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健康教育論文

  中學階段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學家稱之為“心理危機時期”。而且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在生理上蓬勃發展,在心理上急劇變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健康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生健康教育論文範文一:淺談中學生健康教育

  【摘要】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裡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學生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當今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身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裡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1.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1.1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裡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1.2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裡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所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3 開展心理諮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學校應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諮詢師。學生通過諮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諮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諮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諮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諮詢師要給予諮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瞭解諮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傾訴的忠實聽眾,又是學生的諮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諮詢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2.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2.1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2.2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言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 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鑑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2.3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解決辦法通常如下:①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②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③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④學會放鬆,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鬆、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3.1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3.1.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父母是每個人無法選擇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一個人出生後,就在家庭的環境中,受到家庭成員的職業、素質、家庭教育的內容、方法、家庭風氣、人際關係的影響和作用,一個人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意志性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養人的起點,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在潛移默化之中而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多的,所以平時家長必須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

  3.1.2 家庭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教育力量,中學階段既要為學生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打下思想基礎,解決好思想、信念、道德、修養問題,又要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和迎接新挑戰的各種能力,光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補充,家長是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教育力量。許多事實表明,重視家庭教育、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的家長,學生學習成長比較健康。

  3.1.3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具有更廣的教育範圍和更豐富的教育內容,可以全方位來培養人。家庭教育對於中學生個性如價值觀、理想信仰、性格等等形成起主要作用。而且,家庭教育在對中學生的智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等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因而怎樣選擇一種適當的教育方式就成為廣大學生及家長極為關心的問題。

  3.2 現在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幾種不好的現象:一是獨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得家長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呵護,從而使得孩子普遍出現無情、無能、無責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導致的不良情況。今天大多數孩子生活的環境已由過去單純的“兒童世界”轉化為“成人世界”,成人對孩子的影響在加大,孩子對成人的依戀心理在加大,同時孩子與成人的矛盾也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內容導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如今,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各種各樣的新資訊通過報刊、電視、廣播、錄音、錄影、網路等滲入到每個人,家庭。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電視和網路,與父母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慢慢地,孩子向家長關閉了心靈大門,而家長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學校;有的家長視孩子為寶貝,特別是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溺愛縱容,百依百順,把小孩當作“小皇帝”;卻苦於教子無方,感到為難困惑等等。

  3.3 要想對學生的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從家庭著手。學校的存在不能減輕家庭的教育責任,相反,家庭通過正確地發揮它的主體性,才會提高學校存在的價值。因此,無論家庭、無論學校,都必須發揮其獨特的教育作用。現在,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長由於受到封建道德倫理觀念的影響,片面強調家長權威,“父母說了算”,要孩子絕對服從,棍棒代替教育,使小孩產生孤獨感和壓抑感,人為地擴大“代溝”,這不利子女的教育。現在的中學生獨立性和自尊心都很強,他們需要人格的尊重,心靈的溝通,他們不是被“征服”的物件,家長必須摒棄專制的陳舊觀念,掌握孩子的特點,尊重孩子的意願,相信孩子的能力,創造一個民主寬鬆、親切和睦、團結互助、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學生成績不理想及行為不符合規範時,許多家長往往會因“恨鐵不成鋼”而採取種種極端措施,如打罵、冷處理等等。而大量事實表明,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家長應當冷靜、耐心、主動地和學生溝通,幫助學生,特別是讓學生自覺地認識到失敗的原因、錯誤的所在。然後與學生一起研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身作則,儘量幫助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與此同時,也適當的採取一些合理的懲罰措施,以強化他們對錯誤的認識。學生很容易接受家長平等、民主、和諧的態度,這可以使學生感到家庭的溫馨從而主動地和父母交流,讓父母瞭解自己的想法和情況,對自己進行更多針對自己問題的、有實效的教育。特別是對於成長髮育階段的中學生。從小由環境養成的品格習慣在以後的成人階段很難改正,家長生活方式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許多有大成就的天才也莫不受到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的薰陶,才最終奠定他們成功的基礎。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成功就得益於父親對他的培養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對他的薰陶,成為一代偉人。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恰當、有效,對中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都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中學生今後的成人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同家長們溝通,對孩子的教育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對孩子們做好詳細的瞭解,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KH*2/3D〗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 《教育文摘週報》.

  中學生健康教育論文範文二:淺論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摘要: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今社會裡深受關注與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研究中學生心理現狀對於瞭解中學生心理狀況、進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十分必要。文章從挫折適應問題、情感問題以及學習問題三個方面詳細探討了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成因。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194-02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教育部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然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又如何呢?對定西市安定區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源、壓力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9.32%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問題;有43.5%的學生存在中度心理問題;有15.18%的學生存在重度心理問題。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來自多方面,有學習、人際關係、興趣和願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反應有消極和積極之分。消極的挫折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景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於焦慮、抑鬱狀態。我班有這樣一位學生張某,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對他相當嬌慣,日常生活幾乎隨著性子幹。經常不是遲到就是曠課或早退,可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有這樣一次,我看他經常不能按時到校,我讓他給我說說遲到的理由,並保證以後再也不準遲到,否則按班規校紀嚴肅處理。當時他沒有說什麼,可等來的是他爸的電話:“孩子不上學了,這是怎麼回事?”我將上面發生的事如實地講了一遍,事後他爸費了好多的周折總算做通張某上學的工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整天蓬頭垢面,萎靡不振。

  二、情感問題

  主要來自三方面:***1***師生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識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的發生。曾今有一位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值日生沒有擦黑板,他就叫這位同學到講臺前來。然後,沒等這位同學反映過來讓他幹什麼時,老師就將黑板的粉筆灰抹在了他的臉上,讓他體會不擦黑板的感受。老師的不當教育馬上引起這位同學的反抗,致使這位同學好長時間不能安心學習。***2***同學間的關係問題。高中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於同學關係不融洽,甚至關係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還有同學關係主要體現在交友方面,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上。我校高二***15***班的趙某***女***與高二***12***班的尹某***男***是很好的朋友關係,經常在校園裡面雙雙出入,形影不離。等升入高三以後,趙某為了好好學習考一所好大學,慢慢減少了與尹某的交往。同時,雙方家長也對此事大加干涉,導致尹某上課不專心聽課,下課鬱鬱寡歡,萎靡不振,成績直線下滑。***3***與父母的關係問題。民主性和睦良好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女孤僻、專橫的性格。還有部分獨生子女,由於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他們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三、學習問題

  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一部分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出現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學方式***如分快班、實驗班、重點班等***。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想法,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特別是高三學生,承受巨大的升學壓力,心理問題尤為嚴重,據調查,高三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考試焦慮,甚至會失眠、患神經衰弱。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絕大部分是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準備的,實際上考入大學後有用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同時還面臨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控制著他們,這一情況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學習的沉重、討厭學習、考試焦慮。教育結構不合理還表現在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有困難”。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的刺激,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

  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注意:首先,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予足夠重視。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為教育的專門課程;教師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來看待,充分認識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緒和適應能力,對學生學習活動、掌握知識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同思想品德加以區別,採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能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擾。其次,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予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