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西方修辭觀念的差異論文

  修辭格是修辭學研究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在特定的語境裡,創造性的運用全民語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辭效果的言語形式”,即為特殊的言語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簡論中西方修辭觀念的差異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簡論中西方修辭觀念的差異全文如下:

  摘 要:修辭作為一門古老的技巧,給人們的言語交際與思想溝通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縱觀中國和西方修辭學的歷史,兩者無論在修辭的理念上,還是在具體的內容上,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本文就中西方修辭觀念的差異進行論述,以期給我國修辭學的發展帶來一些思考。

  關鍵詞:修辭學 中西方 差異

  自古以來,中西方都十分重視修辭藝術。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就把修辭術當作一種演說的藝術,我國先秦時期的遊說者最早憑藉精湛的修辭技巧,打動君王來實施政治主張,修辭作為一門古老的技巧,給人們的言語交際與思想溝通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然而,中西方不同的修辭觀念也為修辭學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的影響。縱觀中國和西方修辭學的歷史,兩者無論在修辭的理念上,還是在具體的內容上,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本文就中西方修辭觀念的差異進行論述,以期給我國修辭學的發展帶來一些思考。

  一、修辭研究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在修辭研究上的重大差別就是西方重理論構建,而中國重辭格分析。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撰寫了《修辭學》一書,構建了完整、統一的修辭體系。他提出了修辭學的原則,即:構思、謀篇佈局、演說技巧、演說風格,為整個西方修辭學奠定了基礎。其後,古羅馬的修辭學家西薩羅對希臘的修辭傳統作了改造,使之適應羅馬社會的現實與文化。他在《論構思》中,試圖把修辭學與哲學統一起來,把修辭學當作一種對所有實踐都有用的藝術來對待。如果說西方古典修辭學的理論性還不是很強的話,近代修辭學則是學派林立,理論體系層出不窮。如理查茲的修辭哲學、伯克的動機修辭學、佩雷斯的論辯修辭學、格拉斯的新人文主義修辭學、基爾茲的人類修辭學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辭理論和體系。

  中國的修辭研究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我國的修辭研究觀念總是以體現微觀的語體風格、修辭方法和辭格研究為主,說起修辭,人們通常會想到比喻、排比等辭格,而十分缺乏巨集觀的理論探索,這就把修辭研究侷限在語言的表達技巧上,制約了修辭研究理論的發展。如成書於南宋乾道六年的陳騤的《文則》把比喻細分為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10類,在書中講述了寫作文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如用詞的搭配得當,避免語病,以及語助詞的修辭效果等,明顯屬於微觀研究。任何科學的研究都應微觀和巨集觀兩者並重,相輔相成。然而,中國的修辭研究,長期以來重微觀輕巨集觀,缺乏創新與突破,嚴重影響了修辭學的發展。

  二、修辭功能觀念的差異

  西方從最初的亞里士多德開始,修辭更多的偏重其功能指向。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多關注演說的方法,並強調對說服方式的探討和對修辭能力的培養。古代希臘、羅馬的民主社會要求修辭作為一門實用藝術而產生,修辭可用於指導如何說服法庭的判官、議會的元老和教堂的聽眾。古希臘的修辭學主要是關於演說和論辯的功用性質,現代西方更是把修辭學看成無所不包的科學。隨著當代西方對修辭學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當代西方的思想家、哲學家、社會學家在解決社會問題時,都把目光瞄準了修辭學。這種對修辭的認識,導致中西方修辭學發展的迥異和成就的差異。

  中國修辭學卻往往忽略其功能,而是一直關注文體、風格、技法三個方面的內容。無論對“修辭”兩個字作怎樣的解釋,都離不開語言的運用。如《文心雕龍》既講文體,也講風格,也講技法。曹丕的《典論論文》更是明確的講技法和文體、風格的關係的。在語言交際中如何傳意是研究的重點,重視內容,強調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易經》裡說“修辭立其誠”,就是強調修辭要有信實的思想內容。孔子主張“辭達而已矣”,認為言辭、文辭只要明白達意就行了。

  三、修辭文化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審美觀以“中和”為基調,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孔子的修辭學思想就是主張言語內容與形式、言語和語境、言語理解和言語者三方面的和諧統一。現代漢語修辭學的審美觀念繼承了傳統的“中和觀”,又發展了這一傳統。中國的文化傳統理念主張繼承,主張共性,故而國人的言語行為容易趨於一致,這也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從眾心理。而西方主張與眾不同,強調個性化的標新立異,不喜歡盲從,強調創新性,突出人的個性特點。因此,中國的修辭學多停留在修辭傳統上,所闡述的修辭原則雖涉及到部分的組合結構,但較少涉及對話語的理解。對語境的內部構成、修辭過程與各種語境因素的具體作用機制的研究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還沒有建立一套從修辭行為與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變關係上對修辭原則進行說明的完整體系。

  西方修辭學將修辭活動看作人的社會屬性的一部分,具有人文傳統。西方人重推理,講邏輯,崇尚分析,世理人情要經過嚴密的論證才能使人信服。要把自己的意見、觀點傳達給別人,就要言之成理,邏輯嚴密,只有如此,別人才能接受,才能信服。人的理性和政治性是亞里斯多德建立修辭學理論的兩個基本觀點。在人類社會裡,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的理性要求人們以理性的方式即勸說***通過說理、論辯***取得影響和制約。人文傳統崇尚言詞的效力,人們運用修辭控制或改變他人的信仰或行為。修辭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為物件的,修辭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人的相互行為。因此,西方古典修辭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勸說理論。

  參考文獻:

  [1]劉福元.達意與說服——中西修辭學傳統之異初探[J].雲夢學刊,1999.2

  [2]陳汝東.東西方古典修辭學思想比較——從孔子到亞里士多德[J].江漢大學學報,2007.2

  [3]殷相印.漢語修辭觀與儒家文化[J].畢節學院學報,2010.3

  [4]牟曉鳴.亞里士多德與西方古典修辭學理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