節不同。迴圈經濟從資源的輸入端和廢棄物的輸出端來研究經濟活動與自然系統的相互作用。同時,迴圈經濟還關注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低碳經濟強調經濟活動的能源輸入端,通過減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不再發生顯著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

  綠色經濟更多關注經濟活動的輸出端,即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重點在環境保護。

  ***4***推動力不同。迴圈經濟:通過物質的迴圈利用使投入成本降低,為進行迴圈經濟活動的個體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使迴圈經濟具有推動其自身不斷髮展的內生力量。

  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在目前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還不夠、公眾環境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推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國家強制力的介入方能實現。

  ***5***評價體系不同。迴圈經濟:根據《迴圈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發改環資[2007]1815號***,我國迴圈經濟指標體系,從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廢物排放4個方面入手,在巨集觀和工業園區兩個層面上分別規定了22個和14個迴圈經濟評價指標。巨集觀層面的迴圈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用於對全社會和各地發展迴圈經濟狀況進行總體的定量判斷,為制定和實施迴圈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依據。工業園區評價指標主

  要用於定量評價和描述園區內迴圈經濟發展情況,為工業園區發展迴圈經濟提供指導。

  低碳經濟: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專門針對低碳經濟的評價體系,但從低碳經濟的定義上就能很直觀的看出,其主要從社會生產的結果入手,以碳排放量作為評價指標。

  綠色經濟:鑑於綠色經濟本身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對其評價必然包括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領域。目前中國也沒有一個專門針對綠色經濟的評價體系。據悉,目前廣州發改委正研究制定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生產領域綠色化主要通過人均GDP增速等8個指標來反映;生活領域主要通過軌道交通運量佔公共交通總運量的比重、人均日產生活垃圾等7個指標來反映;生態領域包括空氣質量優良率等7個指標來反映。

  ***6***政府幹預不同。低碳經濟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全球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大系統,各國都對溫室氣體排放負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從1997年簽署、2005年才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到2009年發表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都說明國家的政治意願決定著低碳經濟的實現幅度和推廣程度。只有通過國家政府間的合作,才能實現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主旨的低碳經濟。

  迴圈經濟、綠色經濟則更多是在無國界限制的話語體系下推行綠色環保經濟模式,沒有蘊含政治色彩。

  四、走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發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應立足中國實際,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麵臨的機遇,統籌佈局,整合幾大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1、我國無法單獨推行迴圈經濟、低碳經濟或綠色經濟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城市化、小康化等社會發展態勢不可避免,對能源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從我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是經濟的主體,其在整體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大,加重了我國經濟發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同時,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結構,導致我國能源消費長期高碳化,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

  雖然我國推行迴圈經濟已經卓有成效,但是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迴圈經濟通過各種物質的迴圈利用,可以實現物質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迴圈,卻不能完成特殊的化石能源閉合迴圈,導致在我國單線發展迴圈經濟面臨著無法突破的現實瓶頸。

  低碳生產、流通、消費無法直接產生現實經濟效益,市場本身無法產生對低碳技術的需要,推行低碳經濟需依靠國家強制力。但由國家自上而下地推行低碳經濟,往往導致缺乏競爭,市場失靈。同時,傳統能源相對低廉的價格還限制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新能源電價成本近年內都將遠遠高於常規能源價格,新能源利用只能以政策補貼為支撐。加之我國當前總體技術水平落後、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不完善,這些都制約著低碳經濟的發展。

  綠色經濟目前在我國缺乏相關法律政策支援。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檔案都散見於《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迴圈經濟促進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等為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專門設立的法律法規和政府檔案中,故綠色經濟在我國也無法單獨推進。

  2、整合已有基礎,推進三大經濟協同發展

  綠色經濟是應對高碳工業化時代灰色經濟的一種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經濟;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暖最有效的經濟方式,是高碳工業化時代最具有特徵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方式;迴圈經濟是構建這種低碳綠色生態經濟的方法或實現這種環境的路徑。它們在我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應予以同樣的重視,不能顧此失彼。整合三大經濟,走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

  鑑於目前促進我國迴圈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相對健全,建議將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納入到迴圈經濟體系當中來,充分應用已有基礎,將“3R”原則運用到“社會—生態”系統,走迴圈經濟低碳化綠色化發展之路,克服三大經濟單獨推進的困境。各級政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應整合發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所需的執行環境“軟體”及技術“硬體”的相似性,積極推行能促進三大經濟協同發展的相應措施和相關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