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化學術論文字型格式

  學術論文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而其中的學術論文格式是必須要規範的,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準樣式和內容要求。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一、題目作者:

  論文題目***宋體二號、不超過20個字***

  作者姓名宋體四號

  ***單位全名 部門全名,市***或直轄市*** ****** 宋體小四

  二、摘要關鍵詞:

  摘要宋體四號:摘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關鍵詞宋體四號:內容宋體小四號

  三、引言部分: 宋體小四號

  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體小四號,單倍行距

  五、標題部分:

  1一級標題宋體三號標題1

  1.1二級標題 宋體四號標題2

  1.1. 1三級標題 宋體小四號標題3

  六、圖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見文後見圖,全文統一按順編號,

  圖片格式為JPG格式,解析度為400DPI以上。

  七、註釋文獻:

  [註釋] 宋體五號

  ①註釋1宋體小五號

  ②註釋2宋體小五號

  [參考文獻] 宋體五號

  [1]參考文獻1 宋體小五號

  [2]參考文獻2 宋體小五號

  關於文化的學術論文範文

  中西方文化與文化興國

  美國俄勒岡大學名譽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希臘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被希臘官方授予“希臘文化研究傑出貢獻獎”及“雅典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文化是什麼

  從內涵上來看,文化有文化表象、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這也是我們講的國民性的要素。

  如何把一個文明和另一個文明區分開來,從文化上來講,首先就是文化表象。中國有佛學,有民樂,有書法,國外有交響樂,有芭蕾舞。這些是文化表象。

  價值觀也非常重要,判斷事物的好與壞、美與醜、真與假,都取決於價值觀。

  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特別重要,還有宗教信仰。

  從文化的作用來看,首先文化有一種先進的理念,在先進理念的帶動下,會產生很大的社會變化。從西方的歷史上來看,有文藝復興,有啟蒙運動,從中國的歷史上來看,有五四運動。所以文化強國在歷史上是被證明的,任何社會出現大的變化的時候,文化總是走在前面,然後再產生各種社會運動,然後再產生制度的變化。社會是這麼演進的。

  文化的另一個作用,它產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凝聚力,促進統一。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被文化的規則所控制。規則有顯性的規則,也有隱性的規則,顯性的規則是各種檔案,隱性的規則是我們的生活習慣。

  文化也是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什麼?從國家來看就是國家的文化實力,從個人來講,就是個人、單位的創新能力。根據上海交通大學一位教授的說法,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的軟實力有以下幾個特點:1、建立一個培養高素質人口和先進生產力的完整教育體系;2、建立一個具有知識創新和貢獻能力的科學研究體系;3、具有獨創吸引力與民族傳統的主流文化;4、較高的人口素質***體質與心理***及和諧有序的社會架構;5、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傳播體系;6、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政治與經濟的經驗、模式、理論和觀念;7、自主獨立的外交政策和成功的外交活動;8、政府、社會與公眾的良性互動;9、道德聲望或者訴求產生的全球號召力;10、全球負責的擔當能力與話語權。

  文化也告訴大家真善美。美在西方有一個糾錯的作用。我們經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中國,美學往往放在文藝欣賞的領域裡,但是在西方,美學是放在哲學的領域,因為它可以糾錯。文藝復興時期有個雕塑家叫米開朗基羅,雕塑了一個大衛的塑像,結果義大利人民看到這個雕塑,就覺得自己應該向大衛的形象靠攏。還有一個重要的人——拉菲爾,他的聖母像很有名,使義大利所有人看到聖母像,就覺得聖母是美好的。所以美學的重要作用,就是樹立一個榜樣,指明一個方向,樹立一個目標,因此有很強烈的糾錯作用。

  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強勢文明

  歐洲在從中世紀晚期向近代社會過渡的轉型時期,發生了兩場文化運動:一場是發生在義大利,後來又變成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另一場是發生在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這兩場運動以後就是啟蒙運動。所以文化在歐洲由衰及興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確實可以推動文明的騰飛,文化的這個力量雖然是無形的,但確是根本性的。

  歐洲文化推動文明騰飛,它奠定了很多,像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科學這樣一些東西,它對於建立現代的社會體制起到了無可取代的作用。在文藝復興之前,歐洲是很弱的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後,歐洲是很強的歐洲,也就是說文化使得歐洲變成了一個強勢的文明,我們現在說西方文明是強勢的文明。

  什麼是強勢文明呢?強勢的文明有幾個特點:第一,歷史悠久,文明有其深厚的根基,中華文明是強勢文明,西方文明是強勢文明;第二,制度自成體系,內部不矛盾並且協調一致;第三,跨國別,能對周邊地區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第四,強大的抗危機能力,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修補能力,一般的弱小文明,碰到危機就崩潰了,強勢文明總有辦法能夠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第五,開放,越強越開放,越弱越封閉,所以現在的強勢文明沒有一個是不開放的;第六,榜樣性、示範性、主動性、透明性,社會越往現代發展,它越透明,越具有示範性;

  第七,具有鮮明的國民性的標誌,無論在思維模式、社會倫理、文化表述、文化表象方面都具有鮮明個性,中國的國畫、京劇,別的國家弄不出來,西方的交響樂、芭蕾舞我們要學,這裡也不對稱的問題。中國人學外面,是很認真的在學,為了學芭蕾舞,成立了北京舞蹈學院,為了學油畫,成立了中央美術學院,為了學西醫,辦了無數的醫學院。中國這個民族,要麼不來,要來就動真格的。“世界上怕就怕認真兩個字”。相反他們就不行,他們來學中國的武術,哪一個外國人真正把中國的少林武功、武當太極拳學會了?他們學中國的京劇,哪一個能真正唱中國京劇,真有這個功底嗎?他們也學中國的民樂,哪看見外國人拉胡琴拉得好?反倒是中國的小提琴手屢屢在國際比賽上獲獎。

  在全球文化裡面,文化如何溝通?我覺得有兩方面我們要注意,過去有句話經常這麼說,越是民族的,越是國際的。其實不對,或者只有一半對,應該說越是優秀的,越是國際的。隨地吐痰能流行嗎?世界上的文化交流取決於兩個問題,一個是文化的優秀性,像這些先進的東西,都能流傳,比如梅蘭芳的京劇,齊白石的蝦,貝多芬的音樂。只要做到極端的優秀,它就能完成三個超越:時間的超越,古代人喜歡,現代人也喜歡;空間的超越,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很喜歡;小題材、大題材的超越,你只要做到極好,無所謂小題材還是大題材。還有一個問題,文化能夠流行,在於它的互補性,我們沒有,那就得學。所以我們從奠定一個強大的文明出發,我們也要了解這些問題,有鮮明的國民性的標誌。

  第八,強大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使得一個民族與時俱進,長久不衰,始終能夠成為世界體系的核心,不創新馬上落後,落後就要捱打。

  中華文明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強勢文明

  有人說,最後世界的 文化一定是變成統一的文化,我覺得不對。

  有一種說法叫做文化的認同感問題,說全球文化一來,民族文化就被削弱了,就變成普世文化了,其實不對。因為真正的全球文化,它必須是在各個地方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全球文化,而這種全球文化,也不是僅一種文化,而應該是按照文化 發展的自有規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西文化相比,兩個都是強勢文明,但是這兩個文化裡面,中國講中庸,一步一步發展,一步一個腳印。西方的文化老是一招一招的,求精求異,他要搞高精尖。中國的文化底座很大,高精尖可能不夠。這兩種文化的互補性是顯而易見的。

  對文化的發展來看,一方面我們不能保守,必須開放;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把中國的文化看成是一個落後的文化。其實中國的文化,它是另一種型別的、非常有個性的一種強勢文明,它通過千年摸索出來的一種 經驗,立於世界上,而且越來越發展。所以我們在這個方面,一方面我們不能說中國是傳統的,西方是先進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否定中華文明、西方文明這兩種強勢文明之間的互補和異同。

  我國許多城市在建立“國際大都市”,我們在處理對外交流問題上,發展 經濟問題上,經常要做的就是“一把鑰匙開萬把鎖”。你不瞭解人家的個性,人家的國民性格,弄不好還要用中國人的思維去取代人家的思維,你怎麼建立國際大都市?你需要做的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你要知道法國人、俄羅斯人、美國人、英國人性格是不一樣的。

  當一個國家走向全球化、國際化、世界化的情況下,我們對歐洲歷史、世界歷史的研究跟不上。過去長期把世界歷史變成二級學科,經過學者數年的爭取,現在世界歷史又變成一級學科了,又“招兵買馬”。我們覺得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化,我們對於歐洲文化、世界文化的研究、世界歷史的研究,不僅不應該削弱,而且應該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瞭解世界,同時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最前沿的、最國際的陣地上,去打拼。這樣才能為世界性的文化發展做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貢獻。

  一個多元性文化的發展方向是做加法

  創新的原意,主要是指三種創新,第一種是原創性的重大理論,比如人類起源說,那是重大理論的創新,重大理論的突破,這是創新的第一種含義。第二種含義是技術突破,一個學科可能就卡在某種技術的難關上,我們把它叫做瓶頸現象,你把這個障礙一下子拔掉,整個學科往前一瀉千里。比如說X光機的發明,或者人類基因密碼的破譯,這都是技術創新。第三種創新,對於從事科技領導幹部可能更重要,這叫引領性創新。什麼叫引領性創新呢,就是通過某一點,組成一個學科群。比如剛才我們說到的基因密碼的破譯,這不是一個人能夠解決的,需要全世界的科學家,各種跨學科通力合作,才能建立一個學科群。北大有一個人工智慧的實驗室,這裡面就有研究猴子的、研究大腦的、研究解剖的、研究 計算機的,人工智慧搞出來,就是一個新的學科群。這種引領性的創新,特別需要跨學科、多文化、多學科之間的合作,所以創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不完全是傳統的。

  我們不能說科學上的很多發展,孔老夫子都解決了,因為孔老夫子沒有搞過這些東西。但是我們也不能把古代的一些東西放棄。我們可以改變角度,改變視野。

  比如說研究歷史,當一種 社會的結構基本不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編出像《資治通鑑》這樣的著作,因為古代的經驗可以直接為現實所服務。但是我們現在社會發展速度是飛快的,歷史學對我們還有沒有用呢?古老的那些經驗對我們還有沒有可以 總結的教訓?這個方面我們要辯證地看。比如當我們說地球是怎麼繞著太陽轉的,我們考證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叫歷史考證學。但是等到社會發展很快的時候,我們同樣研究這個問題,可以得出新的見解,比如,我們不再研究地球是怎麼繞著太陽轉的,我們研究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樣的轉法對我們人類有什麼可以利用之處,那就把歷史變成歷史 哲學了。

  所以,同樣的命題,各個時代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角度,來加以利用,可以從傳統的命題裡面產生出無數新命題,學科群,引領性的創新。

  我們人類的文化發展,應該是做加法,而不應該做減法。很多人就喜歡把文化變成做減法,羅馬時代就是這樣,把希臘非常豐富內涵的那種文化,簡單的軍事化、單一化,做減法。但是真正的社會發展,一定要造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繁榮、人類幸福的發展前景。因此我們文化是向一個多元性、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做的是加法,而不是做減法。

  當然做加法裡面,會有更加複雜的問題要加以解決。我們已經發展到了21世紀,我們人類已經進入到了人的主題、情的自覺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要搞一種新的和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文化的和諧。只有在這樣一個龐大的、複雜的、深刻的背景之下,不是我,是由你們去當時代的英雄,把我們的國家,把全世界,建設成為一個更加輝煌的、文化騰飛的人類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