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

  當代美國中小學音教育的模式是什麼?答案為:多模式就是其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當代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題又是什麼呢?答案為:“創造”就是其主題。小編將對當代及其成因作一簡要的分析,以期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有所裨益。

  美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模式:“分散”導致音樂教育的多種模式

  美國是一個教育行政權高度分散的國家。它有50個州,州以下為縣。從教育體制上講,州以下設學區。全國共有600多個大學區***中小學生萬人以上***,3000多箇中等學區***中小學生2500至10000 人***, 12000多個小學區***中小學生2500 人以下***,學區的教育權利機關是教育委員會,負責制訂教育政策和教學計劃***含各科教學大綱***。

  美國聯邦教育部對各州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等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州可以制訂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大綱,但這種計劃與大綱是非粗略的,對各個學區只具有指導性,並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學區才是真正的教育實體。哈佛大學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其《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一文中這樣寫到:“美國教育的高度分散與此***中國***形成鮮明對照,50個州的方針各不相同,有時16000個學區也各行其事,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權。差異不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勵,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為教育行政權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種民族,多種文化的背景,因而,導致中小學教育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音樂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

  在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眾多模式中,如下幾種佔有主導地位:即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斯教學法和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模式既各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們交相輝映,使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園地呈現出色彩紛呈、生機勃勃的景象。上述幾種音樂教育模式雖多系外來的,但由於與美國的實際結合緊密,早已被相容、吸收成為美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當把它們看作是美國式的音樂教育模式。

  美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模式:“創造”成為多種模式的主題思想

  美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模式甚多,從表面上看,會覺得五花八門,甚至會感到雜亂無章。如前所述,16000多個學區的音樂教學大綱都不一樣,教材也是多種多樣,甚至學校與學校,乃至同一學校不同教師所採用的教材、教法也不盡一致。然而,我們從這表面的混亂中卻不難看出它內在的秩序,在這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主題——創造。

  我們認為,以創造為主題的音樂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勵兒童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索、創新的模式,而決不是要兒童只作被動地模仿的模式。以下,筆者就幾種當代美國的音樂教育模式與創造主題作一簡析。

  1.奧爾夫教學法與創造

  卡爾·奧爾夫***Car Orff***的兒童音樂教育方法是一種重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實驗方法。其實質是通過節奏讓兒童以此來創造他們自己的音樂。兒童通過一系列不斷深化的表演活動來掌握一些音樂的詞彙:談話、運動、唱歌、演奏和玩耍。該教學法並不要求很快就能教會學生歌唱、奏樂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接觸音樂實踐。奧爾夫認為如果學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們喜愛音樂,要使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樂中去。不要求學生對老師所傳授的一首歌曲或一個舞蹈去進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師生在一起共同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共同來形成一些新的東西。

  一堂成功的奧爾夫課往往會給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似乎並不費力,在輕鬆愉快的玩樂中,頃刻之間即可產生美妙的感受。參與者***學生***雖然並沒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論背景,卻也能創造自己的音樂。孩子們在奧爾夫教學法的訓練過程中能夠經歷著一種通常只有專業音樂家才有的合奏感。簡言之,奧爾夫教學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音樂活動、用元素性的音樂來培養兒童的創造性。

  這一教學法從德國傳入美國後,受到美國音樂教育界歡迎。他們將此教學法與美國實際相結合,在固有的奧爾夫樂器中又加入了一些美洲和非洲的民間樂器,在教學中既堅持了奧爾夫教學法的精神原則,同時也使這一教學法本土化,使之成為美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2.柯達伊教學法與創造

  柯達伊的音樂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種民族的、全民的音樂教育思想,他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質,主張通過音樂讓孩子們形成創造性並豐富其生活。柯達伊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

  ***1***培養音樂文化水平——用傳統音樂語言思考、讀寫和創作的能力。

  ***2***通過使用學生自己祖國的民間音樂遺產給予他們一種文化認同感,通過本民族的民間音樂知識進一步瞭解其他民族和文化。

  ***3***提高所有學生的表演能力——在班裡、在合唱隊裡演唱、參加重奏團與管絃樂隊——把參加集體音樂活動作為豐富生活的一種方法。

  ***4***讓全世界偉大的音樂作品成為學生的財富。

  為達到上述目的,柯達伊強調每課時必須集中於若干不同的音樂目標,如:齊唱和分聲部唱;樂譜的讀寫;練耳、內心聽覺、記憶技能;識別、使用曲式;隨音樂運動;聽賞音樂;即興創作。顯然,作為最高階段的創作是該教學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柯達伊教學法傳到美國後,得到了美國的一些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採納,其中包括T·巴赫曼,L·喬克西,M·H·理查茲和D·培根。

  巴赫曼博士把柯達伊教學法與美國的音樂教育實際相結合,在向兒童介紹記譜法時用一線譜的方法進行,其餘幾條線待必要時再匯入。他把節奏從旋律中分離出來,通過讓學生學習和運用節奏而進一步強調節奏***正是這導致人們將柯達伊教學法與奧爾夫教學法結合運用***。他很重視用聽寫發展兒童的音樂記憶,尤其是重視音樂創作的教學。他認為,“如果兒童熟悉音樂寫作,他們就能更好地掌握照譜演唱音樂。使兒童在初期就意識到他們所學的音樂能由他們自己或其他人表演。”

  在使用柯達伊教學法的唱歌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美國人在實踐中還非常重視使用黑人靈歌這一帶有很強的即興性的演唱形式,使學生的音樂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展。

  與奧爾夫教學法一樣,柯達伊教學法已成為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美國人還將二者結合使用,形成了以發展兒童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主的柯達伊——奧爾夫教學法。正如邁克爾·L·馬克所說“兩種方法彼此強化,使兒童更富有創造性,更理智地學習音樂。

  3.達爾克羅斯教學法與創造

  愛米爾·雅克·達爾克羅斯***Emile Jaques - Dalcroze***所創立的教學法傳人美國已久,現在該教學法在美國仍非常流行。這是一種以發展兒童的音樂能力及創造性為目的的教學法。雖然人們常常以為體態律動就是達爾克羅斯教學法,但實際上這僅僅只是其三大內容之一。該教學法的另外兩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視唱練耳和即興演奏。

  在體態律動的課上,學生以身體作為一種“樂器”,隨著音樂自由地運動,教師***有時是學生***用鋼琴即興演奏。學生通過走、跑、跳自行創造表現與他們所聽到的音樂相應的動作,每個人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應的動作。這就最大限度地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視唱練耳課上,要求學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尤其重要的是要進行聲樂的即興演唱,這種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視唱練耳”課與傳統的專業視唱練耳課是有極大的差別的。

  即興演奏多在大鋼琴上進行,也可在其他樂器上進行,目的是幫助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形成與對音樂進行體態反應的自由,學生進行任意速度的即興表演練習。

  達爾克羅斯甚至在理論課上也採用了這種即興演奏的方法,他讓學生即興演奏旋律或旋律片斷,作為發展他們對音程的理解的一部分,並幫助他們熟悉和聲。

  凡此種種,達爾克羅斯教學法對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目的非常明確。因此,自1915年前後此方法從瑞士傳到美國以後,至今仍盛行於美國各地中小學,並在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繁衍,形成為一種美國式的音樂教育模式。

  4.綜合音樂感教學法與創造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是真正產生於美國本土的一種教學法。它是根據著名的《曼哈頓維爾音樂教學大綱》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質培養大綱”而開設的課程,最初是作為專業音樂學習的一門課程***包括七個方面的素質培養:樂音、節奏、旋律、和聲、曲式、調性、結構。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樂音內***.後來推廣到非專業的音樂教育領域,而且發現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使用該教學效果更好。由於該教學法著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美國人又直接稱之為“發掘創造力教學法”。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的基本內容有如下幾條:***1***教學思想。徹底改變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為主的傳統教學法,通過自覺樂感的培養,發展人的創造性思維,以適應新的工業革命浪潮。***2***教學內容。綜合音樂史與音樂理論知識進行素質訓練***五方面素質,十六個週期***。***3***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引導者,發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幫助他們產生創造的慾望,實現創造的結果。***4***課堂結構。自由探索,引導探索,即興創作,有計劃即興創作,鞏固概念***五個環節***。***5***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的教學活動為六個方面:***1***聽覺——素質訓練的基礎,探索的工具,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探索的意義和樂趣。***2***演出——發揮學生的獨立見解和藝術創造,不強求最後的統一。***3***指揮——各種素質的綜合反應,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失去指揮的機會。只要能表現音樂,不追求指揮技巧。***4***創造——即興創作和有計劃的即興創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由創新。***5***與***6***為分析和評論估價——對學生的發現、創作、演出隨時作好的記錄並錄音,及時放給學生聽,組織分析和評價,提高審美能力,發展思維能力,使已獲得的知識得到延伸、歸納和綜合。

  上述活動、能鼓勵學生自己就音樂的綜合理解和知識作出判斷,並積極參與音樂創造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音樂分析與創作的能力及經驗。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已成為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為培養和提高美國國民的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教學法以外,在美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所使用的還有卡拉博——科恩教學法;鈴木的天才教育方法;流行音樂的教學法***主要為爵土樂教學***等教學模式。無論何種模式的音樂教學法,均貫穿著“創造”這一主題。在此,還應一提的是爵士樂的教學法。

  爵士樂是美國對世界音樂文化做出的傑出的貢獻,應該稱為真正的美國民族音樂。從40年代起,爵士樂的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它由普通的娛樂音樂轉向智力音樂,即演奏者更追求主觀化的即興演奏。這種新型的爵士樂所採用的旋律、節奏以及和聲同流行音樂非常不一樣,這標誌著爵土樂已脫胎換骨,開始告別流行音樂,同時,它也告別了原有的大部分普通聽眾。

  就在爵士樂由俗入雅而曲高和寡、其演出走人不景氣的低谷之時,教育家們卻正好看中了其即興演奏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這一大優點,漸漸將它納入音樂課程,爵士樂得以在校園復興。

  1968年,全美爵土樂教育工作者協會宣告成立,這被認為是對著名的國民音樂教育會議——唐哥伍德會議精神***創造性教育的精神***的貫徹。該協會在所制定的目標中寫到:“促進爵士樂原則在各種教材和教學方法中的應用;培養並鼓勵建議和採納開設當代作曲、改編和即興演奏的課程。”由此可見,雖然爵土樂的教學尚不能構成一種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則已被鼓勵應用在所有音樂教學中,而這一原則正是創造性原則。

  美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模式:音樂學科中創造性教育思想的由來

  1.西部拓荒精神對後世的影響

  美國人的創造性教育思想源自先輩的西部拓荒精神。當哥侖布1492年初抵美洲新大陸時,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土地,而五百多年後的美國卻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其核彈爆炸、衛星上天、飛船登月、資訊高速公路的網路遍佈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看到這些,不得不使人想到他們的精神國寶——開拓與創造。多少年來,移民的開拓精神,尤其是西部開拓精神在美國被視為歷史的驕傲和美國人進取的象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創造精神逐漸形成為美國的傳統,也可以說成為美利堅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他們的教育中得到充分體現,音樂學科自然會受到這樣的影響。

  2.“斯巴達尼克一號”上天所引起的震撼

  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學校教育進入了一定的誤區,其教育的目的從根大程度上停留在為提高生活水平這一較低的層面上。當時,整個基礎教育水準下降,藝術教育更是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巴達尼克一號,它使美國朝野受到了一場不小的震驚。美國人意識到:蘇聯在空間技術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因此,改進教育的需要不再僅僅是基於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於民族生存的鬥爭。”他們研究認為:“俄國大唱片時代建立了一個教育系統,為其統治者訓育了一批達到技術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們更看到,蘇聯十分重視基礎教育,而且很重視那些能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學科,如音樂學科。這樣,美國人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到了教育系統,並深入到藝術教育領域。他們領悟到:“要成為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培養大量的先進人才,必須重視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於是,聯邦政府開始對基礎教育予以重視,尤其是對藝術教育予以重視。1959年,在科學院、聯邦教育總署、空軍和蘭德公司的支援下,由國家科家院教育委員會主持,在馬薩諸塞州召開了著名的伍茲霍爾會議,這是美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討論科學教育問題,並提出解決的建議,其中包括重視藝術教育的建議。

  同年,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AASA***針對藝術教育所受的冷遇而發表宣告:“我們主張課程均衡,在這種課程中的音樂、表演、繪畫、詩歌、雕塑、建築應該與其他重要的學科、如數學、歷史和科學並駕齊驅……”

  由美國科學家們組成的教育研究與發展專門小組是聯邦政府的專家顧問團,他們提出如下看法:科學成績的優秀與個體人類經驗的廣度之間有一定的聯絡。最好的科學家並不一定是那些僅僅潛心於本專業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對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熟悉會使一個好的科學家的觀察力更為敏銳。愛因斯坦的成功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這位被稱為“20世紀的哥白尼和牛頓”的科學巨匠同時還是一位音樂家,他自認為自己在科學上的成功與音樂密不可分。他說:“在科學思維中,永遠存在著的音樂因素,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由此,音樂有利於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的觀點在美國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1963年6月17日至28日在耶魯大學舉辦的耶魯音樂教育研討會的與會者一致認為:在音樂教育中,有必要刺激個體的音樂創造性和獨立性。並強調創造性是發展音樂能力的一種方法。由此,在音樂教育中要注意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的觀點也進一步得到確認。

  於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馬薩諸塞州召開的唐哥伍德會議是美國音樂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一次會議。會議的目的是討論和明確在社會面臨迅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在當代美國的作用,同時,與會者也提出了提高音樂教育效率的建議。

  他們認為:音樂的教學和體驗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的,如果要成功地進行音樂的創造性教育,那麼,從教學設施到教學方法都必須適應教育的具體要求,而不應該受到侷限。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想象力並願使教學常新。會議還強調:“在教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中都應強調創造性。”這就再次強調了音樂教育中的創造主題,同時也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勇於創新,不拘一格。“斯巴達尼克一號”的上天竟使美國人如此清醒地認識到了音樂教育與科技興國的關係,從而重視起音樂教育,並形成音樂教育中的創造主題。

  美國音樂教育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

  具有創造主題的多種音樂教育模式,有利於培養提高美國國民的素質,充分開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適應於象美國這樣一個多種族大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實際。同時,它對我國的國民音樂教育也不無啟示。

  啟示一:要明確超音樂的音樂教育目的

  在美國,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目的並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國民的素質,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創造性,這是建設跨世紀的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正如美國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所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卡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

  據《音樂週報》報道:1996年,美國政府又立新法,將音樂課正式列為中小學必修課,與數、理、化、文、史五科齊頭並肩,成為基礎教育的“大六門”。1996年全美音樂教育年會的主題即為“音樂是把鑰匙”,與會者認為音樂是開啟通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大門的鑰匙,雖然音樂本身並不等於這些領域。

  在我國,儘管人們也已開始注意到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全民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又往往忘記了音樂教育的超音樂的目的。要麼,音樂課根本就得不到重視,***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名曰必修課,但與美國的“大六門”之一的音樂課是不能與日同語的,在廣大農村地區,音樂課的開課尚不能落實!***要麼,把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當成專業音樂教育來狂熱地實施,培養出來卻是“四不象”的人。基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有必要理解美國人為何要將音樂學科列為中小學的“大六門”之一,同時,我們也應該深深地理解“音樂是把鑰匙”一語的含義。

  啟示二:我們應該相容、消化外來音樂教育模式。

  美國在實施以“創造”為主題的普通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沒有侷限於美國本土的音樂教育模式。而是大膽吸收外來的各種有利於培養人的創造性的先進音樂教育模式。如前所述的“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斯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等。這些外來的音樂教育模式在使用的過程中,結合美國的實際,逐步被相容、消化,最終形成美國式的音樂教育模式,繼而為培養、提高美國公民的素質發揮極大的作用。

  在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界,也早已開始引進外來的先進音樂教育模式與方法,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本土”觀念太強,狹隘民族主義作祟,再加之“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遠不及我們的老祖宗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古時的“胡樂”、“高麗樂”尚能引進融為本土音樂,外來的樂器如嗩吶、琵琶、胡琴等亦能轉化為漢族的民族樂器。與此相比,外來的音樂教育模式只是教學上的某種觀念、方式與方法,它還並不會有損於中國音樂的內容與風格,我們更應該能夠接納它,用之服務於我國的素質教育。尤其是當今的世界已邁入資訊時代,地球早已縮小為一個“村”,“鄰居家”的好經驗、好方法我們為什麼不學習呢?當然,我們在學習外來音樂教育模式時,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結合本國實際,象美國人對外來音樂教育模式那樣能相容、消化,變為自己的東西。在此方面,我們應好好思考。

  啟示三:我國也要有多種音樂教育模式

  美國雖然是一個多種族的大國,但該國地區與地區之間在文化和經濟上的差距並不大,它尚能允許多種音樂教育模式存在,實際上是鼓勵了地方及教師的積極性與獨創性,有利於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有利於全民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而且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與文化差異甚大,若想更有效地實施全民素質教育,我們則更有必要採用多種音樂教育模式來發展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讓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都能找到適應本地或個人實際的模式,這才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做法。21世紀的中國需要更多的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因此,我們需要多種有利於培養、提高人的素質的,尤其是能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育模式。我們完全可以借鑑美國的成功經驗,一方面對外來的先進音樂教育模式採取拿來主義;另一方面也要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樂教育模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