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本質內涵

  紀實攝影,是攝影者將對周遭生活的敏銳觀察經由其本身的組合後,讓照片說出故事。它的功能不僅是傳達資訊,更在於引導讀者佐證某種社會的真實狀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紀實攝影的本質內容,歡迎大家參閱。

  紀實攝影的本質意義

  相較於其它藝術形式的迂迴,紀實攝影所固有的“見證”屬性和更直接的觀察方式,對人性的探求往往顯得更加赤裸。相機作為一種突兀的介入工具,往往會給被介入物件帶來一種因外力而發生的改變。

  有的攝影師出於某種崇高的理想,試圖以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去嗅探他人生活中的陰影面。此時拍攝者往往展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救世主姿態,非但無法還原真實本身,反而刻意製造出一個拍攝者自身的思維投影,這與人文關懷中將「尊重」作為一種精神存在價值的觀念背道而馳。

  攝影時,拍攝者可以自由選擇介入的視角,其本身的立場、修養、學養、影像捕捉的技巧都會反映在作品中。從更寬闊的角度來看,影象其實是一種將現實顯現為二維平面影像的心理幻覺。這種顯現過程,實際是一種對現實的仿像。因此,拍攝者大都只是一張照片的製造者,而非現實的還原者。大眾對於影像的判讀,也更多的是出自對於拍攝者製造出來的現實投像的聯想與認同。

  攝影師們一直在探求自身與拍攝物件之間一種融洽的共生關係,以在照片中展現某種需要被正視的景象、促成某種變化。而這,絕對不應是攫取和被掠奪的關係。

  真正的紀實攝影師,並不單侷限於影像拍攝者的身份,他們謙卑地將自己放在被拍攝者的立場,樂其所樂、苦其所苦。不同於一瞬間的記錄,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與主人公朝夕相處,體會他們遭棄的孤獨、貧窮的困窘、噩夢的重疊、記憶的折磨、從苦難中開出花來的樂觀與堅強……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的苦難公佈於眾,欲開啟其心扉,唯有靠同理心。

  只有通過不斷地溝通交流,同時儘量避免對被攝物件的干擾,才能完成這種潛藏於無形的照片。視覺表現力固然重要,但充滿人文關懷的挖掘,卻可以給心靈帶來更深的震撼。

  攝影學者顧諍先生說過這麼一段話:

  “以我對於人文關懷的偏頗理解,那應該就是對於日常的根本意義上的關懷。雖然日常並不那麼令人振奮,但它作為一種生活實踐的政治,其實恰恰就是鏡頭下的人文關懷的題中應有之義。”

  紀實攝影的本質與藝術特質

  紀實攝影,是攝影者將對周遭生活的敏銳觀察經由其本身的組合後,讓照片說出故事。它的功能不僅是傳達資訊,更在於引導讀者佐證某種社會的真實狀態。

  一、紀實本質:真實的相對性

  1、藝術特質:真實與紀實

  真實,是紀實影像的本質屬性。它要求創作者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創作素材,以非虛構的方式從事創作。而紀實,則是一種美學風格。它不是真實,而是與真實的關聯。紀實風格強調記錄行為空間的原始面貌,在創作者投入了情感與評價的\"參與的觀察\"中完成審美過程。其目的在於創作者通過對客體的關照與欣賞者的交流,使紀實風格上升為一種思維的品格。

  影像現場目擊的特點,使照相機和攝影機成為記錄真實的最佳佐證。紀實影像的發展過程中,照相拍攝和紀錄片攝製作為公認的紀實手段,為\"透過紀實反映真實\"提供了實現的基礎。

  2、紀錄手法:抓拍與跟拍

  紀實風格要求\"鏡頭好像人的眼睛\"。但攝影器材的介入,在拍攝現場客觀上使人戴上了眼鏡,給\"透過紀實表現真實\"造成了一定障礙。因此,在觀察同時避免主觀介入,尋找最適合紀實風格的紀錄手法,成了紀實本質能否真正實現的關鍵所在。

  跟拍與抓拍,是紀實影像兩種最主要的紀錄手法。

  抓拍,是通過捕捉精華瞬間,尋找最能體現真實的典型畫面。它追求的是在不干擾物件的基礎上,捕捉最真實的畫面,保持現實生活的原生態。由於自然與社會始終處於流動狀態,在迅速流逝著的事件中,帶有典型意義的精華瞬間極其短暫。在這個前提下,依靠攝影師敏銳的洞察力而完成的抓拍工作,就體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西班牙內戰期間,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拍攝了這樣一幅照片:士兵被敵人的子彈擊中的同時,卡帕的相機?quot;擊中\"了他--一名身著白襯衫的男子倒向身後的土堆,步槍快從後揚的右臂中脫手,他慢慢地倒向自己的影子,走向死亡。照片正是以不可替代的原生態,說出了紀實攝影瞬間抓取的巨大魅力。

  跟拍,是通過對事物長時間生存狀態的連續記錄,從瑣碎的一地雞毛中摘取重點,反映真實的生活,達到完全記錄的目的。它需要攝影師與被攝者長時間的接觸,使他們對鏡頭從生疏到熟悉,甚而忘記它的存在。

  3、紀錄技術:迅捷與靈巧

  攝影是技術性的藝術。創作者的獨特觀點及其對所記錄事件的態度,都必須通過技術手段表現在照片和螢幕上。隨時抓拍突發瞬間、隱蔽地跟蹤長時間的生活原生態,這些記錄的實現,都有賴於拍攝器材具備的靈活性和簡便性。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數碼技術的產生和進步,無疑為紀實風格的體現提供了有效的支援。數碼照相機所具備靈巧性和的迅捷性,正在使記錄鏡頭真正成為了\"人的眼睛\",並且使記錄的過程也變得更加的細膩和更加的人性化。同時,數碼技術\"即拍即得\"的現場優勢,也為拍攝者提供了更為自信的心理空間。

  二、紀錄內容:現實的戲劇化

  日常生活中,一般事物都存在發生、發展、高潮、尾聲等一系列不間斷的過程。其中有一些可以預見,而另一些則出乎意料。紀實影像所拍攝的內容,需要經過一定的選擇。其中,預見性和假定性便是判斷的標準。預見與假定,兩者相輔相成,使紀實影像作品更具現實感和趣味性。

  人生本就充滿悲歡離合,而紀實作品似乎更能體現出人生對於悲歡離合的生活體驗。透過突發性的戲劇細節,顯示出創作者對於被攝事物的不張揚的關懷--這,應該是紀實創作最重要的目的。

  1、故事性:

  儘管紀實作品可以大致分為故事性和非故事性的不同型別,但是即便是非故事的紀實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故事因素\"。因為,人們對世界客觀的表現會受到創造性的影響。無論是紀實攝影還是紀錄片,無論是瞬間畫面還是長時間記錄,都會在原生態中反映出一定的戲劇性。這樣的戲劇性就是\"故事因素\"的潛在因素。

  紀實照片的核心是生活流,在整體上呈現的風格樸素而平淡,甚至會有些乏味。但是,它和飽含各種情節衝突的戲劇性場景卻並不矛盾。戲劇性場景是紀錄片的表達手段與結構方式。此中,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段就是將真實生活影像戲劇化,即通過戲劇性場景來表達製作者的個人思想。

  這樣的因素表現在紀實攝影中,也就是要求體現\"瞬間精華\"。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掌握,使得攝影師對突發瞬間有了預見的可能。而生活閱歷和攝影經驗的積累,也使攝影師們捕捉的瞬間具有了一定的情節性和典型意義。法國抓拍大師卡蒂爾-佈列鬆的《車站後面》,就是這樣一幅自然生動、現實感極強的作品,當照中人將腳跨向水潭的一刻,精華瞬間成為了永恆。

  2、審美性:

  與所有藝術創作一樣,成功的紀實影像必須具備審美的特性。構成藝術品整體的每個元素,應該都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使觀眾在為作品反映的內涵而震撼的同時,也被作品表現形式上的新穎、生動所感染。

  宋朝在他的攝影作品《礦工》中,刻意通過大畫幅相機,強化了底片的清晰度和對細節的表現力,並以白色背景和不完整構圖,強烈烘托出了礦工勞作後的黑臉膛以及略顯麻木的精神狀態,以獨特的審美追求給人以震撼。

  3、文學性

  本文開頭已經提到,紀實影像是人類認識世界、體驗世界的思維方式,也是人類傳達情感與思想的工具。傳統觀念中,文學是人類表情達意最主要的工具,而當影像表現的思想需要補充,或者避免誤讀的時候,文字說明顯得尤為重要。攝影相簿裡的文字說明,紀錄片的字幕、畫外音,都是以文字形式進一步表現出所記錄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發展狀況。

  比如王福春的攝影集《火車上的中國人》便是很好的例子。他長年奔波於各條鐵路,用一幅幅列車上的動感畫面展現改革開放時期人們的生活,使之成為中國當代社會歷史發展的生動寫照。而他為照片所配發的文字,無疑也使他的紀實影像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文字與影像的完美結合充分說明:紀實影像的創作,其真正目的並不是拍攝本身,而在於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感悟人生、透視人生、印證人生、展示人生。並且為見證歷史,留下影象和文字並行的、具有立體質感的生命痕跡。

  三、紀實精神:解讀侷限的突破

  \"紀實精神,是對人的真誠、平等的尊重和傾聽,是對生活真相敏銳的、勇敢的探索和質疑。\"

  紀實,不僅只是一種表象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反映人性中真實的內在力量。一味地為紀實而紀實、簡單複製現實而忽略現實背後的人性關懷--這樣帶有侷限的影像,已經不具備生命力。

  由於個人閱歷經驗以及審美價值上的差異,對同一幅文藝作品,不同的讀者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解讀方式,產生不同的視覺體驗和心靈感悟。影像符號僅僅只是一種視覺衝擊,它既是審美的原點也是終點,它既沒有戲劇性也沒有更多?quot;情節之外的原意\"。用近觀和冷眼旁觀的拍攝方式,營造簡單的視覺語言,並企圖通過不同讀者的解讀,賦予照片更深層的含義。

  瑞士攝影家羅伯特·法蘭克的攝影集《美國人》就是這樣的紀實作品。沒有經典的\"精華瞬間\",沒有體現戲劇性,甚至打破了完美經典的構圖模式。照片中,那些被完全世俗化的美國人或呆滯、或麻木、或平淡、或無奈的神情似乎並沒有更多的\"藝術性\"可言。但當這樣\"非決定性瞬間\"的捕捉在讀者眼前層層疊加,照片背後的內在力量也在不斷衝擊著他們的內心世界。暫時拋卻紀實風格傳統、完美的表現手法,讓看似乏味的記錄深入到被攝事物的內心,使讀者感受到一種源自於心靈的真實。

  由此可見,以\"人性關懷\"為主,突破傳統紀實風格在表現手法和意義上的侷限,從把握影像背後的心靈感悟出發誘導審美經驗的外化,才能進一步拓展紀實影像的深層含義。也只有這樣,紀錄精神的實現和發展,才有了更為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