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對策研究

  論文關鍵詞:地理教學 生活化 對策
  論文摘 要:本文通過對地理新課程標準進行分析,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經驗,在緊扣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幾種措施,及時調整教學行為,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地理新課標》指出: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貼近生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地理課程標準最基本的理念之一。這充分說明了地理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已經成為當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開放地理教學,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應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是對課堂教學元素的拓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身邊的地理問題,使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並嘗試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在生活中認識生活、適應生活等的各種能力,使地理從“科學世界”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實現了地理知識的價值。 
  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很枯燥的東西,如果只是老師在那一味地講,就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課堂氣氛也會變得很壓抑,往往會有睡覺、看課外書、交頭接耳的現象,即使我們教師苦口婆心地告訴學生,這是有用的,那是有用的,學生也根本不領情,但是若把這些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往往就能激起學生靈感的火花。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才能真正讓學生學習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善於隨時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適時地將生活中學生隨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接受地理,瞭解地理,掌握地理,應用地理。 
  一、用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情景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帶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生活活的情景,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生趣求知,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講解各種各樣的天體時,學生大都沒接觸過,但是對於流星和彗星卻不陌生。所以我在講解時,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電視劇《歡天喜地七仙女》,最不喜歡裡面的誰啊?”學生異口同聲道:“掃把星!”進而引入形似掃把的彗星;而一提到流星,學生就更興奮了,說:“老師,我見過,我見過……”這樣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在學習其他的知識點也不費勁了。 
  由此現象順勢引導,激發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學生也顯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 
  二、巧用生活常識,突破教學疑難。 
  人類生活於地理環境之中,但環境要素又時刻在作用、影響著生活,許多地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擬。這些實際生活背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選取外,還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用生活經驗來突破學習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教師不僅要懂得“授人以魚”,更要懂得“授人以漁”。為此,對一些疑難的理論,不能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而用生活常識來引導最好不過了,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抽象的理論,自主學習,找出規律。例如:在講解熱力環流的原因時,如果直接就給出地表受熱不均引起熱力環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但是如果用燒開水現象來解釋就好理解了。在燒開水時,壺底的受熱是不一樣多的,中間多,四周少。我們看到的現象是中間的氣流上升,水開時甚至會把壺蓋頂起;四周的氣流是下降的。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受熱不均,能引起氣流運動,熱的地方形成上升氣流,冷的地方形成下降氣流。氣流的上升或下降,會導致氣壓的變化。那麼到底怎麼變化呢?學生一般都給自行車打過氣,我就是抓住這一點來講解氣壓的大小的:當地表受熱形成上升氣流時,近地面的氣壓狀況就如給自行車撒氣,氣壓就變低了,而相應的高空就如給自行車打氣,氣壓就變高了。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分析受冷地區的氣壓。
   從生活與教學的關係上說,生活決定教學,而教學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顯示力量而真正成為教學。從整個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生活處處有地理,學習地理的目的,就是要發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學應擴充套件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再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熟知的生活體驗、經驗構建的知識,理解得比較透徹,記得也就勞,學生的學習也變得愉快而輕鬆。 
  三、關心時事,貼近生活,與時俱進。 
  教學要緊密結合身邊發生的事,與時俱進。這樣就能儘量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並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講到自然災害時,有的學生親身經歷過,有的學生可能沒有,但是也能從新聞媒體上了解一些。例如:在提到風暴潮時,學生立刻活躍起來了,因為他們經歷過這場災害。從2006年正月十五下午開始連續幾天的大風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潮,使人們幾乎無法站立,大量護欄和廣告牌等設施遭到破壞, 部分公交站點遭到破壞,濱海廣場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人們最關注的“月亮老人”也被狂風推毀吹到了海中。這些學生都感受深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時學生也能集中精神參與到課堂中來。 
  而在講到地震時,學生馬上聯想到汶川地震。教師可以先播放這次事件的錄影,讓學生感同身受,並在分析地震形成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設問:我國還有哪些地方會出現地震?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更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慾望。學生帶著興趣和慾望進入激烈的討論中。 
  四、向傳統習慣挑戰 
  生活中有許多事是我們認為合理的,但是從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學的。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這一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劃分時,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方法不同,中國以陰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為四季的起點,而歐美國家以“二分二至日”為四季的起點,那麼到底哪個更為準確呢?老師在講解時,不是很容易說清楚。我是用過生日這件事講清楚的。首先,我問學生:你們過生日是過陰曆的還是過陽曆的?大多數同學都回答過陰曆的。然後我隨便問了一個同學的生日:陰曆九月初二。接著我做了一個設問:我們都知道今年閏七月,那麼你今年與去年過生日相差了多長時間?學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個月。很明顯陰曆生日是不準確的。所以得出結論:四季的劃分還是歐美國家的更準確一些。 
  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調動起學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真正地掌握知識。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麼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裡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於一出學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們的學生每時每刻都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環境,無論以後從事什麼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對現實生活。而地理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源於生活,貼近生活,運用到生活中,這對於轉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讓生活走進地理,進而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有用,從而在學習中得到好處,受到實惠。讓地理走進生活,可以讓學生在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並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服務於實際的生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作為21世紀的合格教師,要善於體驗生活,善於動腦,勤於積累,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將地理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因為,生活就像一個百寶箱,無論你採用何種教學方法,生活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7-27. 
  [2]陳翠蘭,周申立,李菲菲.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生活化初探.考試周刊.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