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投稿

  可以促進學術之間的交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方法,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1、選定一種期刊雜誌作為自己的投稿物件。

  怎麼選呢,首先要看自己的行業和單位評職稱需要什麼級別的論文。現在很多都要求必須是核心期刊。這個可以上網搜一下都有哪些。從這些期刊中選一個,開啟它的網站。網站上都有它的介紹,要仔細看。看看是不是核心的,還要看它分的哪些版塊,看自己的論文適合不適合

  2、選定要投稿的期刊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要求。論文格式根據投稿要求進行修改。

  不同的雜誌社對論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樣。

  3、察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流程,現在的期刊一般採用網上投稿。需要註冊。這個根據流程來就可以了。

  4、註冊以後,可以根據網站上的導航式投稿進行操作。

  5、投稿完了以後可以隨時登陸作者中心察看自己稿件的狀態。論文一般需要三審,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好的期刊時間更長。所以投稿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6、稿件如果被錄用,作者會收到雜誌社的通知。繳納了版面F後就可以等著見刊了。繳費後雜誌社會開FP,如果單位可以報銷的話一定要告訴雜誌社準確的單位資訊。

  關於人情的學術論文

  一張紙背後的人情冷暖

  摘 要:馬克·吐溫是美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崇拜現象,以其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幽默諷刺的語言成為評論家關注的焦點。然而,眾多的評論都將注意力放在諷刺幽默的手法上。本文試圖在馬克思主義批評的理論框架下,以喬治·盧卡契的文學觀點為指導,對《百萬英鎊》中的現實主義主題和塑造典型人物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馬克·吐溫;百萬英鎊;馬克思主義批評;盧卡契

  中圖分類號:I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252-02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眾多的評論家多從小說的主題、諷刺幽默手法及寫作技巧上加以評論。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角度,以喬治·盧卡契的文學觀點為指導思想,對《百萬英鎊》在主題意蘊的發掘、幽默諷刺的語言運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進行一些探究,著重分析劇作所體現的現實主義主題及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

  一、馬克·吐溫及《百萬英鎊》

  馬克·吐溫原名為塞繆爾·郎赫恩·克萊門斯,是美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幽默大師,也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對他推崇備至。他曾說過“全部現代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寫的一部名叫《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它是我們所有書中最好的一本書,以前沒有過,迄今也沒有的”。由此足見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學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之大,對後世作家的影響之深,在文壇上所享的地位之尊。因此品讀馬克·吐溫的作品,細心琢磨作品的韻味,挖掘作品的藝術價值的確具有較深的積極意義。

  《百萬英鎊》是一篇頗具喜劇色彩的小說。故事講兩個英國紳士為了打賭,把英格蘭銀行僅有的一張一百萬鎊的巨鈔買來,借給一個流落到英國的美國人亨利。身無分文衣衫襤褸的亨利,憑著這張巨鈔竟然成了倫敦的新聞人物,在一個月的借期內,不僅獲得了漂亮女郎的愛情,而且在幫助朋友拍賣股權中淨賺了20萬鎊的酬金。在這充滿著幽默情節的描寫中,使人透視到在資本主義世界金錢萬能的實質。

  二、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主要內容

  西方馬克思主義,又稱“新馬克思主義”或“西歐馬克思主義”,20世紀20年代發軔於德、奧、意等國,60年代遍及歐美的一股既不同於第二國際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又有別於第三國際模式的馬克思主義的西方文化思潮。“新馬克思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看,20世紀東歐、西歐、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新馬克思主義者;從狹義看,一般把葛蘭西、盧卡契、布萊希特等能夠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文論家稱為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家。

  “新馬克思主義文論比較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極為注意文藝與意識形態關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把文藝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個部類看待,認為文藝既受社會和經濟基礎支配,又與意識形態的其他部門密切相聯。新馬克思主義者馬舍雷在《文學生產理論》中,把意識形態稱作“幻覺”,把文藝稱之為“虛構”,指作家依據現實與意識形態經驗提供的材料並改變這些材料,賦予新的形態與結構;***二***高度重視現實主義問題。盧卡契在現實主義文學評論方面取得了能夠代表20世紀批評水平的成就。盧卡契等採用不同的理論構架,對待意識形態和現實主義問題,並從整體觀討論意識形態和現實主義問題;***三***高度重視藝術特性和創作規律。”

  三、盧卡契的文藝思想

  “喬治·盧卡契是著名的匈牙利現代哲學家、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他一生都在積極發展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以辯證法的整體觀和人道主義倫理觀為精髓的“總體性”哲學。”他呼喚文學家們維護和堅持現實主義傳統,使現代文學作品具有對現代社會現實及其歷史發展趨勢的洞察力和穿透力,真正發揮文學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盧卡契首先承認,文學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他也強調,這種反映不是一種簡單的表面的鏡映,而是對客觀現實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他強調:“偉大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主要特徵就是他們千方百計、廢寢忘食地按照客觀本質去掌握並再現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由資本主義生產所建構的第二自然即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了。“盧卡契認為,作為整體性對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維的拜物化的克服,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就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這個世界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世界更真實、更完整、更富有生氣。”

  盧卡契認為,對社會生活的整體反映必須通過典型形象才能達到。因為典型是資本主義異化現實造成的本質與現象、個性與共性、客體與主體等對立、衝突在藝術作品中的辯證解決。

  四、以盧卡契文學觀點為基準解讀《百萬英鎊》

  盧卡契認為文學作品不僅要反映社會經濟狀況,同時還要批判社會現實。他認為通過現實主義對社會真實描述的模式,人們可以理解社會。19世紀90年代,由於迅猛發展的經濟,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大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財富的迅速積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拜物化。《百萬英鎊》中亨利是一位來到倫敦的美國人,通過他的經歷,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的物化現象,對金錢的超級崇拜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畸形。

  在《百萬英鎊》中,馬克·吐溫通過對不同人面對百萬英鎊的鈔票時的細緻生動的描寫,對人們的拜金態度刻畫得入木三分,幽默手法的運用也達到了極致,在諷刺人們對金錢的崇拜也是層層遞進。正是通過對人們拜金態度的刻畫,小說再現了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金錢決定了人的身份和地位。

  亨利在倫敦的經歷生動地展現了社會面貌。首先是飯館,老闆認定衣衫襤褸的亨利沒錢付賬,在他要了兩份相同的昂貴大餐後,忍無可忍地走到他面前要他付帳。當亨利把支票拿給他看,他當即驚愕得說不出話,而對他的表情描寫也是十分生動的。“他的眼睛盯著鈔票,驚呆了。他全身心地虔敬著,看上去好像手腳都不能移動。”發現他的顧客是位大富翁時,他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不要亨利付帳,還對他的大駕光臨深表榮幸,老闆說他不擔心像亨利這樣的紳士會騙他,穿破舊的衣衫只是因為性格詼諧,故意用這種打扮和大家開玩笑。包括老闆娘及其他客人,都對亨利行鞠躬大禮。而老闆對金錢的崇敬態度更是讓人愕然。“這時,他才恢復了常態。由於不能找開這張鈔票,他反覆道歉。我不讓他碰到這張鈔票;他想看這張鈔票,反覆地看。沒有什麼東西來抑制住他那渴望的目光。他想伸手去觸控它,但又縮了回來,彷彿裡面有什麼東西太神聖了以至於卑微的肉體不能碰它。”只是一張薄薄的紙片,卻被當作神聖的東西來崇拜。然後是裁縫店,老闆要店員拿最破的衣服給他而後快快轟走他,而當亨利拿出那張鉅額鈔票時,他的表現更是讓人最後卻小心翼翼地為他量身打造各種場合須穿的衣服,還免費贈送好多套高階衣服給他。“他面帶笑容把那張鈔票接了過去,他的笑容擴散到整個臉上,是種誇張的大笑,他笑出了褶子,笑出了皺紋,整個臉變成了螺旋狀,看票一眼,然後這張笑臉突然凝固起來,臉色發黃,那模樣就好像是你在維蘇威火山側面一小塊平地上所看到覆蓋在上面的那些波浪起伏狀的或蠕蟲狀的變硬的火山熔岩。我以前從未見過掛在臉上笑容突然僵住,而且長時間不動。那個人手裡拿著那張鈔票站在那兒,表情就像剛才所描述的那樣。”

  而當人們都用“敬仰”的目光注視著亨利時,確切的說是敬仰那張支票時,那張百萬英鎊的支票卻找不到了,人們開始懷疑猜測,近乎瘋狂的用憤怒的言語吼叫著,他們指責、咒罵亨利。可是當亨利重獲那張支票的時候,勢利的人們卻又俯首稱臣。亨利穿著破舊的衣衫,帶著百萬英鎊的鈔票在英國充分體驗了人情冷暖。在拜金主義的充斥下,人們都顯得麻木不仁。也許亨利自己都沒有想到怎麼去利用那張支票,但是是人們的嘴臉讓那張支票的價值發揮到了及至。那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諷刺。盧卡契強調,文學對現實的反映不是一種簡單的表面的鏡映,而是對客觀現實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馬克·吐溫筆下的這個世界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世界更真實、更完整、更富有生氣。

  盧卡契認為,對社會生活的整體反映必須通過典型形象才能達到,或者說必須在典型形象中才能得到體現,因為典型是資本主義異化現實造成的本質與現象、個性與共性、客體與主體等對立、衝突在藝術作品中的辯證解決。《百萬英鎊》中馬克·吐溫同時也塑造了亨利這個典型人物。

  亨利是個正直、善良、聰明的人。他是一位流落到英國的美國人,剛到英國時,他衣衫襤褸,飢腸轆轆,無處安身。當他開啟信封發現是張百萬英鎊的大額鈔票時,他以為是那兩兄弟把百萬英鎊錯當成一英鎊給他了。亨利當時的念頭卻是馬上找他們歸還鈔票。瞭解真相後,亨利並沒有欣喜若狂,反而覺得這張巨鈔是個碩大無比的包袱,而且他還要一邊行乞度日,一邊小心翼翼地保管鈔票。鉅額鈔票給他帶來了美好的生活。儘管如此,亨利並沒有被美好的表象衝昏頭腦。他明白,一旦真相暴露,他會陷入一種荒唐可笑的處境。天黑後,殘酷的現實不斷警告他,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然而虛幻的美好還是讓他一度著迷,白天他又變得忘乎所以。很快,他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會裡的名流之一,他沉浸在榮耀之中。然而亨利一直保留著從前那套破舊的衣衫,時不時拿出來空上,為的就是能享受一下過去那種開心的經歷。他享受著看那些勢利、以貌取人的商人變臉的場景。

  儘管享受生活,亨利沒有忘記自己是個窮光蛋,他謹記自己已負債累累,不敢讓自己入不敷出——沒有超過他的薪水限額。在宴會上,亨利與波霞·朗漢姆一見鍾情。他向朗漢姆小姐表白,並且對她說了實情,包括他自己一文不名,身上的百萬英鎊也是不屬於他的,跟她坦白了他的債務狀況。朗漢姆聽完亨利的講述後,大笑開懷,同時提醒他儘量節省開支。在宴會上,亨利同時也邂逅了之前的同事赫斯丁。赫斯丁的話讓亨利一下子完全清醒,他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夢幻之中,而郎漢姆的幸福也掌握在他手中。之後,他利用自己憑藉百萬英鎊贏得的名聲,和赫斯丁合作通過出售礦山的開採權賺了一百萬美元。亨利身處資本主義異化現實造成的社會中,自然本身也帶有了物化性。沒有收到百萬英鎊之前,他是物化效應的受害者,而當他擁有百萬英鎊的鈔票後,他也沒有使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憑藉自身的聰明、正直、善良,贏得了愛情,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聰明才智賺到了二十萬鎊。通過亨利憑藉百萬英鎊帶來的虛幻生活和身無分文的現實的對比,通過亨利反對以貌取人和金錢至上和大眾以錢判定人的鮮明對比,小說不但展現了社會現實同時批判了拜物化的社會現實。

  《百萬英鎊》不愧是馬克·吐溫的創作,真是誇張得讓人忍俊不禁,他在幽默中辛辣地諷刺了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這種譏諷娓娓道來,不緊不慢,卻其實很到位的闡釋了作者心中對此的鄙視和嘲諷。

  五、結語

  通過介紹馬克思主義批評的相關內容,本文試圖闡明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可以在該理論框架下進行分析。喬治·盧卡契欣賞現實主義作品,因為現實主義作品可以反映社會或歷史。《百萬英鎊》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作品中許多的細節描寫充分表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和特性。通過人們對面值百萬英鎊的鈔票的態度及對鈔票使用者亨利的前後形成強烈反差的態度的刻畫,充分顯現了當時社會中人們對金錢普遍崇拜的現象。小說同時也塑造了亨利這個典型形象,身處拜物化的社會中,他自然受到很大影響,雖然思想鬥爭激烈,最終他沒有讓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同時,憑藉自身的善良、坦誠和聰明,他贏得了朗漢姆小姐小芳心也為自己賺了一百萬美金。他的經歷充分表現了社會現實,也深刻地批判了拜物化的社會現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物化。這一點充分表現了盧卡契的觀點:文學不是一種簡單的表面的鏡映,而是對客觀現實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

  參考文獻:

  \[1\]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