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論文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實施小學德育的主要渠道,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奠基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關鍵詞]品德 社會 人文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這就是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一個完整實在的人。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意義

  人文精神從根本上講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為核心。它包括一種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對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體驗。通俗來講,就是人的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體現。由此可見,人文精神對一個人來講是何等的重要,它使人不斷地去思考自己的一切,重新審視自己,關注自己的一切變化,並努力使其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可以說人文精神影響人的一生。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材資源,以人的人性完善為最高教學目標,體現主要以個人發展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讓兒童從小就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交際合作、學會生存,使每個人都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為其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援。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而社會關係、社會活動正是依賴語言才得以體現、運轉、展開。所以說人與社會不可分離。

  二、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人文性,就是指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實現自我成長、激發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由於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人文性,它的教學也就具有了人文性。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對小學生進行教育與薰陶,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素養的人,在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所以教學中必須發揚“尊重人格、尊重差異、思想自由、個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發展”的人文主義精神,推進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人文化改造,培育學生自尊、自主、自立的有獨特個性,培養有完善人格、有創新精神,敢於標新立異的人才。

  三、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成長的過程。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場,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的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多樣性,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在特徵。教師以關注社會,關注整體人類的博大胸懷,使品德與社會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場所。

  ***一***學會反思,認識自我

  反思是個體成熟的標誌。學生自我反思能力與習慣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在後天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在課堂中,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生自我反思的方法,提供一系列供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不斷地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從而培養反思力。比如《我有一把金鑰匙》,把課文中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反思,知道學什麼本領都要有有耐心,肯下苦工夫。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使自我教育的願望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精神需要。

  ***二***尊重差異,發展個性

  長期以來,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擁有對教材文字的絕對的解釋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師的理解範疇之內,於是,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理解被扼殺殆盡。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字,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所帶來的學生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必然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影響,導致即使閱讀同一文字也會得出不同的認識和體會,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次,對於教材內容來說,由於生活經驗差別極大,因此對同一文字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所以,新的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不能以教師的理解去代替學生的理解,以教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認識實踐。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和選擇,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和發現,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比如《今天我進步了嗎》這一課,根據他們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有別,內心需求不同,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身發展要求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生就會樂意地、自覺自主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這對發展學生的個性十分有利。在學習《我愛我的家人》時,我建議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學習夥伴,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大膽放手,把權利和空間交給學生。起初,我很擔心這樣的方式流於形式,學習效果差。但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意外的發現學生的自主性很強,都十分自覺的進行了準備工作,彙報時都用不同形式的表演表達了對家人的愛,比如小品,朗誦,詩歌等等,沒有按照老師的指令劃一的要求,反而產生了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獨立發揮,展現個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總之,品德與社會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常識,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品德與社會所載負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內涵是寓於教材之中的,重視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建構。但這種建構的途徑是複雜的、多元的,暗示中有薰陶、感悟和體驗,在體驗中也有薰陶與感悟,只有把各種人文因素在課堂中優化組合,結合生活實際,在生活中體驗薰陶,才能構建、內化,讓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沐浴著人文關懷的陽光,使之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遼陽市白塔區新華小學***

  篇二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思想教育》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實施小學德育的主要渠道,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奠基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模擬實踐活動,讓《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走進生活,促進學生知識的不斷內化生成,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豐富課堂教學。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1-0087-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壞了,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用處。”一個人良好品德的養成是相對穩定的,終生都會起作用,可見小學進行品德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對《品德與社會》課來說,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過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覺悟的過程,所以,這種優勢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是其他學科所無法具備的。那麼,立足課堂如何加強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的有機統一體。其中,教是主導、學是主體,教是為了學。只有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需求、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實現“好之”、“樂之”,使學生產生認識社會、瞭解社會、走向社會的情感,從而主動地去觀察社會、瞭解社會,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把握知識結合點,激發學生興趣。知識結合點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它反映的客觀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轉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就產生於對各種現象和事實之間的結合點的感知。教師如果能恰當、準確把握知識結合點,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設疑、解疑激發興趣。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於“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學生興趣。巧設比喻是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增強思想品德課的感染力,使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手段。思想品德課中的一些理論比較抽象,如果教師的課堂講授講究一點趣味性,有生動形象的比喻,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構建模擬實踐活動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模擬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種情境,創造一種情感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境界。置身於教育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進而達到自我感悟、自我昇華的內化效果。情境模擬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過這些活動情境來讓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流暢性、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訓練和發展。例如在學習《做文明顧客》時,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社會事物的能力和與調查物件語言交流能力。瞭解商店裡不同人們的工作,知道怎樣做一個文明顧客,初步知道和形成購物的行為規範。在學生調查的基礎上,我先請學生表現商店裡工作的人們怎樣分工合作。讓學生親身體會售貨員工作的辛苦。然後請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顧客與售貨員在買賣中。學生在活動體驗中知道了在購物中買賣雙方應該具有的禮貌用語、行為規範。讓學生從自身明白,要做文明顧客,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和諧。

  三、課程學習要走進生活

  品德來源於社會生活,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內化不是憑空實現的,要以一定的內容作為載體。實踐證明: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接受。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的越充分、越細膩,感悟的就會越到位、越深刻。教學實踐告訴我,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區,達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教材,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了一種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學生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來實現。脫離學生生活的道德和品德教育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脫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失去了生活的依託而流於形式。同時,人的社會性發展也應當在生活中實現,通過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和溝通來實現,學生只有通過社會生活才能獲得社會認知、社會知識、社會技能。而實現這一目標僅僅依靠教材是不能實現的,儘管教材注意了在內容上貼近學生生活,但教材畢竟是相對靜止的和有一定侷限的,學生的生活則是豐富多彩和動態的過程,因此,在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並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提倡課程內容的生活化,決不是生活內容的簡單翻版,教師要注意課程內容既要來源於生活,又要高於學生的生活,不能將教育內容完全等同於生活。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利於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也促進了社會知識的學習,因此寓思想教育於社會教學中非常重要,勢在必行。作為一名社會課教師,必須認真備課,發掘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並與教學內容結合好,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