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發展我國的知識農業

一、問題的提出

些年來,由於世界經濟發展步伐放緩,工業產品出口受阻,技術和人力資源在工業領域的相對過剩,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知識農業的發展。 早在60年代,美國就已經將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明確地放在以知識替代資源、通過農業科學化來提高土地生產率上。1986年的《美國農業年鑑》這樣寫道:“美國農業通過以知識替代資源在世界上取得了突出的地位。這些隱含在更具生產性的生物、化學和機械技術以及農作物經營管理技巧中的知識使美國擁有了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農業。”可見,科技進步及其在農業中的成功應用使美國農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部門。農業的高度發達支撐了工業的迅速騰飛,反過來又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的構成要素得到根本性改造,使美國獲得了主要以資本、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參與國際分工的競爭優勢。農業自然資源條件並不優越的以色列,依靠科技進步以及科技知識不斷向農業中的注入,使10萬農業勞動者生產的農產品不但滿足了本國之需,還有佔其出口總額8%的出口產值***1997年***。僅其管線式、噴灑式和散佈式灌溉等設施實現電腦控制技術的應用,就使水的利用率高達95%。設施農業高度發達的荷蘭,其園藝園因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僅用5.8%的農業用地就生產了35%的農業總產值。知識農業的發展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受益匪淺。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農業資源的日益衰竭,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紛紛把眼光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農業的增長上。據世界糧農組織預測,在未來的20年,要滿足世界人口對糧食的需求,新增部分的80%必須依靠科技突破來實現。

我國是一個擁有12.6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從資源上看,我國的人均農業資源十分有限: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不足0.08公頃,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水資源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列為全球12個缺水國家之一。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和水資源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多種原因還在持續減少且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從技術水平上看,我國的農業技術水平總體上比較低下,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許多農產品在生產技術相對落後、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力低下的情況下,面向國內外市場表現為貿易發展緩慢、後勁不足。

在21世紀,我國要以佔世界7%的耕地來養活佔世界25%的人口,要更好地面對加入WTO對我國農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必須更多地依靠知識資源來解決我國農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生存與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大力發展我國的知識農業,將具有戰略性的深遠意義。

二、知識農業的主要內涵

知識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發展受到資源有限和市場競爭弱勢等因素制約的現實背景下提出來的。傳統農業生產是大量農業資源和少量知識***往往是經驗***的運用以生產產品的過程。相對於這種以消耗實物資源為主的傳統農業而言,知識農業則是指在農產品生產到最終消費的全過程中,以科技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與應用為核心,以創新為直接推動力,以農業知識網路的構建與完善為基礎和保障,使知識的物化價值在農業產出中佔相當比重的農業。傳統農業經濟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動力和勞動工具,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土地。知識農業則打破了傳統農業經濟形態生產要素的物質性,將無形化的知識升騰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因此,知識農業的內涵遠遠超出了傳統農業的範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資源是推動農業可持續增長的重要生產要素。在先後經歷了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兩個階段的農業經濟時代,農業生產處於刀耕火種和畜力鐵器水平,人類主要依附於大自然,農業經濟主要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所謂現代農業階段的工業經濟時代,農業生產活動則以儘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資源並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往往忽視環境和生態效益,導致資源衰竭和環境惡化,使農業發展後勁乏力。當前,人類正在步人一個以知識***或智力***資源的生產、佔有、分配和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農業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必須以科技知識和人的創造力等智力資源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因為智力資源不但可被重複使用,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其價值不減反增,以此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有效替代,從而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人類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身的科學、全面的認識,將科技知識運用於主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並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以替代稀缺資源。由此,保證農業生產在可持續增長的前提下,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至於對後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因此,智力資源就必然升騰為知識農業的重要生產要素。

2.創新是知識農業的直接推動力。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將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依次分為要素推動的發展階段、投資推動的發展階段和創新技術推動的發展階段。與以要素和投資為核心的競爭相比較,以創新為核心的經濟競爭明顯更勝一籌。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代,這種高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便是知識創新所帶來的科技進步。當然,知識創新不但包括科技創新,還包括體制與制度創新以及經營管理創新等,涵蓋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藝術、社會科學以及經濟與社會活動中全部知識創新活動。創新是知識農業的靈魂,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知識生產與應用的源泉,更是實施知識農業的基礎和前提。它以研究和掌握動植物及微生物生長髮育規律為主要內容? 以科技進步為主要推動力。主要體現在:以農業科學與現代生物技術交融為基礎的新物種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術的應用;適合動植物生長髮育內外部環境的養殖和栽培技術以及設施農業的應用;有利於環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農藥的研製與運用;能夠有效延長食品鏈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和新人造食品與飼料生產技術的應用;農業發展新空間領域的拓展等。農業管理中的體制與制度創新為科技知識在農業中的有效應用提供了巨集觀上的制度保障。構建與完善農業知識生產、分配與應用的巨集觀創新體系與運作機制是體制與制度創新的主要內容,它包括:科學地確立政府在體制創新中的地位和主要職能;以知識生產為主的農業科研在機構設定、投資渠道、研究內容和知識轉化上的創新;以知識生產、傳播和培育人力資源為主的農業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觀念與方法等方面的創新;以農業知識應用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推廣資源的合理配置等。通過對有關農業科研、農業教育及農業推廣組織與制度的創新,現有農業知識系統蘊藏的生產潛力可以有效地釋放出來。農業管理創新主要是指從微觀層面上適應科技創新的生產經營及組織管理制度的創新。主要包括:充分培養與發揮農業人力智慧資源的 “知識管理”,面對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進行有效競爭的“營銷管理”,樹立農產品特殊競爭優勢的“品牌管理”,基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農業“資訊管理”,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農業產業經營一體化與企業化管理”等。當代的知識創新在內容上一般包括:原始性發現和發明,對知識的創造性整理和歸納,知識的創造性整合和應用,知識創新成果的創造性傳播、轉化和規模產業化等。

3.農業知識網路的構建與完善是發展知識農業的基本保障。知識作為知識農業的重要生產要素,其生產、積累和在農產品生產到最終消費過程中的分配與應用必須依託於一定的主體和渠道——農業知識網路。農業知識網路是以相關的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推廣與營銷等農業知識機構為主體,以培育農業人力資源為核心,以農業資訊網路作為農業知識分配與擴散渠道而組成的複雜的農業知識體系。健全的農業科研一教育一推廣體系,是將知識農業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之上並使之有效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前提,農業人力資源是提高農業知識系統有效性的關鍵,而有效的農業知識系統則是知識農業的強大支撐。同時,農業資訊網路的建立與完善,是使農業知識資訊流在農業生產、流通及消費等各個環節合理分配並順暢流動以發揮其報酬遞增功能的保障。由此看,發展知識農業,必須有完善的農業知識網路。

4.知識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的整體素質與效益不斷提升。將具有生產性的生物、化學和機械工程以及經營管理等科技知識向農業系統中的不斷注入、轉化與應用,一方面在促使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不斷優化中必然帶來產品質量與效能的提升,使產品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得以存在和豐富,從而加速農產品結構的不斷提升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農業產業鏈向產前、產中和產後有效延長,從而有利於農業就業面的擴大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發展知識農業必將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社會經濟效益。

三、目前我國發展知識農業的主要依據

1.從農業知識的生產與應用上看,知識農業經過艱苦努力是可行的。我國已擁有一個學科體系較齊全的農業科技體系:縣級以上的農業科技機構近1500個、農業推廣機構1200多個,鄉鎮級農技推廣機構4萬多個,農業大、中專院校600多所,全國農業科技及推廣人員 150多萬人。我國農業科技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以多熟種植技術使複種指數提高10個百分點,就可增加近0.27億公頃的播種面積。化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每年就可節約1000多萬噸化肥,節約近100億元。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可節水490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年供水量的1.7倍。另外,生物技術、資訊科技、衛星遙感技術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術的不斷突破與應用將為知識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我國農業科技也已擁有一定實力,每年產出6000多項科研成果。在1972—1982年間的農業產值增量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27%,“六五”期間上升到35%左右,“七五”時期以來保持在 30%以上。據農業部統計,近兩年科技進步的貢獻份額已提高到45%。從發展角度看,農業科技進步及其推廣應用對農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將呈不斷擴大的趨勢。

目前,我國農業要實現從自給型農業向商品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轉化的偉大變革,客觀上要求重要的生產要素——科技知識與資訊越來越多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因為,作為現階段具有報酬遞增特徵的生產要素的投入,科技知識不僅能有效替代其它生產要素,而且能從改變要素的配置方式中提高它們的產投效率,從而將農業經濟推向集約型增長的道路。我國科研推廣體系所具有的知識生產與應用能力,為知識農業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一定基礎。

2.計算機網路作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科技知識流通的重要渠道資源,它的出現及應用為知識農業的發展準備了客觀條件。計算機網路作為知識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它在農產品生產、流通到消費各個相關環節的應用,不但為農業科技知識與資訊的引進、分配與應用帶來極大的效率,而且極大地拓展了農產品走向市場的時空範圍,使之呈全球化趨勢。對於多數鮮活易腐的農產品來說,其交易時空範圍的擴大和資訊價值的提升,對其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知識型農產品需求規模的擴大將是知識農業發展的直接需求動力。據計算,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支出中主食和副食的支出比例在2:3左右,而城鎮居民主副食支出的比例則為1:6,由此看出,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正從溫飽向小康邁進,居民食品消費已經由“吃飽”向追求“吃好”轉化;同時,我國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速所導致的城鎮人口比重的不斷上升、城鎮居民對食品消費知識***如營養價值、安全、保健衛生、外觀等***的更加重視以及他們對高檔高品質農產品產生的更多額外需求***如精神文化與心理需求等***,將使農產品的知識型消費越來越成為消費主流。農產品的知識型消費結構有別於物質型消費結構的主要特點是:人們在消費中越來越看重消費過程給自身帶來更高層次的心理滿足程度,而維持溫飽的生存型消費所佔的比重則會下降。由此會導致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在消費時不但重視對產品的質量、價格等理性層面的理解,而且會越來越強調以文化、知識、品位、特色、安全保健等為主要內容的感性因素。

4.面對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發展知識農業將是我國農業的必然選擇。WTO在我國農業面前展現出一個巨大的世界農業市場,它在加快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同時,給我國農業帶來的是機遇與挑戰同在,收穫與風險並存。面對WTO,首先,要主動引進知識,包括農業科技知識和市場管理知識,如世界各國不同農產品的質量標準、交易法律和法規等市場規則,不同國家的市場環境,各國成功的管理方法以及農產品國際貿易與金融知識等。其次,需要結合我國國情生產、複製、改造與應用這些知識,使之滲透到農業的各個方面與環節。這一方面能促使我國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使我國農產品更能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從根本上講,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農產品參與國際分工,是提高我國農業抵禦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並達到競爭致勝的基礎。因此,發展知識農業將是我國農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

四、發展我國知識農業需要重視的主要問題

發展知識農業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增長的合理途徑之一,它決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項涉及許多方面和部門的深入而廣泛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基於現有的基礎,在借鑑國際上成功經驗的情況下結合中國國情,對其內涵、發展途徑和對策等進行深入探索,並制定出總體與專項規劃,採取分階段、分步驟的漸進發展方式。

知識農業是建立在農業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與使用基礎上的農業。因此,農業科技知識和資訊的創新與積累、分配與有效利用便成為它的核心內容。為此,結合農業目前的發展現狀,我國農業要在體制與制度創新的前提下,以全面構建並完善農業知識網路為核心,做好以下工作:

1.在投資上,明確農業科技活動為國家的公益性事業。要加大以政府為主的多渠道投資力度併合理配置其使用方向,以全面加強並完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等農業知識網路的主體系統,為農業科技知識的生產與有效應用提供保障。由於多數農業科技知識的創新、應用和傳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擴散性、週期長、服務物件的規模小而分散、產出和投入不確定性等特點而具有經濟學上公共物品的特徵,因此,在以政策環境吸引企業、民間組織甚至個人向農業投資的同時,政府要區分科技知識型別及其對國家、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公益程度而有選擇地投資:加大公益程度高的農業科研、教育及推廣應用專案的投資力度並明確其投資的最低增長幅度。同時,逐步建立投資的監督機制和責任制,將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內部的政府經費撥款制轉變為基金管理、專案公共招標以及專案管理制度,讓科研與推廣機構的收益與經濟效益掛鉤,促使其在競爭中求生存。

2.從職能上,明確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等主體機構的各自職能和相互關係。在合理確定農業知識網路主體機構的職能上,一是促進農業科研機構由單純重視科研向科研與科技諮詢及服務並重的轉變。在加強農業科學研究併力促農業生產技術全面突破的同時,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研究,鼓勵有條件的研究專案以科技企業或產業化組織為依託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與產業化。二是鼓勵農技推廣機構及其人員拓寬服務領域、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將無償的公益性服務職能和有償的實體性服務職能相結合,以增強其對科技知識應用轉化與創新的動力。農技推廣機構在將科研單位與生產者聯絡起來的過程中,其核心職能應該是通過推廣教育傳播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最大限度地通過提高科技應用力度發揮現有知識對資源的替代作用。推廣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的特點是:它的教育物件是未進入正規學校的農民,教育內容往往就某個生產中遇到的專題展開,傳播方式可以有現場示範、科普諮詢、電視講座、專題研討以及散發宣傳品等多種形式。推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以提高農民素質為出發點將農民培養成農技應用與推廣的主體。三是要充分發揮農業教育的知識傳播功能,以逐步培養出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人力資源為根本宗旨。知識農業的關鍵是人的“知識化”,沒有一流知識的農民,就談不上發展知識農業。從長遠看,發展知識農業最根本的,是把關注的重心從農業知識機構中的物、資本、資訊等“身外物”轉移到人本身。因為在知識農業發展的微觀與巨集觀環境中,最終決定知識農業發展命運的不是資源量、資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識量,而是知識人量,即具有農業知識創新、擴散和應用能力者***農業人力資源***在農業知識網路中的密集度和廣度。因為知識在農業中的生產、配置與使用最終要靠人力資源來實現。總體上講,我國人力資源與發達國家比顯得嚴重不足,而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兼農業生產與經營管理於一身的廣大農民的素質亟待提高。否則將嚴重影響農業科技的應用與擴散效果。為此,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上,一是要以優惠政策和經費為保障不斷充實教師隊伍,加強農民的基礎教育。二是要以掃盲班、補習班等形式加強對農民實施職業教育。在提高農民專業技能素質上,一是要不斷髮展農村初等、中等職業學校和中高等農業院校的培養規模。二是要通過建立鄉村圖書館為農民傳播農業生產技能。另外,還可通過廣播電視、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示範戶、鄉村農技培訓站等形式傳播農技知識。實施農民專業技能素質教育要注重教育一生產一致富的一體化,以提高農民接受再教育的主動性。

在明確農業知識網路主體機構的相互關係上,主要是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機構之間的合作,以實現農業科技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傳播與使用的有效銜接。

3.強化資訊管理工作,建立與完善農業資訊網路系統,保證農業資訊有效傳播與擴散的速度和流量。農業資訊網路的建立與完善,首先需要該網路中相關的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和營銷等主體機構各自通過創新重視農業知識的生產、積累及轉化等工作。同時,重要的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巨集觀調控職能,廣泛調動各級相關部門與主體機構通力合作,一方面依託計算機網路建立起傳播與擴散資訊的高速路,為農業知識資訊流的快速有效流動提供客觀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通過調查研究、科學真實的統計及監測等有效手段,積累、複核、加工與農產品生產、流通及消費等領域及環節相關的知識與資訊,以使資訊高速路上的有效資訊流量儘量達到其規模經濟標準,從而為資訊的擴散、傳播與應用奠定基礎。目前,在我國農業資訊網路系統中,有關農產品種類、供求、價格、流通狀況、生產技術等相關資訊的生產與積累嚴重不足甚至失真以及擴散傳播的流通渠道不暢,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發展知識農業的主要目的在於充分發揮知識與資訊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與資源有效替代中的報酬遞增功能。在現階段,建立和完善傳播順暢、內容充實的農業資訊網路系統,在生產領域能促進科技資訊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和效率,從而生產出更多現實的產品,順利實現物化知識的擴散;在流通領域,它憑藉自身資訊傳播的快速準確性,使資訊流對商流和物流起媒介和先導作用。這不但能使農產品交易的時空範圍得到極大拓展,更重要的是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和減少交易的市場銷售風險,使更多的農產品實現其市場價值,從而將知識更多地轉化為可實現的物化價值。從消費領域看,通過農業知識網路擴散出的強大資訊流,來影響並逐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選擇,其結果是加速了農產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流動。這種非物化知識的擴散,是實現以知識創造與引導市場需求並幫助產品在市場上實現其科技創新價值的重要途徑。

當然,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實力和現狀看,知識農業在我國的發展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漸進與動態的歷史過程:首先,它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一個動態過程。將農業科技知識與資訊作為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對知識農業內涵的認識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發展被不斷深化和更新。因此,希望本文為進一步認識知識農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