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表理論學術論文

  學術,是指對於方法的學習,而學術論文是在校大學生最後一次知識的全面檢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方法,希望你們喜歡。

  

  1、確定自己的學術論文專業和分類方向。

  2、查閱期刊,尋找合適自己學術論文的相關期刊,並對其規範性,合法性,及專業程度進行綜合的瞭解和考評。

  3、尋找代理機構或者雜誌社。在此雜誌之家網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確認其合法性,正規性了,對於這些機構,雜誌社也要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考評,並作出慎重的結論。

  4、達成協議,支付定金。然後按照編輯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後,付清餘款。學術論文成功發表之後,雜誌社或者相關機構會給你寄去樣刊。

  6、收到樣刊,確認自己的學術論文已經成功發表。***記得確認期刊是正刊,併到知網去查詢下有沒有被收錄***

  關於經濟理論的學術論文

  經濟增長不等於經濟發展

  摘要:“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是兩個既緊密聯絡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是從“量”的角度來衡量與評價一國經濟發展狀況,而後者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反映一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程序,但在很多場合中,這兩個有共性、有區別概念模糊了,甚至替代使用。

  關鍵詞: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內涵及其價值取向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國民經濟的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數量和服務數量的增加。如果考慮人口因素,經濟增長又按人口平均增加的產品數量和服務數量來計算。國際社會普遍採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增長的指標。經濟增長包括了三層含義。一是經濟增長表現為一國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在人口和商品價格變動的情況下,也可以說經濟增長是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GDP的增加。因此,經濟增長最簡單最明瞭的定義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增加。二是經濟增長必須以技術進步為支撐,也就是說,實現經濟增長必須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只有依靠技術進步或只有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才是現實的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可以說,經濟增長的過程往往也就是技術進步的過程。三是經濟增長與社會制度、社會意識相適應。或者說,相應的社會制度及其意識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而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包括一定時期的投資量、勞動量和勞動生產率等。當然,在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與這一時期的投資量、勞動量和勞動生產率成正比關係。即投資量和勞動量越大、勞動生產率越高,則經濟增長率就越高,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就越多。反之亦然。

  經濟發展是指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持續高階化及其人均實際福利不斷提高的過程。包括國民財富的數量和質量、國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優化及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升級與投入產出對比、國民生活質量和福利的改善及提高等。與經濟增長相比,經濟發展的內涵比較廣泛,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國家經濟總量與人均GDP或國民收入和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同時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能夠持續且穩定地增長,充分體現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與國民財富的增加。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機制不斷建全,國民福利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提高,人和各種生態環境自然、協調、和諧,社會文明、進步,並且不斷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社會公共福利設施完備,國民工作穩定、生活安逸、心情舒暢,享有極高的滿意程度和安全感。三是各種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如人力資源的開發、使勞動者在其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得到提升。各類客體投資要素如資本、物質資源等,在數量上和質量上能充分滿足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從而有效地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保證國民經濟長期和穩定的增長。四是經濟結構科學、合理,呈現持續向高階化演進的過程,包括國民經濟和企業生產的組織制度性結構、產業經濟結構及其技術結構、社會產品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等。五是經濟制度特別是分配製度不斷完善,國民收入分配趨於公平、合理,財富分配充分體現社會平等,不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居民個人收入及實際生活水平的差距日漸縮小,社會各領域及其國民生活呈現和諧狀況,沒有嚴重的或普遍的對抗行為和現象。六是經濟增長與環境生態相適應,

  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環境保護三者之間呈現良性迴圈與相互促進狀況,經濟增長給社會和環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較小,並且有能力快速消除由經濟增長給社會和環境所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七是人文發展、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 社會陋習在經濟發展過程逐步革除,而陳舊觀念則得以更新。人的的價值被重新發現並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產生和形成新的人文價值觀念,並發展成為社會進步的主導思想。八是經濟執行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相適應,並在不斷調整過程趨於完善。政府職能定位準確,政府行為適當、規範,對國家對社會的管理有效、有序,並且其管理能力不斷得以增強,對經濟執行的調製能力、綜合平衡能力不斷得到提升等等。

  二、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和聯絡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經濟增長僅僅是指一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或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經濟發展則不僅包括了產品和勞務產出的增加即經濟增長,還包含了伴隨著由經濟增長而產生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人文質素、國民福利、勞動就業等結構的變化和進步。同時,經濟增長又是一個單純的數量概念,是從“量”的角度來衡量與評價一國經濟發展狀況,但實際上巨集觀經濟學所著重研究的經濟增長或其高增長率並不能真正體現和說明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態,而經濟發展則剛好能回答這個問題。與經濟增長相比,經濟發展是一個“質”和“量”相統一的綜合性概念,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反映一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程序,包含了經濟增長和社會各領域的結構性變化、國民生活質量、一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結構的總體狀況和進步等。

  需要強調的是,經濟增長並不一定就說明經濟發展了。因為衡量經濟增長的尺度是GDP,而GDP增長快慢的本身不能說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或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比如,A、B兩個國家都生產鋼材,A國每生產1噸鋼材需要投入2 噸煤作為燃料,而B國每生產1噸同樣的綱材只需投入1噸煤,如果單純從從GDP或經濟增長角度來說,A國的GDP等於1噸鋼材加上2噸煤,而B國的 GDP為1噸鋼材加上1噸煤。從表面上看,A國的GDP或經濟增長大於B國,但是實際上是A國的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後於B國。也就是說A國的經濟增長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來推動的,而B國的經濟增長則側重於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貢獻。顯然,B國經濟發展狀況遠遠優於A國。

  雖然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其區別,其側重點及其經濟學意義也不同,但兩者又有其緊密的聯絡,經濟發展既包含了經濟增長,同時經濟發展也是經濟增長的目的,不能離開經濟發展這個目的去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經濟增長則內涵於經濟發展之中,是經濟發展的一分部份,也是經濟發展的條件和手段。因此,經濟發展不能脫離於經濟增長的實際狀況,而是必須以經濟增長為基礎。可見,經濟發展及其過程是經濟增長與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變化共同構成的統一體。但必須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增長都能有效的推動經濟發展,只有那些經過質態升級和優化的經濟增長,才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才能帶動社會和政治的整體進步。如果只是單純依賴高投入、高消耗來實現的經濟增長對經濟發展是無意義的,這種增長其實只是有經濟增長而無經濟發展罷了。

  此外,經濟學家們還從各個角度設計了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用於判斷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如人均國民人均收入狀況、一國文盲率的高低、國民平均壽命的長短、人均每天蛋白質消耗量的多少、醫生在千人中的比例如何、人均能源消耗量的變化等等,極大的豐富了經濟發展的思想內涵。

  三、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於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在於制度、資源和技術進步。因此,制度、資源和技術進步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首先,是制度變革。制度是規範人們社會行為、政治行為、經濟行為的社會準則。制度在規範人們行為的同時,也提供經濟激勵,決定著一國的經濟增長,包括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增長內容。對於我國來說,推動經濟增長的制度化動力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等,這是經濟增長動力的基本保障。

  其次,是資源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積累,勞動力資源又包涵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兩個方面,是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的統一,這兩個方面對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本是勞動力大國,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失業人口反過來約束著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勞動力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應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同時,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要求資本的增加數量要大於人口的增加量,即實現人均資本量的增加,只有實現人均資本量的增加,才能實現人均經濟產出的增加,從而實現人均國民財富的增長。對一個國家來說,在經濟增長的初始階段,要求投入大量的資本,這時資本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較大。此後,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相對減弱,而取代資本作用的是技術進步。但是也有許多事實證明,大凡儲蓄高、資本雄厚的國家,其經濟增長率都是較高的。對於我國來說,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程序的中期階段,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我國的國情,資本積累和投資仍是這一階段經濟增長的決定性推動力,只不過我國目前最需要引起重視和反思的應該是投資結構、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方式問題,即如何優化投資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投資效率問題。 再次,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其重點是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於經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說,技術進步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推動了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現在已達到80%以上。應該努力加快我國技術進步程序,通過技術進步改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技術含量和經濟增長的質量,為加速我國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物質基礎。

  因此,對我國來說,應該努力完善制度、開發資源、加速技術進步,啟用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雖然經濟增長不等於經濟發展,但兩者也不是對立或矛盾的,而是有著更多的聯絡,也有多種組合模式,如“高增長、高發展”、“高增長、低發展”、“有增長而無發展”等。當然,最理想的就是“高增長、高發展”模式了。我們應當避開“高增長、低發展”怪圈,警惕掉入“有增長、無發展”的吃人陷阱,力使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始終保持最佳組合,即在經濟增長持續保持低耗、高效、適度、效益的基礎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且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榮華主編《西方經濟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馬春文、張東輝主編《發展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