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學術論文

  人類知識的迅速增長一方面使得以圖書為主的文獻數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長,為圖書館的廣泛設立提供了物質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模式新探

  【作者簡介】黃立冬,男,1981年生,湘南學院圖書館館員,郴州 423000。

  【內容提要】文章重點研究了建設國家數字圖書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認為應將其打造成泛在圖書館,使之成為一個有效促進數字文獻收藏與利用的平臺。

  【關 鍵 詞】 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國家數字圖書館/搜尋引擎

  人類知識的迅速增長一方面使得以圖書為主的文獻數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長,為圖書館的廣泛設立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是使人類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對圖書館更為重視。以計算機應用為首的資訊處理技術與網路傳播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得圖書館進入了自動化與數字化的新時代,也給圖書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路已經取代圖書館成為社會資訊交流的中心,圖書館也在吸收新技術帶來的成果,通過建設數字圖書館逐漸融入網路中,成為網路中的重要一員。但是,與搜尋引擎的成功相比,數字圖書館的優越性還沒有發揮出來。也許我們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從開始就走錯了方向,探索一種新的模式對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十分關鍵。

  1 數字圖書館的現狀

  網路包羅永珍,既有圖書、情報與知識等整理過的資訊,更包含了大量無序、未加工整理的海量資訊。網路資訊資源開發利用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驅使大量企業參與到網路資訊資源的組織與服務中來,蠶食著圖書館的資訊服務空間。搜尋引擎就是網路資訊資源最有力的組織者,通過搜尋引擎查詢資訊已經成為人們查詢資訊的首選,而不是選擇去圖書館。

  在網路資訊科技的驅使下,圖書館正由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演變。可是不論時代如何改變,技術如何進步,圖書館的最根本所在仍然是文獻知識,而且是與圖書館產生交集的文獻知識[1],是對文獻知識進行收藏與利用的社會機構[2]。對文獻知識的收藏與利用是圖書館永恆不變的主題,從古代藏書樓發展到近代圖書館,再到現在的數字圖書館,很多相關的概念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主題。對於數字圖書館的研究,我們同樣圍繞這一主題,所不同的是文獻知識變成了電子文獻知識,也稱為數字文獻,是文獻知識產生了新的型別衍生出來的新事物。所以,數字圖書館的工作物件要以數字文獻為其根本,而不是數量龐大的數字資訊。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趨勢要緊緊圍繞數字文獻的收藏與利用這一主題,並逐步完善之。對數字文獻的收藏要注重全面性,滿足大眾需求;自建數字文獻庫要講究特色化,避免重複浪費;對數字文獻的利用則要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並且最好是免費服務。

  以紙質文獻為主要工作物件的圖書館,我們稱之為傳統圖書館;完全以數字文獻為工作物件的圖書館稱之為純數字圖書館,在我國以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資料等為代表;而介於兩者之間,既有紙質文獻又有數字文獻的圖書館通常稱為複合圖書館,它是目前存在數量最多的圖書館形態。複合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部分其實質就是實體圖書館的一個入口網站,少數擁有自己的特色資料庫,大部分都只是購買的資料庫或數字文獻而已。特色資料庫使用者極少,購買的資料庫往往只對本館讀者開放,對於新出版的數字圖書或期刊裡的數字文獻進行全開放服務的數字圖書館暫時還沒有。

  純數字圖書館對文獻知識的數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讓他們掌握了大量的數字資源並獲取鉅額利潤。目前各複合圖書館花在數字資源購買上的經費越來越多,資源重複現象十分嚴重,使不少圖書館不堪重負。純數字圖書館的出現是為了適應知識迅速擴散的要求,而如今它們為了各自利益,對知識擴散有所阻礙的一面正在擴大,我們就必須對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進行重新思考與定位。建設一種更有利於知識的迅速擴散,以傳播文獻知識為己任,而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新型數字圖書館模式,是我們所要探討的新方向。

  2 數字圖書館與搜尋引擎的比較分析

  數字圖書館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搜尋引擎比起來還是相差很遠。尤其是複合圖書館,紙質文獻的借閱量急劇減少,數字文獻又受制於資料庫生產商,地位十分尷尬。複合圖書館、純數字圖書館與搜尋引擎三者之間是競爭合作的關係,建設一種既擁有純數字圖書館與搜尋引擎的優勢,又能為廣大複合圖書館所共享的新型數字圖書館,就要通過對比各自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取長補短,錯位競爭。

  首先,數字圖書館與搜尋引擎資源來源與利用方式不同是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搜尋引擎用程式不斷到網路上搜集整理網頁,它只是為使用者指出資源在哪裡;數字圖書館收藏的是數字化的文獻知識,或者是資料庫,都要買下來才可以使用,並且還要受到智慧財產權的約束。其次,搜尋引擎與純數字圖書館都是市場化的產物,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剩下的都是擁有強大經濟與技術實力的高科技企業,它們擁有全球最頂尖的計算機人才與服務系統;依附於複合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雖然數量龐大,但卻是一個鬆散的概念集合,各自為政、技術落後,並且缺乏競爭,不存在優勝劣汰。另外,它們的使用成本也各不相同。複合圖書館因為版權的限制,其文獻知識資源使用範圍比傳統圖書館大不了多少,使用者使用成本主要是到達圖書館所需的成本;搜尋引擎的使用成本則是網路接入費用,隨著網路的普及,成本已經算到了日常支出裡,基本可以被忽略。純數字圖書館則通過建設資料庫然後賣給複合圖書館為主要收入來源,對使用者來說就是收費的成本,服務時間與地點都不受限制。

  數字圖書館受制於智慧財產權的限制,使得數字文獻傳播範圍有限;搜尋引擎在傳播網路資訊時得心應手,可是當它進入文獻知識的傳播領域時,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谷歌計劃將上千萬圖書數字化,建立一個全球最大規模的網上圖書館,許多人都在擔心它是否會利用自己的壟斷優勢牟取暴利,從而給它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這一引起爭議的計劃經過幾年的陣痛,還處在輿論的爭論與長期的訴訟中。中文搜尋引擎的領導者百度,也在2011年捲入了“百度文庫侵權事件”,最終百度不得不撤銷其文庫裡大量的文學作品[3]。英國出版商協會主席西門說道,“你有權爭論谷歌的網路圖書館是否應該存在。但是,既然它已經存在了,我們便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知識寶庫,雖然不盡完美,但是這項計劃的確為人類提供了更廣泛的閱讀途徑[4]。”可見,如何讓文獻知識在網路上迅速傳播是目前的數字圖書館與搜尋引擎都想解決的難題。

  綜合來看,搜尋引擎擁有廣大使用者,純數字圖書館解決了智慧財產權的問題,複合圖書館最需要改變,尤其是它的數字圖書館部分。搜尋引擎與純數字圖書館都有盈利的壓力,當為了更好地盈利而阻礙知識擴散的時候,如果它們不進行調整,必將為人們所拋棄。純數字圖書館曾經是技術創新的最大源頭,為人類文獻數字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在它卻趨向於通過壟斷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既阻礙了別人的進入,也降低了自我創新的能動性,正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技術發展的障礙[5]。如何借鑑搜尋引擎與純數字圖書館的優勢,又儘量避免它們的問題,建設一種更科學、合理的數字圖書館模式來加速人類文明的傳播,是圖書館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3 建設國家數字圖書館的可行性研究

  目前,國家圖書館所建設的國家數字圖書館其實只是一個入口網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圖書館,雖然有部分特色資料庫是對外開放的,但大部分資源的借閱基本上還是受地域限制的,對於使用率高的期刊數字文獻與新出版的數字圖書卻無能為力,只能說比普通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入口網站更進一步,但離真正的數字圖書館還有一定差距。

  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擴散的重要節點,也是國家保證資訊公平的重要機制之一,應該借鑑純數字圖書館與搜尋引擎的經驗,建設一個高效的文獻知識傳播平臺——國家數字圖書館。所謂國家數字圖書館就是由國家投資,統一管理全國數字文獻資源,為全國人民免費提供數字文獻借閱的一個數字化服務平臺。它既要能像搜尋引擎一樣,服務於全國乃至全球使用者,也要像純數字圖書館一樣解決好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國家數字圖書館要堅持幾個原則:***1***公益性原則,不向使用者收費,注重資訊平等,爭取更多合理使用豁免權;***2***統一性原則,由國家圖書館出面,聯合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共同構建一個面向全國使用者的國家數字圖書館,避免全國公共圖書館各自建設自己的數字圖書館;***3***以數字文獻為原則,數字圖書館要立足傳播數字文獻知識,並且把它做好,至於數字文獻知識以外的東西,就不一定是數字圖書館一定要解決的問題了。

  3.1 國家數字圖書館的運營模式

  鑑於我國目前的純數字圖書館採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以盈利為目的,最終導致其偏離了公益性,不利於知識的迅速擴散的問題,國家數字圖書館的資金應該是國家全額投入,全民免費使用。只要把全國幾千個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等所投入建設數字圖書館部分的資金集中起來,就足以建設一個免費開放的國家數字圖書館。首先,以國家圖書館為中心,聯合各省級公共圖書館,構建出一個國家數字圖書館平臺,在各省設立分站與網路映象站點以滿足全國使用者使用;然後,制訂相關的制度來規範化運營,進而把下級公共圖書館與其他系統圖書館接納進來;最終打造出一個全國一體化的、從上而下的國家數字圖書館系統。國家數字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知識基礎工程,最終目的是要讓全國人民隨時隨地都可以借閱到數字文獻,使用者的使用與關注就是其前進的動力與生命線。

  搜尋引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在於它確實在很多方面有其科學合理的地方,例如它的盈利模式就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它將成本與盈利轉嫁給在網路上需要進行推廣的、想被使用者搜尋到的那些商家,雖然使用者使用是完全免費的,但它為使用者與商家牽線搭橋,最終使二者同時受益。目前,搜尋引擎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更是提升了它的優勢與盈利能力。國家數字圖書館也可以靈活地進行一些將關注度轉化為利潤的嘗試,進而適當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當然,國家數字圖書館要保證不影響搜尋結果的科學性、不影響使用者使用體驗的前提下來進行一些有益雙方的嘗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潤。例如,針對不同IP地域的使用者可以在搜尋結果旁邊提供附近的圖書館資訊,針對不同內容的搜尋結果可以提供相關暢銷書的廣告,或者是該書出版社的廣告,這些應該是使用者樂於見到的。隨著國家數字圖書館的使用者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出版社與之合作,從而進一步降低執行成本。

  3.2 國家數字圖書館數字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隨著網路的普及、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紙質文獻出版量正在逐漸減小,數字文獻將逐步取代紙質文獻成為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主要構成部分,這就為建設國家數字圖書館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如今各出版社都已採用數字排版技術來出版紙質文獻,也就是說新出版的紙質文獻都有數字化版本而無需進行二次數字化加工。國家數字圖書館只要把在此之前的紙質文獻數字化,截止到2009年國家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總量就超過了327TB[6],再加上各圖書館現在擁有的數字資源就十分可觀了,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系統、完整地收藏新出版的文獻資源。數字文獻資源建設的重點也轉化為對各類數字文獻的採集、加工、儲存與利用[7],而其中關鍵的就是如何使數字文獻迅速地被傳播。

  對於數字文獻,我們要尊重其智慧財產權,但又要讓它搭上資訊高速公路。智慧財產權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創作,國家數字圖書館在資源建設和服務中既要保護著作人的利益,也要維護公眾自由閱讀和接受知識傳播的權利,還要引導公眾自覺遵守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8]。避免惡意複製是數字文獻在網路上傳播的關鍵,網路資訊科技的日益成熟為此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援。我們完全可以效仿圖書館對紙質文獻採用的借閱制度的利用方式來加強對數字文獻的利用,從技術層面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才能最終推動數字文獻的創新與充分利用。國家數字圖書館平臺可以通過相關軟體與技術,要求每個使用者借閱數字文獻時都要下載一個有限期的數字證書才能開啟它,而借閱期限一過,數字證書失效,數字文獻就打不開,相當於歸還圖書了。國家數字圖書館負責數字文獻的儲存管理與借閱,成員館只要從出版商手裡購買數字文獻的借閱許可權就可以了。而數字文獻的借閱權估價如下:現在的紙質圖書採購一般都在七折左右,如果是數字版的圖書,出版成本會更低,並且沒有物流成本,還可以由國家數字圖書館統一直接從出版社購買,減少了中間商的環節,估計可以拿到四折以內的價格。由於文獻的半衰期越來越短,所以地市以下公共圖書館對閱讀許可權的購買只要十年即可,就以兩折估算。

  國家數字圖書館對數字文獻的採購預算估計如下:國家圖書館可以以版本保護為由向全國所有出版社徵集數字文獻,確保對數字文獻的全面儲存,並且購買數字文獻的10個借閱使用許可權,大概相當於買了4本紙質圖書的價格;省一級與地級公共圖書館也購買10個借閱使用許可權;縣級公共圖書館購買5個10年期限的借閱使用許可權,相當於1本圖書的價格。全國34個省級與333個地級公共圖書館系統與國家圖書館所購買的數字文獻永久借閱使用許可權就達到了3680個,而縣級公共圖書館約2856個,那麼10年期限的借閱使用權更是高達14 280個,而實際支出卻僅僅相當於6776本紙質圖書的價格。所有這些購買的借閱使用許可權統一放在國家數字圖書館平臺,1本書擁有的借閱權約1.8萬個,足夠全國使用者使用了。一些縣級以下的小型圖書館與圖書室就完全可以免費加入,不用分擔經費。而10年之後隨著知識的更新,3680個永久借閱許可權應該足夠了。

  實際上全國公共圖書館對1本書的購買加起來遠不止1萬本,可是還很難滿足全國使用者的需求,因為大量的圖書閒置在書架上。圖書館的共建共享一直是個難題,大家都知道共建共享的重要,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因為各圖書館管理體系、資金來源、技術構架、服務範圍各不相同。傳統圖書館只能採用一種協作的、分散式的管理模式,而國家數字圖書館卻為打造全國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契機,讓共建共享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從成本上說,建設好國家數字圖書館不需要國家追加投入,只要把原來分散的投入改為集中使用就足夠了。隨著無處不在的國家數字圖書館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各圖書館對紙質文獻的購買自然可以相應減少。而以上資料還僅限於公共圖書館,在不超過國家數字圖書館擁有借閱許可權的前提下,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充分利用國家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從而節約大量經費。針對那些借閱量過大,超出國家數字圖書館所擁有借閱許可權的部分,則根據各高校圖書館的實際借閱量分配購買相應數字文獻的借閱使用許可權上交給國家數字圖書館,如購買更多複本量的教材。最終把科研院所圖書館與其他系統圖書館都接納進來,全國文獻資源保障系統就形成了。對於上網的個人來說直接登入國家數字圖書館就可以借閱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圖書了,最終建成泛在圖書館,進而促進資訊公平。

  3.3 國家數字圖書館開放數字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除了受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數字文獻以外,還存在很多開放的數字文獻資源,是沒有所有權或放棄所有權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資源。公眾共享數字圖書館***Digital Library of the Commons***是一個國際公共資源文獻共享空間,它提供免費和開放存取的全文文獻,向用戶提供有關共享資源、公共集中資源和公共財產方面的國際文獻[9]。開放的數字文獻數量多,並且可以在網路上高速傳播與複製,國家數字圖書館應該加強對這類資源的收集,進行統一開發與利用。例如,把一些經典名著和沒有著作權保護的優秀作品製作成數字圖書,供全球所有人免費獲取,並且主動免費複製給所有的圖書館,避免各圖書館重複製作。對於一個小型圖書館來說,也許只有幾萬冊圖書,而有了國家數字圖書館提供的這些數字文獻,加上其他資源,這些圖書館只要提供一個場所與閱讀裝置就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並且這類圖書館是可以迅速複製的,這對國家軟文化實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簡稱OAJ***越來越受歡迎,數量增長迅速,是國家數字圖書館數字文獻的一個重要來源。國家數字圖書館通過對OAJ的廣泛收集,可以形成一個統一管理的平臺,利於知識的傳播,還極大地擴充了自己的資源。目前,我國的學術期刊已經有很多不付稿費,並且由作者出版面費來發表文章,這與OAJ模式已經較為接近了。國家數字圖書館要鼓勵OAJ的發展,甚至構建自己的開放存取平臺,為廣大作者提供OAJ的發表與存取服務。最終形成集聚效應,就會有更多的作者把版權出讓給國家數字圖書館而不是出版社。OAJ與國家數字圖書館的結合一定會帶來知識的高速傳播,進而大大促進知識的擴散與創新。對於非OAJ的傳統期刊,則可以仿效中國知網等資料庫生產商的運作模式——買斷。

  4 結語

  由於資訊的迅速增長,人類知識越來越多地藉助外界來儲存,而人類的大腦則主要用於思考與創新。搜尋引擎與國家數字圖書館都是為了節約人類在知識尋找中花費的時間,搜尋引擎的工作物件是網路資訊,它的使命是資訊的傳播,迅速是它的特點;而國家數字圖書館的工作物件是數字文獻,它的使命是知識傳播,權威是它的優勢,兩者是競爭合作的關係。只要能為使用者解決問題,他們既願意成為搜尋引擎的使用者,也會是國家數字圖書館的忠實粉絲。國家數字圖書館應該爭取成為搜尋引擎那樣的網路重要節點之一,讓無處不在的圖書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黃立冬.圖書館學研究物件與研究範圍[J].圖書館雜誌,2011***5***:2-5.

  [2]黃立冬,周吟劍,顏昌茂.文獻知識學初探[J].圖書館學研究,2012***9***:5-9.

  [3]中國新聞網.三天承諾到期百度文庫超99%文學作品已刪除[OL].[2012-03-05].

  [4]Jason Gilliam,劉云溪.谷歌高調重啟其數字圖書館計劃——上千萬圖書被收錄[J].海外英語,2010***1***:34-35.

  [5]郭一平,王亮.Google向左,數字圖書館向右[J].中國教育網路,2007***1***:64-66.

  [6]申曉娟,周晨,韓超.《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指南》解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1***:38-46.

  [7]鄭燕平.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模式發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2***1***:39-43.

  [8]張彥博,羅雲川,王芬林.《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和服務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指南》解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1***:59-63.

  [9]劉燕權,田碩.公眾共享數字圖書館——國際文獻資源共享空間[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1

  作者:黃立冬 來源:《情報資料工作》2013年02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