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學學術論文範文

  漢字是利用文化學理論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語境之下復原古人當初構形造字的原始意圖,並由此探究蘊含在中國文字當中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意義。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漢字的文化學價值

  摘要: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華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關注。在漢語日益受到世界文化價值認同的背景下,漢字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科學合理的闡釋。沒有英雄的民眾是盲目愚蠢的,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毫無生機的。將現代科學知識與古老思維藝術合璧研究,才能是漢字研究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關鍵詞:社會文化 價值認同 合而不同 文字文化 語言崇拜

  地球是太陽系迄今為止已知最為美麗的一顆星球,語言則是人類在這個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稱道的神奇發明。漢字的發明和使用,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伴隨世界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知度的提高,漢語熱以漢語水平等級測試、漢字能力檢定,第二語言習得等多種形式在多個國家相繼展開。世界各地學習漢語漢字的熱潮方興未艾,形成了當今千載難逢的人文社會氛圍。置身於文化開放、科學昌明、學術自由的鍍金時代,對中華文化佔據著得天獨厚話語優勢的中國學者,義不容辭地必須利用無可置辯的話語權,去闡釋這樣一筆豐富厚重的人類文化財富。要利用飽蘸文化資源的言說方式去浸潤濡養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擁有數千年文化遺產的炎黃子孫,更不必對文化碰撞表現得焦慮不安。我們亟需找到一種恰當的方法,並通過漢語漢字將民族文化古老真諦昭白天下。它不應該是研究字裡行間的政治理論,也不能採用政治學方法研究語言文字。它是利用文化學理論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語境之下復原古人當初構形造字的原始意圖,並由此探究蘊含在中國文字當中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意義。它應該是一種社會文化背景當中的語言文字學。

  一直以來人們判斷一種語言文字發達進步抑或原始落後,往往著眼於這種語言文字是否被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常用載體,而不是關注研究它是否具有豐富深沉的文化內涵。英文作為現代資訊科技常用載體,就是因此幸運地被中國視為現代文明的價值符號。全民學英語的熱潮,扭曲了中國至少四代人的學術風氣。造成這種奇特狀況有兩種原因,一是中國古代帝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二是現代學人虛無自卑崇洋媚外。人們羨慕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文獻都採用英文寫就,卻漠視人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化典籍採用漢字記錄。身處人類多元文化交匯的激流中,誤以為五千年文明不能跟三百年的科學技術相融合。驚吒科技大國險行在“財政懸崖”,忽略自己同樣正瀕臨文化深淵。一個民族如果全面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外來文化,它的原生民族語言勢必會很快融匯到其他民族語言中,或者準確地說是隨之失去交際作用而逐漸消失。長此以往曾經燦爛輝煌的瑰麗文化,就可能葬送在博士大國自輕自賤的狂歡盛宴中。世界上有數千種語言,大多數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使用範圍有限的地域性語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現代社會中消失。對於這種文化融入現象所帶來的社會文明進步,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進行人為干預。曾經有社會組織對那些範圍有限而快速消弭的語言進行毫無意義的搶救,歷史發展已經證明,那樣是一種徒勞無益的無效勞動。在日益頻繁的人類社會文化交流活動中,需要藉助漢字六書理論並以系統的眼光和聯絡的方法,構建傳統漢字的現代言說體系。

  回顧人類歷史反觀社會現實不難發現,文化是可供全社會共同品鑑欣賞分享的價值存在,而不是社會特定階層自娛自樂的特供奢侈品。曾經輝煌的中美洲瑪雅文明,其消失的癥結正是失之繁難。更早從人們視野中消失的亞述文化則是疏於簡陋。中華文化憑著深厚博大的文化蘊藉,巧妙地迴避了上述兩種文化的致命弱點,在後現代技術實力的狂濤巨浪衝擊下不見式微反而日臻完善。使用漢字的人口迄今已超過全人類五分之一,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不能漠視這一客觀事實。不幸的是近代以來我們耗費百年時光,拼命追尋一種無根無柢的浮萍文化。近年來更有淺薄晦澀莫名其妙的“腦殘體、火星文、凡客體、元芳體、甄嬛體”居然得以風行。人們盲目吹捧追隨“方鴻漸”而肆意貶低踐踏“孔乙己”,飄忽不定詰屈聱牙的歐化語句大行其道,背得些許外文單詞就聲稱代表人類先進文化。某些意識不僅具備踏褻古老文化的願望和力量,還富含摧毀燦爛文明的潛能與危機。

  漢字源遠流長數量浩繁,語言崇拜是先民的原始宗教之一。先民生活在濃郁的自然力崇拜氛圍中,華夏先民出類拔萃的造字專家倉頡,發明文字的初衷並非出於社會交流之需,更不是為了滿足“勞動需要”。商代敬神,對神鬼頂禮膜拜,周朝崇禮,對先人崇敬有加。商周先民要向鬼神祖宗表達某些訴求,語言內容多與祭祀祈禱等原始宗教有關。對文字講求神奇玄妙,就連使用文字的場合也籠罩在莊重詭祕的宗教氤氳當中。從遠古童謠的敬惜字紙,到至今尤甚的許願詛咒宣誓,都足以讓人聞到到這種古老文化遺風,感受到瀰漫在先民生活中的語言崇拜情結。秦代尊法,追求立法治世,漢世重人,關注人生價值。秦漢對文字轉而追求實用平適,漢字轉而用於記錄事件而不僅僅“記錄語言”表達觀念。不過直到現今絕大多數中國人仍然虔誠相信,神靈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為了讓自身的靈魂皈依時不至於在奈何橋畔被牛頭馬面打入油鍋煉獄,人們儘量自覺檢點約束言行以保終生清白,寧肯忍欲棄智而不敢昧己欺神,甘願自守簞食瓢飲不惜清貧一生。漢字不是一時一地一蹴而就的,數千年封建帝國綿延不絕的文化淫威,在讀書人心中的文化陰影根深蒂固。這種源於宗教信仰的群體意識,不僅是中華民族自律行為的精神依據,也成了幾千年來至關重要的社會穩定劑。

  封建君主政權的殘忍嚴酷,造就了中國文化隱曲晦澀的特定風格。全社會各階層包括君主帝王,都流露出來一種英雄崇拜情結。人們將實質相同的心理英雄幻化為形式各異的不同模式,使得英雄情結中的“英雄”正規化呈現出各別不同,社會各階層於是產生了神靈崇拜、聖賢崇拜、清官崇拜、帝王崇拜、俠客崇拜等各自的話語形式。這種集體無意識被蘊涵於古往今來的文化敘述模式當中,使漢字文化顯示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文化—文字特徵,自然卻又隱晦地在漢字構形造字中折射出來。文化—文字特徵充斥於封建歷史當中,在遭遇一些驚吒文人的過度誇張之後,中國文字學成了一座科學孤島。置身其間的魯濱遜們成天忙於生計而無暇顧及探寶,身邊的文化遺產被人們不當地看作是過時的古代貨幣而不是足以立身問世的寶藏。以探索古代文化寶藏為己任的尋寶客們,則抓住所得一鱗半爪進行文物式的考古研究,其結果是將漢字從古代文化錦囊中抽取出來,割裂成了看似獨立卻交叉混同的文字、音韻、訓詁三種不同學科。意蘊深厚的古老文字體系被玩習成了可以隨意拆拼組合的智力魔方。偶爾有人試圖融合文字音韻訓詁三者進行穿插觀察,但往往未及深入就不幸過早夭折於質疑聲中。漢字研究的歷史長河就是這樣,始終充滿了以今繩古或以古泥今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文化符號系統。這個系統本身所呈現的只是社會族群中某個特定階層精神生活的一隅,而不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全貌。甲骨文字既不是由勞動人民發明和使用,也不是以勞動人民為服務物件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至今殘存的數種少數民族文字,仍然也只是特定人群的專有特殊技能,流傳於原土司首領或神婆巫師當中。彝文、苗文、水書莫不皆然。正是由於甲骨文字作為貴族文化而傳播運用,才造成了它迄今難以被勞動者後裔完全釋讀的遺憾境況。雲南納西族地區尚存一種世界極少的象形活文字——東巴文的餘緒,被外國語言學家稱為摩梭文。那是東巴教傳寫經文、巫術的書面語。稱為摩梭文雖然淡化了它的特殊功用,但同時也使名稱顯得客觀了些。憑藉當代社會的文字價值觀,去對漢字進行全面系統的現代闡釋,同樣會感到力不從心。意欲採用形成不過百年的所謂現代理論,去解讀歷時數千年之久的一種文化體系,本身就有些勉為其難。要以古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去觀察體悟漢字六書理論,將古代的各種社會文化知識融匯貫通,才有可能建構一個系統、完整、真實的漢字構形理論系統。

  值得提出的是,大量甲骨文字至今無人識讀並不是人們對文字本身的生疏導致不解其意,而是我們對文字所記錄的當時社會生活場景陌生所致。其實這類漢字的語言意義跟當初毫無二致,其語音今人讀來跟幾千年前的古人也相差無幾,以至其間的差異不會大於當今漢語南北方言的差別。令人遺憾的是,礙於對所記述的情境、意義不瞭解,最終還是導致了難以消除的語言隔閡。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學界所忽略。那就是甲骨文字即使是在刻寫它們的當時,它們就不是人人共識相反是祕而不宣的。礙於對所記述的情境、意義不瞭解,今人對甲骨文字不能完全理解就不神祕奇怪了。情景一如今天常人採用梵文閱讀宗教經文,照本宣科讀出來勢必也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毋庸說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字的使用具有明顯的社會階層侷限性。甲骨文字的發明和使用者,主要是專司卜筮的巫女覡師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愛好和天賦的人。自發明伊始,它的目的功用主要是就用於記錄祭祀活動而不是直接表達語言。只是因為祭祀活動本身也須藉助語言進行表達,甲骨文字才無可奈何地跟語言聯絡在一起了。甲骨文字無論其形式還是內容,都主要是用於與神靈交流的符咒而不是用來記錄民眾語言,它是一種顯示著貴族的尊嚴感和宗教的神祕性的自源性文字。用語焉不詳的方式去表達實現語言文字的神聖感。使用語言文字被當成一種“精神消遣”或“文化消費”,屬於貴族官紳的專利。

  所有出土甲骨文字資料中,迄今還未發現賬簿書信之類應用性內容,足以說明它本身跟民眾的普通生活相去甚遠而且也與貴族們的口頭語言脫節。內容跟庶民的日常生活無關,這就註定了甲骨文字在民眾當中只有極低的認知度。這種充滿宗教色彩的文字記錄了貴族生活中特殊事件,在特殊的文化儀式中被巫師們故弄玄虛和貴族們藉以自炫。由於不能被大眾所認識、理解和接受,所以隨著盤庚遷殷導致的經濟蕭條,甲骨文化也就緊隨著殷商宮廷文化的式微而迅速衰落了。各民族都曾擁有某種特殊文字,用於各種具有宗教色彩的儀式上書寫,比如古埃及聖書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秦代的秦書八體、歐洲的羅馬花體、以及我國至今流傳的桃符、民間的所謂吉祥字等等。那種文字色彩莊重神祕,書寫也會不厭其煩。而用於日常交流的文字則必然要以簡便快捷為原則。具有宗教色彩的美術字有規則但無風格,琥珀體、彩雲體、幼圓體。簡明使用的書體則因為無規則也才能寫出風格,顏、柳、歐、蘇、當代的舒體、姚體。

  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漢字是甲骨文字的直接繼承。作為殷人後裔的趙國從未發現過甲骨文字傳人,倒可以當成甲骨文作為語言符號系統業已“休眠”的無言佐證。當年的貴族餘孽苟延殘喘尚且無暇,焉能慮及民族文化這種千秋大事。這種令人心酸的事實造成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巨大罅裂,形成了難以彌合的歷史文化大裂谷。我們這些站在裂谷彼岸的後來者,亟需構建一道文化津樑藉以達到古代文化的祕境,以文化方式實現對甲骨文字那種封閉式語言符號系統的確切闡釋,從而真正實現跟古聖先賢的交流對話。比如周人信夢,因而言夢之字頗多。由於字多同義現象就突出。如夢,寐覺也。既寐而有覺,當然就是做夢。寤,寐覺而有言也。也就是糊里糊塗說夢話。但是這兩個字在文獻中多年來被曲解誤讀,引發了不少筆墨官司。小篆並非甲骨文字的直接繼承,小篆與甲骨文之間,本來就少有聯絡,更有眾多區別。部分小篆與甲骨文寫法相同但意義卻毫無關聯,後世出土的盂鼎中有一個“招”字,構形理據跟小篆相去甚遠,字意也根本毫無瓜葛,實際上是兩個同義詞而不是同一個文字。

  為了使虔誠膜拜求得的神示、讖語或歷經爭訟確定下來的契約得以長期儲存以便流傳,先民們商定將這些內容鄭重其事地刻記在易於久存的硬物上,他們首先想到了刻石。把生活經驗或談判結果刻繪到崖壁上,絕不是先民有多少浪漫情調,他們的刻寫僅僅是嚴酷現實生活的一部分而並非藝術追求。先民還沒有浪漫到有事一定要書寫甚至刻劃到崖壁上去的地步。摩崖刻畫不能用木棍竹枝而須使用刀,而最早的“刀”又不過是錐形的石針、鋒利的石片或尖硬的竹木而已。可是古人很快發現刻石對刀具的磨損相當嚴重,要找到刻石所需的大量尖硬工具絕非易事。刻石既非常艱難且而且刻石作品還容易圮毀又不能隨意攜帶,書寫載體的珍貴難求加上鐫刻敲擊的易崩易損,使記錄的內容和傳播的範圍受到極大限制。現實迫使先民不得不放棄了漫漶難讀的摩崖刻石,最終選擇龜甲獸骨這些相對難以尋得的材料作為書寫載體。當然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就是龜甲獸骨為先民的崇拜物,本身被認為具有靈性。一如許慎《說文解字》描述的“古者貨貝而寶龜……”,龜為龜龍鱗鳳四靈之首。於是刻寫甲骨就成了人們的最佳選擇。在巫師故弄玄虛的宗教場合以及工匠艱難繁複的鐫刻工地,造成了文字跟語言的脫節。文白脫節使漢字產生了特殊的“超方言”現象,造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生活中很多口若懸河而竟然目不識丁的文盲。上古曾經流行貨貝寶龜的世風民俗,卻未及形成體制完善的漢字系統。至於其後究竟是龜甲牛骨幫漢字出了頭,還是漢字使牛骨龜甲長了臉,這是一個饒有興味的研究課題。要對漢字歷史進行抽絲剝繭般的深入研究,才能最終揭開籠罩其上的神祕面紗。   不妨合理推測,先民早期的“筆”不過是信手拈來臨時湊合的竹枝木棍。找些粗細不一的棍子蘸點靛藍硃砂等顏料,一次至多隻能寫下一個字。而一旦使用這支筆連續寫下一篇文稿,人們看見的就是一篇所謂的“蝌蚪文”。將漢字刻成方塊並非聖人的決定或智者的選擇,而是諸多自然因素綜合使然。用竹木在沙地或樹皮上寫畫非常適宜卻不便儲存流傳,為了將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告訴大家、警示或教導後人,古人選擇了以刻寫為主要記事方式。但刻寫難以使筆畫圓轉豐潤,他們需要書寫更為便利,傳遞更為快捷以及更加容易收藏的語言和思維載體。從春秋五伯到戰國七雄,諸侯各國及各民族之間存在一種“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那時的語言文化交流大多是一種功利性碰撞,一如當年革命家們學習英語是為了師夷之長以制夷最終推翻帝修反,時下全民學英語的目的應該也在於學習人類先進科學技術從而取長補短。只有這樣理解,才不會背離社會基本常識不至於有違科學道德。漢字是一種“意符文字”,只要能夠傳情達意,字形書寫往往並不特別重要,至於讀音,更是各行其是無關巨集旨。基於自身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地位不同,社會各階層可以根據自身的是非好惡去創制漢字。不同社會境遇的人對於相同社會事像會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態度,文化價值觀通過漢字表達出來也會大相徑庭。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含有高低貴賤的社會等級之別,日常器用也能夠顯示身份地位。在使得漢字書寫形式大大增加的同時,社會各階層最終差不多將漢字調製成了五味雜陳不知其可的古玩堆。然而活生生的漢字是我們生活中須臾不離不可或缺的思維工具,決不是用來裝點門面可有可無的古董。古老漢字顯得駁雜陸離,其中的文化意蘊並未被今人確切理解和恰當接受,時常看到聽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西周金文時期開始逐漸成熟定型的漢字,已經具有社會普遍性特徵,既能記事更注重表達感情、思想、觀念。貴族在銅器上刻鑄文字,不僅是記錄一種事件,更是要表達和宣示一些觀點。這些觀點不僅需要天喻神知,尤其要令後人明白遵從。就像後來我們追求的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不僅規定時人熟記,更欲令後代普識遍知。這種具有強烈表達意識和功能的符號系統,才是現代語言學意義上的文字。意欲憑藉當代社會的文字價值觀,對漢字進行全面系統的現代闡釋,利用形成不過百年的所謂“現代言說方式”,去解讀歷時數千年之久的一種文化體系,是難免會有些力不從心的。我們時常為以往甲骨字片的大量流落海外而痛心疾首,但對於尚存手中的數萬甲骨,除了早年難以企及的“甲骨四堂”,人們並不能理解和利用多少。現代科技跟傳統文化根本不具可比性,豈能將司母戊鼎跟航空母艦相埓。甲骨文字作為一種文化衍生物,對它的語言學價值研究早已成果斐然,但進行文化學考察卻是方興未艾。學術殿堂不應被改造成琳琅滿目一應俱全的“文化超市”,它的歷史文化學或社會學價值亟待確認。

  漢字構形理據研究發軔於春秋時期,倉頡是值得我們紀念和稱道的聖人。戰國時代為了利用六國文字,逐漸形成了漢字構形理論。完整的六書理論至秦代逐步成熟到後漢臻於完善。不理解古代辯證思維方法,難以接受具有數千年傳統的漢字六書理論。所以越往後世六書理論越令學者感慨和迷惑。甚至今天批評周易蘊涵“封建迷信”,明天義批判中醫言精義奧不夠科學。其實漢字不像歐美文字主要是記錄“音素”,蘊藉在漢字裡的主要元素是“意素”,也就是社會文化元素。解讀這種文化元素需要具備相當的歷史文化知識。漢字中的那些文化元素近百年來,不幸被誤判為封建糟粕而備受貶斥。漢字活在日常生活當中讓人“稍近益狎”,人們對流行了幾千年的漢字產生了道是說非的勇氣。未採用整體的系統方法去看待六書,在漢字研究中不諳古代思維藝術,就難免出現見仁見智、各執一端,產生類似盲人摸象的研究態勢。清末以來有人埋怨六書理論不能解釋個別甲金文字,殊不知六書理論自始至終是跟甲骨文金文無涉的。憑藉後起的六書去蠡測先世的甲金文字,就像妄評爺爺怎麼長得不像孫子一樣。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深情說道:“對人類語言文字見解獨到的人,必將如日中天。”要避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脫離抱殘守缺的尷尬境地。研究六書可上溯甲金之源,下尋隸楷之流,參互考察,比較研究,而且必須以篆書為據。只能以六書探求文字,卻不可據文字批評六書。既要採用共時性方法進行斷代觀察,也要藉助歷時性方法進行歷史比較研究,這是漢字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