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三個技巧

  任何好的紀實作品,都應是攝影者思想的表達,作品記錄的是對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的一種視覺感受。讓作品通過傳播,使它的內涵對觀賞者的思想情緒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那要如何拍出一張紀實攝影佳作?那你就必須學習到這些紀實攝影技巧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1、瞬間造型地把握

  用一張照片來表達整個事件的過程可能遠遠不夠,但是如果通過一個具有精彩畫面的瞬間在特定環境中能夠把主題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也就是紀實攝影追求的瞬間造型視覺形象。

  瞬間記錄真實發生的事件是紀實攝影的關鍵。瞬間產生的效果遠遠大於追求光影和構圖。所以在拍攝中間往往不能強求完美的構圖和光影效果,因為構圖要在瞬間決定,捕捉瞬間的光影,及時按下快門,目的就是記錄生動、自然、真實的瞬間形象。所以儘管在構圖上也許有所欠缺,光影也可能達不到最佳藝術效果,但因為是最真實最生動的畫面,會有較強的現場感,並且富有生活氣息,這樣的拍攝出來的照片往往會產生較強的感染力。當然,技術環節如果也很到位就更加完美了。

  2、抓拍技巧的掌握

  抓拍是紀實攝影最典型的拍攝手法,這個時候對於拍攝技巧會有一定的要求,必須能夠熟練把握器材的設定,控制好快門速度及曝光量,才能把發生的事件準確及時地記錄下來。尤其是在室內的拍攝,由於光線的原因,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的組合非常重要,這個時候要更多利用現場的自然光來進行拍攝,如果強行使用閃光燈從正面對主體進行補光,往往會造成主體太亮而背景很暗的效果,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會顯得不夠生動並缺乏畫面層次。攝影技巧把握不好,很難表達富於表現力的瞬間形象。要學會利用現場自然光線來進行拍攝,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攝影技巧,比如自動感光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拍攝效率和成功率,但要注意自動感光度設定上限的畫面素質,而光圈開大雖能提高快門速度但要確定景深是否合適等,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拍攝中不斷積累經驗。

  3、攝影語言的運用

  要了解攝影語言並掌握攝影語言和利用攝影語言來突出畫面主題。對於紀實攝影來說,無論什麼樣的鏡頭焦距段都可以記錄真實的場景和事件,但不同焦距的視角特點會更有利於畫面效果的表現力。如廣角鏡頭的透視原因在紀實攝影裡能夠表達出比較鮮明的現場感,強化近景的衝擊力,同時它可以容納更多的場景、更多的細節和更多的畫面資訊量。而長焦鏡頭可以壓縮空間透視關係,將遠景拉近,拍攝時對背景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能讓背景更好地襯托拍攝主題。

  一張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除了要記錄真實、自然的活動場景和事件,還需要表現意境和注重形式感,同時具備紀實性和藝術性,這樣的作品才能具有更強的畫面感染力。

  培養對紀實攝影作品的感覺

  一、對相機的感覺

  拍不好照片的時候,埋怨沒有好相機。有了好相機還拍不好,埋怨沒時間。有時間,又有好相機,還拍不出好照片,那大概只能埋怨好久沒拍找不到感覺了。其實對相機的感覺真的很重要。相機用熟了,好像老朋友,知道它的脾氣,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我用佳能550D多年,後來換了5D3。5D3用了快一年,但總感覺不如550D來得順手,包括快門的聲音,也是覺得550D來得舒服。所以,現在基本都是兩機同時帶出門,用得更多的還是550D。

  二、對焦段的感覺

  剛開始拍照,總想擁有所有的焦段。心想,如果有所有焦段的鏡頭,好照片總無處可逃了。當然,焦段會限制我們怎麼取景,但並非擁有各焦段的鏡頭就能拍出好照片。要真正拍出好照片,需要培養對某焦段的感覺,而培養對某個焦段的感覺,真的並非一朝一夕。如果拍人物,130MM左右的焦段,是舒服的焦段。這幾年,我都在用55-255的佳能普通鏡頭,對130MM焦段有了一點點感覺。感覺距離適度,想偷拍也沒問題。35MM,是比較常用的紀實攝影的焦段,用這焦段,基本沒法偷拍,只能靠近,所以照片有一種親近感。50MM,紀實攝影最常用的焦段,相當於人眼的標準。吳家林說自己玩50MM十幾年,總算找到了一點感覺。對於一個焦段,十幾年才找到一點感覺,我的天,我們還差得遠呢!

  三、對構圖的感覺

  照片不是視訊,不能延續講故事,定格的只是瞬間。所以,構圖就很重要。有人說,照片都是騙人的。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照片擷取的只是世界的一個片段,而這個片段,可能呈現的不是真相,而有可能僅是一種假像。比如,一個人,上身穿西裝,下身穿短褲。我們如何構圖,傳達的資訊完全是不同的東西。拍上半身,就是職業照;拍全身,就是幽默照;拍下身,就是流氓照。一張照片,傳達什麼資訊,和構圖關係密切。人文紀實攝影,說到底還是人和環境的關係呈現。如何把人和環境有機地融合起來,拍出有味道的照片,這是需要培養的一種感覺。我寫過《人文紀實攝影構圖九招制勝》,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四、對人物的感覺

  有的人一眼難忘,有的人看過百遍仍未記住。人文紀實攝影,肯定需要拍人物,但要把全世界60億人全部拍光,我們估計累死算了。所以,我們要選擇有看點的人物來拍。這就需要我們培養一種感覺。遇見哪個人我應該拍,哪個人就不拍,這要有取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遇見一個要拍的人,還要拍出他的內心世界,這種感覺需要培養。有人問:拍這張好照片花了多少時間?答案是一秒鐘按快門的時間嗎?非也。是我們活了這麼多年的一種感悟。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五、對光線的感覺

  有了光,就可以攝影。沒有光,當然沒法攝影。對光線特別敏感,是攝影人的必殺技。早晨和傍晚的光柔和,適合拍照,這當然是常識。陰天,也是可以拍照的,特別是拍老人的臉,陰天更有質感。光和影的有趣組合,是攝影人所追求的。人家順光看事物,我們不妨逆光再觀察。凡此等等,都是基本的東西。人文紀實攝影,基本是自然光,善於捕捉就很重要。比如,周圍一片漆黑,僅有一束光,那肯定會吸引人。光線,讓這世界很奇妙,光線讓攝影充滿樂趣。我們拍多了,憑感覺就知道某種情形需要多少光圈、快門、感光度,很快就反應過來,不至於搶拍的時候還花很多時間在調這些玩藝,錯失良機。更不會像新手,看到一個好場景,拍下了,原來曝光過度。

  六、對色調的感覺

  這個世界是多彩的,但到最後要形成自己的拍攝風格,估計也要對某種色調專注。專注,才會專業,專業,才會有自己的風格。看多了,拍多了,對某種色調自然會親近起來。比如,我拍古村,對小青瓦的顏色、舊房子的顏色等等東西比較著魔,另外,村民的古銅色的臉孔,也讓人著魔。當然,每個人玩的東西不同,會有自己的偏好,不強求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