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化學術論文的格式

  寫學術論文可以有效提高獲取資訊情報的能力,語言和文字表達的能力。而其中的論文格式是必須要規範的,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準樣式和內容要求。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第一部分:扉頁

  論文題目***黑體二號,居中***;其他填寫內容在橫線上居中***指導教師不需填寫職稱***,使用宋體三號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內容摘要

  中、英***外***文內容摘要在第二頁書寫,如在一頁之內不能書寫完畢,連續書寫在次頁。

  “內容摘要”四個字居中書寫***宋體三號加粗***,前後兩個字之間空一箇中文字元。

  書寫“內容摘要”四字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中文內容摘要***宋體小四號***。

  書寫中文內容摘要之後,在下一行書寫中文關鍵詞。書寫“關鍵詞”三字時,左縮兩格新增冒號;“關鍵詞”三個字使用宋體小四號加粗;關鍵詞具體內容使用宋體小四號字;在前後兩個中文關鍵詞之間,空兩個中文字元。

  書寫中文關鍵詞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英***外***文內容摘要***ABSTRACT***和關鍵詞***KEY WORDS***。書寫英***外***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的格式等要求,與中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對應,但是,字型為Time New Roman ,小四號,關鍵詞的內容全部用小寫。

  第三部分:目錄

  在書寫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內容摘要”完畢的下一頁,開始書寫目錄。

  “目錄”兩字之間空兩個中文字元,居中書寫,使用宋體三號字加粗。

  書寫“目錄”二字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目錄的具體內容***即標題***及對應正文的起始頁碼。

  目錄的具體內容***即標題***要求標註到二級標題,即:***一***、***二***、***三***…。書寫目錄的具體內容時,一級標題使用宋體四號字加粗;二級標題使用宋體四號字。行距為“固定行間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參考文獻

  在書寫第三部分即“目錄”完畢的下一頁,開始書寫正文及參考文獻。

  關於文化的學術論文範文

  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嬗變初論

  摘 要:網路文化是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產物,主流文化是統治社會意識形態併為公眾所接受的文化。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博弈將引起二者的嬗變,網路文化最終必然上升為主流文化。這是網路文化“鳳凰涅禁”的最終結局。

  關鍵詞:主流文化 網路文化 衝突和依存 嬗變

  中圈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9-052-02

  20世紀末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滋生了新的文化載體——網路文化,它與資訊科技一樣幾乎在一夜之間成長為世人皆知的新興產業。網路文化的崛起,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但又極大地衝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模式,並很快與主流文化分庭抗禮,欲取而代之。縱觀21世紀人類文化的發展大潮,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博弈並非只是平分秋色,其結局正是網路文化成長為人類文化的主流,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碰撞、衝突、交匯、相容,將構成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嬗變,這必然是網路文化的鳳凰涅槃。

  一、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界定

  雖然人們對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耳熟能詳,但二者之間的界定卻奠衷一是。筆者對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分析研究。認知如下——

  所謂“主流文化”是在社會的一定歷史階段為統治階級所主宰併為這個時代所尊崇所倡導的,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起著主要影響力的併為公眾所接受的文化。每個時代都有其主流文化,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其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起直至清末乃至民國,幾乎歷代帝王都崇尚儒學。在西方,中世紀以後則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無疑是主流文化。這是我們執政黨和政府所主張並向全社會倡導,早已成為公眾接受的社會文化生活的基本構成。

  所謂“網路文化”是在現代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而形成的影響整個社會生活的“網路環境”中產生的,廣義的網路文化包括一切與資訊網路技術有關的物質、制度、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建立在資訊網路技術與網路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包涵人的心理狀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有人認為網路文化是一種非主流文化***有時也稱為亞文化***,其離散性遠高於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它的核心是傳統價值觀念;有人甚至認為網路文化是充斥網路的非主流文化,是80後90後的“腦殘文化”,有人則把它貶低為“草根文化”,其實質是把網路文化放在主流文化的對立面;也有人認為網路文化異軍突起,將主流文化邊緣化。總之,社會主流意識都在排斥網路文化,這是對網路文化的誤解。因為網路文化是基於網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產生的,其生命力恰如“新生事物”。人們的偏見正是由於對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界定的誤區應運而生。

  二、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衝突和依存

  任何文化都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既要傳承社會歷史文化,又要在新的歷史階段有所創新有所追求。我們不能因為網路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而否認網路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網路文化是伴隨網路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網路,就不可能有網路文化。網路已經延伸到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僅是一種先進的通訊手段,而且已經形成了影響整個社會生活的“網路環境”,因此網路也具有了文化的意義。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2010年1月釋出《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普及率達到28.9%。網民規模較2008年底年增長8600萬人,年增長率為28.9%,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年增加1.2億,達到2.33億人,佔整體網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3070萬,佔整體網民的8%。手機上網成網際網路使用者新的增長點。2010年4月26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在京釋出《2009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為1.95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達到54.5%,遠高於整體網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國新增青少年網民2800萬。2010年4月15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在京釋出《2009年中國農村網際網路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0681萬人,其中,農村手機上網使用者約為7189萬人,農村網民中30歲以下群體所佔比例高達69.2%,其中19歲以下年輕網民所佔比重達41.1%;農村網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網民佔52.1%,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村網民比例達到39.5%,與2008年相比,農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網民所佔比例增長了2.7%,網際網路在中國農村地區正在向低學歷人口滲透。

  如此眾多的網民,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網路文化,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網民,他們所接受的首選就是網路文化。農村網民結構偏向年輕化、低學歷和學生群體,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所認識的事物。必然認同網路文化。網路文化的最大特點表現為非主流、平民化、多元化、個性化、隨意性、互動性和即時性,強調體驗分享,具有生機勃勃的前衛、另類、反叛和顛覆氣質。網路文化使我們意識到一種與傳統文化存在明顯差異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評判標準,一個巨大的文化斷裂和社會代溝,一個完全不同於常態的虛擬世界、一個把傳統主流文化驅逐並取而代之的未來道路。尤其重要的是網路時代的社會主體是青年人,而社會的未來是青年人的天下,未來的主流文化必將是網路文化,這正是我們所看到所憂慮的核心問題。

  阿絡文化是一個“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必然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網路文化在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體驗之時,也帶來了許多與傳統主流文化節相悖的內容:各種道聽途說甚至謠言,浮躁、媚俗。低階趣味、封建迷信、色情圖文等,在網上一不小心就會目睹到讓人觸目驚心的東西。“網路文化自由化”客觀上存在的各種反1人類文化的現象,將會威脅“文化生態”的平衡,將嚴重阻礙網路文化的健康成長,也必將破壞網路產業和網路經濟的發展壯大。

  面對網路文化的挑戰,主流文化必須積極應對。必須看到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除了衝突,還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首先,主流文化必須藉助網路而進行全面傳播。主流文化離開了網路將寸步難行。網路正在取代傳統的文化傳媒成為統治世界的最好傳媒工具。以高速寬頻和行動網路等資訊科技為依託。資訊化和網路化的潮流為主流文化發展開闢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從資訊產業的高階人手,以數字化等高新技術促進主流文化的發展,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流通方式,完成文化產業的全面改革,實現文化創新能力的提升。開發和推廣弘揚民族精

  神、反映時代主題、科技含量高、有益網民健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網路主流文化產品,造就具有中華民族光榮傳統和燦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感的文化精品,並走出國門,從“中國製造”走 向“中國創造”,從而使主流文化在網路環境中適應和發展,這是主流文化的唯一選擇。

  其次,網路文化的成長必須與主流文化“聯姻”,實現網路文化的“鳳凰涅槃”。網路文化雖然來勢洶洶,但畢竟是“新生事物”,太年輕和不成熟造就了網路文化的致命弱點:推崇時尚但過分浮躁,追求時代卻盲目超前,雖有好客更招惹是非。如果不與主流文化同道,網路文化將可能走向歧途甚至於夭折。網路文化的消費群體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這個群體本身也有許多的詬病,必然造成網路文化的“異端”和不穩定性,使其無法正常運轉。只有與主流文化合作並接受其指導,網路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長並逐步走向成熟,逐步成為廣大網民所認同所喜歡的新文化。

  三、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嬗變趨勢

  文化源自於人類自身的訴求,文化是人作為有理性的實體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有效的創造。人是自然的最終目的,文化則是這一最終目的存在於人身上的一種形式上的、主觀的條件。“在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裡面,產生了一種達到任何自行抉擇其目的的能力,從而也就是產生一種使一個存在者自由地抉擇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因之我們關於人類有理由來以之歸於自然的最終目的只能是文化。”文化的本質在於使人不斷地獲得確立一切目的的能力。促進人們更加自由地選擇。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也就是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的力量的表現。人的社會價值表現必然要通過一定的具體形式,在資訊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網路文化無疑是人們的最自然的選擇。

  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嬗變是合乎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我們需要認真分析研究,在其嬗變模式和發展趨勢上作科學的探討。

  其一,相互相容。主流文化有必要改變態度,放棄過去那種高高在上“天下第一”的王者地位,主動進人網路並與網路文化聯合,從而更大地拓展發展空間,從過去的“對抗”走向合作。這必將有利於主流文化的地位鞏固並有效對外擴充。網路文化也要改變“草根”的身價標籤,逐步進入大雅之堂,關鍵要與主流文化融合並接受其指導,攜手共創2l世紀新文化。

  其二,相互替代。這是一個博弈的結局,也許在中國根本不會發生。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衝突”,是否要演變為激烈交鋒,關鍵取決於社會的自由開放程度。主流文化如果將網路文化完全收容,就網路的自由選擇本質而言。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並且也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如果網路文化熱浪滾滾之時,公開挑戰主流文化並企圖一夜之問取而代之,這本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唯一可能是在社會變革出現“突變”,主流文化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可能性很小,人們並不想看到這種事件發生。

  其三,自行其道。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自從網路文化產生以來,二者之間“井水不犯河水”。是否還將繼續下去直到“永遠”,從人類文化的發展規律來看,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不可能永遠“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它們遲早要走向融合。

  最後,筆者認為:網路文化最終必然上升為主流文化,只是二者的“融合模式”問題。網路文化嬗變為主流文化。並非等同於網路文化“取代”***或打敗、顛覆、吞併***主流文化,而是網路文化從“草根”走向成熟,“鳳凰涅槃”修成正果。主流文化與網路文化相互融合,並非主流文化的地位丟失。而是適應時代潮流,通過社會變革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是一種通過符號在歷史上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它將傳承的觀念表現於象徵形式之中。通過文化的符號體系,人與人得以相互溝通,綿延傳續,並發展出對人生的知識及對生命的態度”。我們要改變觀念,正視現實,面向未來。網路文化與主流文化嬗變而造就的新文化,必將帶來人類文化的更加繁榮,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溝通。改善人類的生存觀念,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