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的傳播機制論文

  思政課教學的一線教師應當積極地探索如何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作用的問題,可以通過目標、內容、方法、路徑等方面的梳理,歸納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路徑和原則,為在實踐中推進二者的結合提供理論借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論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的傳播機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的傳播機制全文如下: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和文化整合的過程,其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必須按照教育目的,同時遵循文化的規律,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作為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語境,也為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而,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播機制建設,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和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為政治服務的意識形態教育,但同時,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一個使其由“自然人”轉變成“文化人”的過程――“文化化人”的過程,充分地表明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具有文化屬性的學科。本文嘗試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展開討論,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辯證意義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傳播機制。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意義

  幾千年以來,優秀傳統文化及其主張的仁愛、誠信、愛國、奉獻和自強等美德,作為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前仆後繼,奮力拼搏,推進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總和”,那麼“它已經深深地內化為人們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人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力量。”[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美德的教育,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研究與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語境。人總是存在於在一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之中,當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把傳統文化內化為人的精神基因時,便賦予了個人主體以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國民性。因此,人們在行動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帶著一定的性格傾向和的隱性文化素質。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隱性地支配著中國公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這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前提和現實基礎。對於中國的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優秀傳統文化是用之不盡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作為一門培育四有新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發揮功效,必須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實現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張祥浩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塑造人和培養人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它與馬列主義,與現代化並不衝突,而且可以相互融合。”[3]王東莉也主張,“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須植根於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厚土壤中,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的價值吸收和開發利用,進行重新開掘、認識和評價,……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在某種程度上,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成為中國國情的基本組成部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離開社會整體文化發展環境的制約,不可能遊離社會文化發展的格局來進行封閉工的教育,而只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上進行。”[5]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素材。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內容,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學素材。比如說,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標。而中華民族無疑有著優秀的愛國主義傳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斷地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再如,孝道教育歷來是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古代,有所謂“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它要求我們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有的品德,也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所在。然而,當下社會出現了一些極為不好的現象和風氣,如不孝順父母,甚至辱罵父母、傷害父母等事情也時有發生,這些都是同中華民族傳統和美德相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傳統的孝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還有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自強教育等,都是培養“四有”新人以及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也都需要我們認真的進行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

  當然另外一方面,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自身包涵的不好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去粗取精,去除糟粕。初文傑提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歷史積澱,難免會帶有時代的侷限性。”[6]因此,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侷限性,避免其腐朽文化內容對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程序中,整體主義原則是其最重要的道德準則。它崇尚封建統治集團的利益遠遠高於個人的利益,個人在國家整體利益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就是要求人們遵守三綱五常。總而言之,“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對影響人們思想建設的落後的傳統文化進行嚴肅認真的清算,批判和改進其中的不良傳統,開創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7]

  二、思政課程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播機制

  歷史和傳統是文化的源泉,如果脫離了歷史與傳統,文化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因此,繼承與創新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面臨的兩大難題,沒有繼承就會迷失方向,而沒有創新只會重蹈舊轍。“儒家文化之所以綿延數千年,是因為它擁有一套獨特的文化傳播機制,主要包括教育考試選拔機制、排斥異端邪說的抑制機制、以注經為主線的損益機制、儒道佛互補機制等等。”[8]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播機制建設,就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首先,加強頂層規章制度與原則的建設,規範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處理好“求同存異”與“思維借鑑”的文化選擇問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使傳統文化既能保持中華民族特色,又能彰顯時代精神。中央與地方政府,特別是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協調關係,儘快頒佈關於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檔案,對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具體落實作出明確的規定,積極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人心。同時堅持“求同存異”與“思維借鑑”的原則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選擇,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對於與國家主導價值和核心價值體系完全對立的部分,如封建迷信、等級制度等,應堅決地予以抵制。

  其次,進行教學改革,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增加傳統文化教育在整個課程與教材體系中的比重。通過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將傳統文化積極內容傳授給學生並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通過一些措施,激勵研究哲學的教授和學者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述”或“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導讀”之類的選修課和必修課,規定所有的大學生必須修滿有關傳統文化的學分,否則不得畢業。在課堂日常教學中,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青年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滲透的實際效果。另外,利用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廣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一些有重大意義的傳統節日上,要讓大學生到社會上舉辦紀念活動,激發他們熱愛民族文化,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一般來說,實踐教學活動比較生動有趣,大學生也比較有興趣參加,是很不錯的傳播方式。

  再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新一代大學生可以說是生在一個網路化的社會中。學生通過發貼與回帖、短訊息回覆、社群論壇等網路方式推動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但總體而言,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網站建設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因此網站的建設一定要有特色和吸引力,通過開闢一些有影響力的傳統文化欄目,吸收大學生參與進來討論或交流。也可以有計劃性地播放一些經典的反映文化傳統的紅色影視作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觀後感在網路平臺上交流和分享,以此加深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當然,還可以以其他多種方法通過網路這個平臺定期、不定期地向青年大學生傳輸中國民族精神教育等,以此提高青年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的廣泛傳播。

  除以上述幾個方面,還可以組織一些以傳統文化傳播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通過舉辦校園論壇、開設專題研討和支援學生社團開展學術活動等多種方式,營造出一個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當然,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融入的過程,就是將事物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滲透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實踐的程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播機制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蹦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