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思想政治論文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思想政治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生思想政治論文範文一:淺談中學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激發

  [摘要]中學思想政治課不僅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承擔著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當前中學生普遍不喜歡上思想政治課,極大的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更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本文針對目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現狀,提出了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來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學習興趣 教學效果

  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增強,我國參與到更加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去,這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極大促進的同時,也使社會上各種西方政治文化思潮日益盛行,這種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思想影響著當代青少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西方的“黃色文化”則容易使青年學生喪失鬥志和理想,影響到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學校通過強有力的德育工作,幫助廣大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思想政治課則應首先承擔起這個重任。然而目前由於思想政治教材內容抽象乏味、與時代脫節嚴重以及學生學習動機、目的不明確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政治課學習興趣不濃,造成教學效果差,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更難以承擔起解決學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重任。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當前思想政治課的首要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中產生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那麼究竟應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呢?

  一、搞好課前預習,激發興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的課前預習和學習興趣的產生密不可分,教師在授課前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指導學生,設計預習提綱,給學生一個粗線條,一條明確思路,使學生對教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這樣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興趣也隨之產生。

  二、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新課匯入,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引到課堂中,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新課匯入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用歌曲、故事、名言警句、新聞資訊、時事、生活事例、恰當的比喻等匯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慾。

  三、巧設質疑,激發興趣

  學生的求知慾強烈,學習興趣就濃厚,而求知慾的產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巧妙地預設疑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避實就虛地設定懸念,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急於探知其中的奧祕。

  四、聯絡生活事例,激發興趣

  富有典型意義的事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激發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係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常說“愛屋及烏”,對於教育來說,本身也隱藏著這樣的問題。不論什麼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願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要想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授的課程感興趣是很困難的。可見,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顧及到師生的關係。也就是說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所以,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係。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六、以幽默的語言,激發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可採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優美感人的語言,形象的漫畫等方式教學。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畫等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新鮮好奇,而新鮮好奇正是誘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許多笑話、漫畫、格言警句、歇後語,教師可信手拈來,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興趣

  在過去,教師一言堂,上課教師講空道理,交代知識要點,複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力爭一字不漏答要點。沒有先進的教學手段作輔助,學生也就更加厭學了,對知識的理解,認識的提高,很多是抽象模糊的。隨著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也逐漸進入課堂,廣泛用於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唯一教具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把色彩、動畫、立體聲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身臨其境,覺得上課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八、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激發興趣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於樂觀的情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心情愉快,興趣會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學上認為,情境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並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一,能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進入學習最佳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如果給學生創設了樂學的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境地,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環境可以喚起學生對真理的慾望,有助於啟迪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

  要想創設樂學的情境,就要求教師提供最佳的教學環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在教法上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將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等教法引入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勇於探索,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確,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難題,但只要我們不斷探索,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瞭解學生,深入社會,就一定能完成新世紀政治教師的神聖使命。

  參考文獻:

  [1]趙章留.論學習興趣的培養.衡水學院學報,2003,***1***.

  [2]張德琇.教育心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3]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1990.

  [4]劉麗瓊,楊霞.中國學習興趣研究綜述.懷化學院學報,2006,***1***.

  [5]馬君.學習興趣的形成與培養.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2***.

  [6]趙蘭蘭,汪玲.學習興趣研究綜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中學生思想政治論文範文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淺談

  摘要: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於思想品德形成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期。教育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當代中學生的特點,從教育的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為學生順利的社會化奠定基礎。對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探討對擴充套件和整合教育思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就針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以課堂為途徑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其中,由於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的德育針對性,使其成為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用系統、科學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使命。

  當今中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但這不能成為學校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理由。學校應樹立德育優先的教育理念,在“以人為本”的高度上,切實把思想政治課重視起來,抓好課堂教學,重視優秀的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培養,鼓勵教學研究和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和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決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堂教育的同時,也要發揮好其它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說,其他學科的教師既有利用和結合他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不同層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時這也是他們作為教師的責任。

  二、以實踐活動為途徑

  馬克思主義是非常重視理論聯絡實際的意義,強調意識和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也決定了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不是僅靠課堂灌輸就能形成的,學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經過情感體驗、自我修養、意志鍛鍊、行為踐行,才能把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內化,形成信仰,並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教育部頒發的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規定理論聯絡實際為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並把課堂的知識教學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作為基本教學方法之一。這就要求我們的中學教育機構要重視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平衡,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環節是不可以被忽視的。

  中學的實踐活動的具體方式有很多,如學習活動、社團活動、共青團活動、文藝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可以說,實踐活動不僅是課堂的延伸,起到輔助課堂教學,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力銜接,有助於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信服力。

  三、以文化建設為途徑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養品德的功能。面對當前多元文化對校園的衝擊,中學要努力營造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校園氛圍,佔領中學生的思想陣地。這就要求學校必須以文化建設為途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裡的文化建設主要是指校園文化的建設。

  文化具有育人養德的作用,以校園文化為德育途徑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內容和資訊於校園環境建設之中,使教育物件在優美的校園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中受到薰陶,不斷調節和規範自我行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養。孔子就十分重視以美好的事物來促進學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後人把其思想稱為“以美儲善”。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很好地激發人們欣賞美、創造美的慾望,起到陶冶情操的獨特作用。當然,學校更應該重視校園軟性環境的建設,也就是精神文化環境的建設。它包括校園的人文環境、學校精神環境和輿論環境等。首先,挖掘和確定校園的文化內涵,用主旋律文化引導校園的其他文化,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學生處處能被優秀的文化所感染和激勵。其次,以學校的精神為指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為核心,深入開展校風建設。再次,發揮輿論導向育人的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端正教育物件的態度。

  四、以良好的人際關係建設為途徑

  人際關係途徑也可以被稱為情感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情感是貫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載體。中學時期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行為上獨立、叛逆,但心裡孤獨,渴望認同、理解和關心的特點。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重視、師生關係和學生之間的關係的建設,著眼於人與人的情感相容。這也是由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辯證關係決定的。

  首先,在師生關係的建設中,應強調營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真誠、平等、和諧的氛圍,強調教育者要處處以良師益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做到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曉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更多的重視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識底蘊、人生態度、行為習慣等內在素質去影響受教育者,切實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其次,我們要重視營造學生之間和諧的關係,重視以友輔仁,注重學生群體對個體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作用,通過集體活動等方式積極建設健康向上,團結友愛的班集體。

  五、以學校管理為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教育觀念強調了學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手段及其產生的效果。管理之所以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主要是因為,學校的各種管理體制、規章守則以及相應的實施方案、保障措施都集中體現出學校領導者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它們以硬性或者軟性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品性與行為方式發生影響。以管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就是主要以學校各類制度及規範,包括學生守則、學籍管理規定、日常行為準則、宿舍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等,把它們作為德育內容的載體,通過這些制度對學生生活的廣泛滲透,引導、約束、矯正和激勵學生的思想、行為,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可見,學校管理作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途徑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效果,不容忽視。

  總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的探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內容和方法研究的重要補充和有益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決不能走形式,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摸索出更多的有效地教育途徑,從而形成教育網路,培養出更多合格的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