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公共政策執行是把公共政策從觀念形態的分配方案轉化為現實效果的動態過程,政府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巨集觀調控正是通過各項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來實現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本科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關於我國公共管理市場化趨勢的研究

  摘要:我國在市場經濟建設方面已經將近20年,時間雖短但是卻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經濟和社會獲取全面發展的同時,公共管理的發展遠遠趕不上前面兩者的發展速度,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整體發展的短板。在市場化的今天,我國公共管理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對我國公共管理市場化趨勢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公共管理 市場化 趨勢

  近幾年,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社會發展得到了很大進步。但是,公共管理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原因是因為公共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錯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管理也應當與市場接軌,如今,加快公共管理市場化成為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趨勢。

  一、與市場職能相適應的機構設定

  ***一***機構設定要對市場訊號做出反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部門應是市場的主體,能及時收集到市場資訊,並對市場訊號做出反應。因此,公共部門的設定就應當面向市場,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和針對性地解決市場中出現的問題。

  ***二***對公共部門基層組織加大授權,加強其決策自主性

  在現代的管理中,授權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因為授權可以分解上級部門的工作負擔,增強下級部門的工作主動性,激發他的創造性。授權主要通過分散決策與政策執行的權力來進行,也可以通過將大部門分散成若干小的機構或者將職權下放給較低層的政府機關等方法來實現。有了自主權力,公共服務部門才能對市場靈敏地做出反應。

  ***三***加強機構設定的靈活性,提高效率

  減少部分公共服務機構設定的固定性,增加其機動性有利於機構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務中,有一些是季節性和週期性強的事務,其相應的機構一旦設立,在完成特定時期的工作任務後就處於閒置狀態,只有到下一個週期期滿後才能發揮其作用,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用靈活的機構設定來代替固定的機構設定,合理利用臨時辦事機構,既能有效解決問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負擔,達到機構精簡的效果。

  二、突出服務性的行政職能

  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公共商品和服務的提供上,包括有益於社會整體的收費和不收費的公共商品和服務,將其稱為“公共產品”,這些公共產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國公共服務體制改革中,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突出服務性。

  ***一***實現職能定位的轉換,減少管制功能,增強服務功能

  中國發展到今天,社會文明、市場發育和社會法制都發展到較高的程度,社會自治的要求表現得越來越強,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加,社會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衛生等公共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強,而公共部門提供的這些服務功能卻相對滯後。因此,政府實現職能定位的轉變顯得日益緊追。實踐證明,一個國家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明顯制約著該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進度。

  ***二***合理劃定公共部門和公民的角色關係

  所謂合理劃定公共部門和公民的角色關係,是說公共部門以服務者的角色出現,將公民視作消費者,在公民交納稅收的前提下,公民以消費者的身份享受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產品,並保證公民對公共產品的選擇權。公共部門與公眾的關係是商品和服務交換的責任關係。以顧客為中心的改革意識使公共部門能更好地對顧客的要求作出反應,這是“行政就是服務,公眾就是顧客”運動的一部分。

  三、競爭機制的引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同樣,涉及廣泛領域的公共行政活動,也需要引進競爭機制,有效配置有限的公共資源。

  ***一***實現公共產品供給的多元化

  所謂公共產品供給的多元化指打破政府對公共產品供給的壟斷,將關係到公眾利益的公共產品的供給權納入競爭範疇,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允許民營企業參與到公共產品供給的行業中來,政府充當購買者的角色。公共管理改革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將購買者與提供者分開,這種改革也是一種保證公共部門普遍採用市場原則的重要機制。將公共服務的購買者與提供者分開,不僅能降低公共服務供給的成本,也減少了政府的工作負擔。

  ***二***公共決策的市場化

  由於公共部門自身的侷限性,在技術性強、專業要求高的情況下,決策容易出現失誤。在現代社會自治的觀念下,政府自身的決策問題其實也是公眾的決策問題,因此保證政府公共決策的科學性顯得非常重要。鑑於此,公共決策應當引進市場機制.允許私人部門和社會組織對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務提出決策方案,政府組織論證,一旦符合要求,政府付給提供者費用。這樣,政府就擺脫了決策事務多,容易出現失誤的困境,而以公共決策的拍板者和購買者的身份來行使公共事務的決策權。

  四、市場化的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的市場化指公共行政部門的績效考核打破傳統的內部考核機制,代之以市場化的考核機制,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一***公共行政結果驗收的市場化

  行政結果驗收的市場化是指公共行政的效果的評價不應單獨由政府內部考核,它要以社會效益、財政結果與公眾的滿意度為標準進行綜合考核。傳統的考核主要著重於行政事務數量的多少和過程的合法性.而對結果考慮得比較少,在市場化驗收的方式下,行政結果的檢驗主要從行政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公眾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而不僅僅在於行政活動的數量與過程。

  ***二***機關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應引進市場考核機制

  關於報酬,公共部門人員的工資收入應該符合市場經濟的水平,他們工資報酬的多少應取決於他們工作成績的好壞,工作成績越好,所得到的報酬就應越多。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能力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的實際,改革與完善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機制和職能,加快市場化趨勢,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新公共管理主義視野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與挑戰

  摘 要: 新公共管理主義思潮對高等教育的轉型有著多種啟示價值,並引發了高等教育的新轉向。新公共管理主義理論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三個重要的特點,一是關注市場,追求效率,認為高等教育不僅要擴大規模、更要注重質量管理;二是通過體制重組,重新設計組織結構與執行機制,強調充分的賦權,以發揮最大的潛能,從而達到最佳的績效;三是通過績效對高等教育機構施加影響,以改善高校的辦學質量。雖然新公共管理主義理論對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主義;高等教育;質量管理

  20世紀90年代以後,學者們普遍認為,高等教育中的新管理主義浪潮的流行趨勢不可逆轉。近年很多國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往往將私營機構的管理方式和背後的理論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中,使得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發生重要變化。這種現象被冠以新管理主義或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1]

  在新管理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著重於經濟和效率、成本抑制和分散化管理。後期則引入市場概念,著重於質量的持續改善,以及注意到使用者的期望,這就是現稱的“新公共管理主義”。之所以引發新管理主義的變革,主要是原有的公共部門的規模與能力受到質疑。有學者指出,大而無當的公共部門消耗了原已稀少的資源。[2]因此,新公共管理主義學者們提出,應該引進企業的管理方法與市場的競爭機制,例如由中立機構來提供各種服務與勞務,代理公共部門的部分功能,改善原有的公共管理部門的缺乏效率、浪費資源的情況。新公共管理主義理論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效法私立機構,特別是企業的管理方式;二是運用一些手段,將官僚、權威式的作風轉化為有效率的、顧客導向的新管理典範。新公共管理主義思潮對高等教育的轉型有著多種啟示價值,並引發了高等教育的新轉向。

  一、關注市場,追求效率的高等教育改革

  進入21世紀,全球市場已然不是傳統大工業生產時期的市場概念,它更強調的是高科技、資訊科技、產業創新,因此它更關注高校能否培養創新性人才。“通過教育投資,可以造就人才,而人才質量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保障。”[3]不僅發達國家,而且發展中國家為了要應對市場化的浪潮,提高科技發展的水平,都在不斷改革高等教育。

  在關注市場需求的同時,新管理主義者發現,20世紀60至90年代時期的高校擴張帶來了問題。20世紀60年代,一些歐美國家受到福利國家政策和民主思潮的影響,為滿足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需求,紛紛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多非大學部門***如美國的社群學院、法國的技術學院***紛紛湧現,以吸納迅速增長的本科生數量。如1980年,韓國、新加坡、泰國、瑞典、美國等的高等教育在學率分別為15%、8%、15%、31%、56%,到了1997年,則各飛速提升為68%、43%、22%、55%、81%。[4] 我們再以OECD國家的入學指數為例,2007年的統計資料表明,絕大多數的OECD國家其高等教育入學指數都在65%以上。

  雖然高等教育規模擴張有其必然性與重要意義,但近年來,出於對效率和效能的關注,以及對全面、複合型人才的重視,新公共管理主義者們紛紛對高等教育機構之課程狹窄的問題提出了批評。學者們認為,為提升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質量,改善高等教育的品質,強化資源的有效運用,引入中立的私營機構,以追求效率的管理方式理應成為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特別是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大效應並未帶來高等教育質量效益的提升,相反,學術競爭力、師資質量反而有所下降。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新公共管理主義學者們就提出了不僅要擴大規模、更要注重質量的管理思路。例如,2000年後,中國香港在市場化的影響下,開始思考如何培養“具備創新思維、靈活應變、善於溝通和精於分析判斷的通才,以及各方面的專才,在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下,維持國際金融、經濟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並進一步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6]。

  同時,新公共管理主義學者對市場化也作了重新的解讀與思考。他們主張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教育機構嘗試將其學術產品,推廣至企業與商業領域。這被稱為“由內而外的市場化”過程***marketisation inside-out***。二是按照企業管理的原則與方法對教育機構進行重組,此被視為“由外而內的市場化”過程***marketisation outside-in***。[7] 新公共管理主義學者認為新的市場化會給高等教育帶來諸多優勢***如表2所示***。

  目前高等教育市場化所強調的是,高等教育主要應由市場來調控,開放市場與自由競爭。“市場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所強調的重點是教育權威下放,教育系統向下授權,加強機構自主和學校本位的行政和管理,加強家長的選擇和社會的參與。

  二、充分賦權,追求自主的高等教育改革

  新公共管理主義者主張通過體制重組,重新設計組織結構與執行機制,使科層體制的組織更為扁平化,並且強調充分的賦權,以發揮個體的最大潛能,從而達到最佳的績效。新公共管理主義者特別重視大學的自主性,認為大學的思想應該是活的思想,創生的思想,開放的思想。“大學不能遺世獨立,但卻應該有它的獨立性與自主;大學不能外在於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風向或社會風尚而盲轉、亂轉。大學應該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執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9]我們同樣也可以從傳統管理主義與新公共管理主義的比較中發現後者對自主的追求。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4世紀時,古希臘就已開始宣揚教育的自由精神。它強調,“不為其他目的,只為知識本身的知識”,認為這是最高貴的知識。高等教育的建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探索這種“純理論”的知識,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使人成為自由人。從大學的校訓中,我們可以看出賦權與自主是很多高校追求的目標。例如,哈佛大學的校訓:“吾愛柏拉圖,吾愛亞里士多德,吾更愛真理。”

  新公共管理主義者認為,高等教育不僅要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更要發展學生運思的品質:篩選和提取有用的資訊;超越偏見與迷信;批判和獨立的思考。這就需要充分的賦權,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自由精神。“自由教育的精髓在於使學生具有正確的態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應用資訊的能力,而不是記住一些事實,不管這些事實多麼有價值。”[12]缺乏自主與賦權精神的大學,其學生往往也少有獨立的思考意識,少有自我明辨的勇氣與意志力,往往聽從於外在的約束與擺佈。例如,2006年,一項對葡萄牙高校教師的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所在大學的自主權很缺乏、管理中人力資源的缺乏、官僚作風等是造成高校決策過程無效的主要障礙。

  三、講求績效、追求卓越的高等教育改革

  講求績效是新公共管理主義者非常重視的又一項重要內容。早在1997年,OECD就出版了《追求成果績效管理之作法》***In search of results: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報告,探討各國推動績效管理之經驗。可見,無論是行政機構還是私人企業,均將提升行政效率,做好績效管理,列為首要改革目標。作為教育機構的大學,為了實現教育目標,提升效能,落實績效責任也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追求卓越、提高績效也成為當代教育思潮之焦點。”[13]

  近來,在歐美各國,已將績效管理列為教育改革的方向。例如,美國在《教育責任績效法》***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ct***中明確規定,通過實施績效責任,要求高校堅守高的學業標準,確保本科生獲得高質量的教育。[14]2006年,美國教育部進一步公佈了“2007 年績效計劃”***2007 Program Performance Plan***,主張以改善高校學生的成就為目標。以弗吉尼亞州為例,研究發現,某些兩年制學院的績效甚至高於學術型的大學。

  與美國相似,很多歐洲國家,如法國、英國、荷蘭、德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都採取了績效責任模式。例如,英國1997年公佈教育白皮書《卓越學校》***Excellence in Schools***,強調教育成就對國家經濟發展之重要。[16] 很多國家通過績效對高等教育機構施加影響,以改善高校的辦學質量。績效責任要求通過建構一系列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指標,對高等學校進行評估,根據高校不同表現予以撥款和獎勵,目的在於提高高等教育的效能。績效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教學的效能和學習的效果。當績效機制合理化時,能夠對教職工和院系層級形成全面影響。

  四、新公共管理主義理論視野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與挑戰

  新公共管理主義的理論與思潮影響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程序,特別是增強了高校的績效,賦權增能,從而提升了競爭力與辦學質量。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新公共管理主義在改革高校的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挑戰。

  一方面,過度追求市場化,以用人單位的需求作為高校專業設定、課程設定、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這雖然增強了高校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本應具有的傳承性與經典性。“當大學的‘客戶’要求高校必須讓他們更受就業市場的歡迎時,或要求大學的課程更為實踐取向時,滿足學生的需要可能就是件壞事。”[17]市場經濟的呼聲不斷挑戰大學的“圍牆”,將大學變成職業養成所,而非“研究高深學問之所”。布魯貝克曾提出“大學是否應落後於社會”這一命題,認為大學應當審慎地面對社會的變革,而不應隨波逐流。 耶魯大學就是一所堅守“保守”品性的大學。每當耶魯出現改革激流時,都會出現保守的呼聲。耶魯的校長們通常都會呼籲學校要放緩腳步,消化和思考已有的變化,以其保守的品性營造出獨具特色的大學。相比之下,我們國內有少數的大學和學院熱衷於所謂的改革,社會要什麼,大學就給什麼;市場要什麼,大學就提供什麼,從而將大學變成各類“職業養成所”,大學不知不覺地被社會化、市場化了。

  另一方面,追求績效雖能提升高校的辦學質量與效益,改變高校行政手續繁雜、辦事效率不高的現象,但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績效評估的指標往往依賴於外部標準,從而與高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所相違。近年,在知識經濟、市場化的浪潮下,大學獲得了空前的重視與發展,很多重點院校都在構想世界一流大學的藍圖。在大學繁榮的背後,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人們對大學應有的“保守”品性與精神世界有所淡忘。當高校只醉心於成為科學技術應用的孵化器時;當高校只追求成為專利技術的設計坊時;當高校只迷戀於擴張、做“大”做“強”,加速規模化效益時;當高校只看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教學,以將學生更好地“推銷”到就業市場時,大學已然離它真正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商業化動作方式最大的影響或許是其對大學內部變革的影響,某些學科領域備受重視,而矮化其他學科領域。此種情形是如此地嚴重,甚至形成了學院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18] 這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迴應。

  參考文獻:

  [1] Amaral, A., Magalhaes, A. & Santiago, R.A. The rise of academic managerialism in Portugal[A]. In Alberto Amaral, Lynn Meek and Ingvild M. Larsen ***eds***.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rial Revolution? [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101-123.

  [2] Deem, R. New-manageri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s and cultur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8, 8***1***: 47-70.

  [3]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1.

  [4] 張芳全.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貢獻 [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02.

  [5] Clancy, P. Exploring access and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erformanc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7, 61***2***:136-154.

  [6]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 [M].香港:政府印務局,2000.13.

  [7] Taylor, S., Rizvi, F., Lingard, B. and Henry, M.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 [M]. London: Routledge, 1997, 89.

  [8] 陳啟榮.當前教育市場化實施成效之檢視 [J].國民教育,2005, 81***8***.

  [9] 金耀基.大學的理念 [M].北京:三聯書店,2001.24.

  [10] Brown, P. and Lauder, H.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996, 11***1***: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