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相較於政策的有效性而言,政策的穩定性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中國的農業轉型與政策選擇

  伴隨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程序,中國的農業份額大幅下降,農業投入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發展方式出現根本改變。在農業發展模式變革的同時,農業經營制度和相關制度安排也在發生急速變革,土地流轉加快,經營規模在適度擴大,經營主體在堅持家庭經營的前提下呈現多元化格局,農民專業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礎。

  行政管理改革雜誌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守英文章表示,如何在城鎮化過半以後,制定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戰略,正確認識農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共榮,是新階段農業政策面臨的重大選擇。

  一、中國農業轉型的主要特徵

  文章分析,縱觀世界各國經驗,農業份額下降至10%左右以後,農業發展會出現重大轉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加快,與非農產勞動生產率的差距縮小,務農者收入增長顯著快於務工收入增長,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作用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增強,各國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成為普遍的政策取向。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的農業正處於重大轉型,主要表現為:

  第一,農業份額下降到現代化轉折點。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程序,中國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和就業份額"雙降"趨勢明顯,農業產值份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1年的10%,年平均下降速度約為0.6%。農業就業份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1年的34.8%,年平均下降速度超過1個百分點。2003年以來,農業產值和就業份額下降速度進一步加快,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別為2.99%和1.8%。

  第二,農戶對農業經營收入依賴下降。隨著農民外出打工數量增加,農戶收入構成發生重大變化。工資性收入比例大幅上升,家庭經營收入比例不斷下降。1990-2012年,農戶家庭經營收入從82.4%下降到44.6%,工資性收入從不足15%上漲到43.6%。在家庭經營收入中,農業收入佔比持續下降,近10年間下降了10%以上。

  第三,農業投入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長期以來,由於人多地少,中國農業主要依靠增加勞動投入和農藥、化肥等現代投入來提高單位土地產出。隨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大規模轉移、從事農業勞動力人數減少和整個農村人口絕對量減少,農業與非農產業在勞動力爭多上的比較劣勢盡顯。在結構高速變革背景下,中國農業投入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農作物用工成本上升、用工數較少。家庭用工價與僱工工價均出現明顯增長,且僱工工價近10年的增速很快,從1999年的14.05元/日增長到2009年的53.09元/日,增長近4倍。家庭用工價折算也從1999年的9.5元/日增長到2009年的24.8元/日,增長了2倍多。勞動力稀缺程度提高,勞動用工成本上升,農戶在進行勞動力配置時,普遍採取減少農作物用工投入的策略,致使農作物用工量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與機械投入巨增。2003年以來,全國農用機械總動力保持年均6%的高速增長。全國各種主要農業機械擁有量增長迅速。2000-2010年間,全國的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具分別增長302%和338%;小型拖拉機增長41.2%;農用排灌動力機械增長41%;聯合收割機增長274%;播種機增長98%;水稻插秧機增長567%;機動脫粒機增長16%;節水灌溉類機械增長58%;農用水泵增長29%;農用運輸車增長75%。中國農業投入方式已經和正在從以勞動投入為主的方式向以機械投入為主的方式轉型。

  第四,農業發展模式發生歷史性轉變。過密人口與土地的緊張關係一直是決定中國農業發展模式的重要因素。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儘管集體所有制實現了以生產隊為單位的更大經營規模,但是由於農村人口被禁錮於土地的局面沒有改變,人口對土地的壓力進一步加重,人地比率進一步降低。人均土地規模從1949年的4畝下降到1981年不足2.14畝土地。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人口增長和農村人口基數過大、農村工業化吸納勞動力能力有限,中國農村人口對土地的壓力格局也沒有發生改變。由於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和農業勞動富餘、資本短缺決定的要素相對價格,中國農業發展模式一直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人口總量和增速持續減慢,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加速,農村人地關係得到緩解。1995-2009年,人口規模增加10.2%,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0.55‰降到5.05‰。自2003年以來,人地比例逐年上升,分別從2003年的1.96畝/人上升到2009年2.26畝/人。與人口增長模式改變引發的人地關係緩解相比,農村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對農地經營規模的影響更為顯著。農業勞動力總量從1996年的3.17億下降到2009年的2.59億。隨著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到非農部門就業,農地經營規模進入逐漸擴大時期,在勞均耕地規模上,按農業勞動力計算的勞均耕地面積從2004年的5.97畝/人增加到2009年的7.05畝/人。

  新世紀以來,農戶經營規模的適度擴大,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上農業投入方面機械對勞動的大量替代,農業發展模式正在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的模式轉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儘管中國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都有明顯增長,但兩者增長趨勢差異很大:1994-2002年間,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分別為0.62%和4.10%;2003-2011年間,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分別為3.17%和9.71%。

  二、農業經營方式與制度安排的重大變化

  文章稱,結構變革不僅帶來農業發展模式轉變,而且帶來農村人地關係變化和要素相對價格變化,農地的經濟重要性處於下降,農民對土地的觀念在悄悄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也在誘發和推動農業經營制度的變遷。

  第一,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土地規模過小、細碎化程度高,一直被認為是妨礙農業現代化的突出問題。到2003年時,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對全國東、中、西部20842戶的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土地流轉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9.1%。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與勞動力非農化程序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也呈加快之勢。截至2011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28億畝,佔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17.8%。從區域來看,不僅發達地區農地流轉比例高,農區的農地流轉增速也十分顯著。

  第二,農業經營主體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呈現多樣化。根據農業部經管司統計,2011年,全國集體所有農用地總面積60.6億畝。其中耕地13.8億畝、園地1.2億畝、林地18.4億畝、草地22.9億畝、養殖水面0.8億畝、其他3.5億畝。其中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12.8億畝、園地0.6億畝、林地9.1億畝、草地15.7億畝、養殖水面0.3億畝,合計為38.5億畝,佔農用地面積的63.5%。隨著土地流轉加快,土地轉入主體趨於多元化。

  第三,農戶土地經營進入適度規模階段。隨著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到非農部門就業,農地經營規模進入逐漸擴大時期。在勞均耕地規模上,按農業勞動力計算的勞均耕地面積從2004年的5.97畝/人增加到2009年的7.05畝/人。從區域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由於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比例更高,農業勞動力佔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從1990年的66.77%下降到2009年的32.32 %,東部地區勞均耕地規模也從1990年的3.4畝/人上升到2007年的4.99畝/人。在中部地區,農業勞動力佔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從1990年的82.2%下降到2009年的65.5%,其下降程度沒有東部地區顯著。勞均耕地規模的上升也沒有東部地區那麼明顯,從1990年的3.19畝/人上升到2007年的3.67畝/人。

  截至2011年底,全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12.77億畝,家庭承包經營農戶2.288億戶。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億多戶,佔家庭承包戶總數的85%以上。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上的農戶已經佔到15%。在經營規模擴大的類別中,10-30畝和30-50畝兩個組別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0.7%和2.3%,與農區人地關係、技術條件及農民經營能力比較相稱。除此之外,另外幾個經營規模較大的類別儘管佔比不高,但農戶數也不少,經營耕地50-100畝的農戶有194.1萬戶,經營規模在100-200畝的農戶有53.2萬戶,經營規模在100-200畝的農戶有53.2萬戶,在中國這樣長期處於過小規模農業經營的國家,出現如此多的適度規模農戶,其對未來農業效率及收入分配的影響,值得關注。

  第四,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入新階段。引導小規模、分散農戶走合作化道路,一直是黨和政府所致力的,也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付出了巨大代價。近年來,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深化,農村能人成長,農業產業鏈延伸,農產品產業化、區域化、集中化形成,以及農資購買與農產品銷售合作的規模效益顯化,農民專業合作的收益提高、成本下降,農戶之間以自願為基礎、以互利為紐帶的合作意願提高,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以後,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截至2011年末,全國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0.9 萬個,平均每個行政村成立合作社0.9個;年度財政扶持資金總額44.6億元,扶持2.9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平均每個合作社獲得財政扶持15.6萬元。全國實有社員3444.1萬戶,平均每個合作社有70個成員;通過合作社帶動非入社成員5366萬戶,平均每個合作社帶動105戶。合作社平均為每個成員統一銷售農產品1.34萬元,平均為每個社員統一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投入品4600元。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便於農民開展規模經營、拓展市場空間、提高談判地位和完善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成為轉變中國農業經營方式的重要載體。

  三、農業轉型期的政策選擇

  文章表示,在農業發生重大轉型和農業經營制度創新日趨活躍時期,客觀分析農業轉型期的重大變化,制定相適應的農村政策,不僅關乎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而且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第一,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新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中國的農業份額已經降到一個轉折點,這一份額今後還會進一步下降。這一格局很容易產生農業無足輕重的錯誤認識。中國教訓是,農業政策稍有不慎,對全域性影響難以短時間挽回;成功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的經驗是,農業份額降低後,農業的基礎地位反而增強,國家對農業的支援政策更大。現在急需研究農業份額下降後"三農"的新特徵、新情況與新問題,制定新階段的農業發展戰略。在我們看來,新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業份額下降以後,農業的絕對值還會不斷增加,農業產業的競爭力須不斷增進。 二是農業對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在相當長時期不會減低,而農業產業提供食物安全的重要性還將不斷提高。三是農業的功能將不斷延伸,從生產向生活和生態的功能擴充套件,對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將不斷上升。

  第二,必須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在上一輪高速發展中,我們一直沒有解決好"三化"同步發展問題。工業化、城鎮化高速推進,農業仍維持在傳統農業狀態;沿海地區基本實現工業化,但農業基本消失;內地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重任,但陷入"糧食大縣、財政窮縣、農民貧困"惡性迴圈;候鳥式城鎮化妨礙生產要素流動和農業生產關係調整。

  在下一個發展機遇期,"三化"的不協調會成為發展的障礙。一是需要研究"三化"協調機制,使農業現代化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二是依靠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三是促進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與合理配置。

  在三化協調發展前提下,完善體制機制,通過城鄉共同發展,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報告提出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如何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作出總體安排,是未來處理工農關係及城鄉關係的基本方針。一是通過城鎮與農村共同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不能城市一片繁榮、農村陷入凋敝。二是避免城市和農村一樣化。決不是按城市的標準和風格來建設農村,更不能以城鄉一體化為名行消滅農村之實。三是工農要互惠、城鄉要共贏。工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城市的繁榮不能以掠奪農村資源為手段。

  第三,賦予和保障農民更完整的土地財產權利。一是實現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保障三者土地權利。二是在政策和法律上明確"長久不變"的內涵和實現形式,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三是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出讓、可租賃、可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進入市場權利,實現同權同價。四是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縮小徵地範圍,規範徵地程式,完善對被徵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制,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更公平分配,合理提高個人收益比例。五是推進集體資產經營制度改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六是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在試點基礎上,推進農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可抵押、可擔保、可轉讓。

  第四,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一是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地位基礎上,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二是促進土地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的分離,完善農戶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權能,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營者效益。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三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落實專業合作社的"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幫助合作社建立明晰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製度。完善促進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制定鼓勵專業合作社發展加工業的政策。允許財政專案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以專業合作社對農戶服務的能力為標準, 推進合作經濟的發展,防止地方片面追求專業合作社數量、忽視質量的傾向。四是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加強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政策研究,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率。

  第五,客觀把握農業要素投入變化的新特點,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一是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在下一個發展階段,勞動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是我們面臨的基本事實,要想使農業具有競爭力,唯有通過技術進步和改進現代投入的效率,降低農業投入的成本,才能實現。

  因此,在下一個發展階段,農業發展的最大動力是,提高技術進步率,使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降低農業投入的總成本,提高畝均利潤,降低農業產業與其它產業的生產率差距。二是改變以增加土地生產率為主的投入結構,促進化肥、農藥等產業的改造、升級與轉移。中國從2003年以來,化肥、農藥、薄膜等的投入儘管絕對量還在增加,但增長速度已大大減緩。

  在今後一個發展階段,這幾類投入的量還將處於下降中。我們必須制定應對這種轉變的化肥、農業、薄膜等產業發展政策,保留和提升優勢企業,通過政策引導這些產業的企業改造、升級與轉移。三是制定和實施與農地經營規模和核心產業相適應的農業機械發展戰略。近些年,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機械投入對農業的貢獻大大上升。但是,我們還缺乏一個迎接新階段到來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必須在國家層面儘快制定。在農業機械發展中,必須根據中國土地型別複雜、農地經營規模小、區域差異大、不同農產品對機械的需求不一的特點,制定差別化的農業機械產業發展政策。尤其在適合小規模農業的農業機械和對國民食物消費最重要的水稻產業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對農產品優勢生產區域的農業機械技術進行攻關,提高國產機械供應與水平。

  篇二: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進展

  摘 要: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 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 經濟研究進展,本文利用中國知網***CKNI***的經濟與管理資料庫,通過對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檢索方法,對檢索到的 文獻的年份分佈、期刊分佈、內容分佈、產出單位及 論文作者數量、長度與論文引用率的關係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保險研究》等9種期刊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的重點期刊;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必要性、模式選擇、制度體系構建等佔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內容的比例最高,而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稅收、立法問題的研究比較少;高校是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問題的主要力量;作者數量、論文頁數與平均引用次數之間不存在正相關性。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 文獻 研究進展

  本文利用中國知網資料庫***截止到2010-07-21***中的“經濟與管理 科學”子庫,通過對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檢索方法,對檢索到的文獻,從發表年代、發表期刊、主要內容、單位及作者、文獻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進行了統計分析,從而勾勒出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的基本狀況。

  一、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的年份分佈

  統計發現,2002年以前我國沒有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研究論文。 2002- 2003年我國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論文有3篇。這段時期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貧乏的現象與我國農業保險的 發展狀況是相一致的。我國農業保險在1982年恢復以後,基本在商業保險框架內試驗,國內並沒有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因此當時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連續6年的一號檔案中都關注“三農問題”,重點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鼓勵多種農業保險經營模式。這個時期國內新一輪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進一步展開,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論文的數量也在穩步增長。

  2007年,我國中央財政首次設立農業保險專項款10億元,開始在吉林、內蒙古、江蘇等6個省份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工作;2008年,又增加了10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隨著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在全國的開展,我國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研究迅速發展,2007年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論文數量比2006年增長了80.77%,2008和2009年發表相關論文分別為75篇和102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即***2002-2003年***起步階段、***2004-2006年***緩慢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快速發展階段。

  二、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的期刊分佈

  在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相關經濟論文中,發表在期刊中的論文有303篇,發表論文2篇以上的有30種期刊,共發表文獻134篇,佔期刊發文總數的44.22%;其中屬於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有15種。在發表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的主要期刊中,發表論文數目在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種***見表1***,其中有5種是國家學會、科研、行業主管單位主辦的全國性刊物,有4種由相關省級學會主辦的刊物。

  三、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的內容分佈

  在檢索的文獻中,引用次數在1次以上的論文有140 篇,佔論文總數的41.67%。從論文研究內容上對這140篇經濟論文進行分類,研究內容涉及到九個方面***見表2***,體現的研究特點為:

  ***一***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基礎問題的研究已趨於成熟

  通過分析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論文的研究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就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

  首先,學者們對我國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證,指出了我國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必要性。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是吳揚***2003***《從“負保護”到積極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運作——當前中國農業保護政策的必然選擇》,指出中國的農業保護政策體系欠缺風險保障制度,與國外相比我國並沒有對農業保險提供支援政策,政府的支援是農業保險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

  其次,學者們對我國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此類論文數量佔統計論文的12.89%,論文總數的第3位。其中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是庹國柱、朱儁生***2004***發表的《建立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問題探討》,論文對我國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再次,學者們還對我國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制度體系、發展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此類論文佔統計論文數量的第2位,共35篇,佔統計論文總量的25%。 其中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是曾忠東***2004***發表的《關於發展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探討》,通過分析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 歷史,指出我國應儘早建立與市場機制、資本市場有效結合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並進一步分析了制度的設計,探討了完善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基於地方農業保險實踐經驗的研究論文較為豐富

  由於我國地區差異大,全國各省發展政策農業保險存在差異,都在探索適合當地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道路。在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論文中,按照內容分類統計,以研究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論文數量最多,共有41篇,佔統計論文總量的29.29%。引用次數最高的是顧海英、張躍華***2005***發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以上海農業保險為例》,通過對上海實施農業保險的歷史經驗進行調研,分析了上海農業保險運作成功的幾個關鍵做法和模式。

  ***三***我國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研究領域非常全面

  通過分類,引用次數在1次以上的相關經濟論文按內容可以分為9個方面,見表2。邢鸝***2004***的《中國種植業生產風險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圍繞中國種植業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生產風險的評估及政策性農業保險對政府財政支出和農民收入可能產生的影響,運用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方法,對全國及29個省市自治區主要糧食產品、主要經濟作物產品的生產風險和社會損失率進行了研究,釐定了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保險費率,模擬了不同政府補貼率和保障水平對政府財政支出和農戶收入的影響。林人慧***2006***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中政府主導地位探析》,分析了政府在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主導作用,指出我國應實施政府主導的商業化運作模式;王敏俊***2009***的《影響小規模農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因素分析—基於浙江省613戶小規模農戶的調查資料》,通過對浙江613戶小農戶的調研,對影響小農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表2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 論文的內容分佈

  四、 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 經濟研究論文主要產出單位

  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論文的產出單位主要有30個***發表論文在2篇以上***,共發表相關論文121篇,佔發表論文總數的36.01%。其中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是高校,共發表論文93篇,佔主要產出單位發文總量的76.86%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農業類院校發表論文數量最多,佔高校發表論文總數的 41.94%。科研單位發表文章13篇,佔主要產出單位發文總量的10.74% ,這些科研單位以農業部、財政部、農科院下屬科研機構為主。相關部委發表論文6篇,佔主要產出單位發文總量的4.96% 。地方部門發表論文9篇,佔主要產出單位的7.44%。

  發表論文在前10位的產出單位見表3,共發表論文數量67篇。發表論文在前3位的產出單位分別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發表論文15篇; 南京農業大學,發表論文8篇;中國農業大學,發表論文7篇。在排名前10位的產出單位,有4所農業類院校,由此可見,高校特別是農業類院校是我國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主力軍。

  五、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的基礎 文獻

  一個作者的研究論文或專著被引用次數成為評價其學術地位、學術影響力的重要依據。美國著名情報學家尤金·加菲爾德對傑出 科學家進行客觀評價的觀點,作者的被引用頻次與其學術成就成正比。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的文獻,被引用頻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以上的論文共 16篇,佔該類論文總數的 11.43%;5-9次共有29 篇,佔20.71%;1-4次共有 95 篇,佔67.86%。引用頻次在15次以上的文章,共13篇,這些文獻是構成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礎文獻。這些論文中引用頻次最高的是邢鸝***2004***發表的《中國種植業生產風險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引用頻次在42次;其次是顧海英、張躍華***2005***發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以上海農業保險為例》,引用頻次在35次;再次是吳揚***2003***發表的《從“負保護”到積極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運作——當前中國農業保護政策的必然選擇》,引用次數為29次。這13篇文章,文獻來自核心期刊***2008***有9篇,佔69.23%,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中論文的質量和引用率要高於其他期刊。

  六、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數量及論文長度與引用率的關係

  ***一***作者數量與引用次數

  研究表明,多位作者提高了論文在同行中被認知的可能性,故合作發表論文可獲得較多引用次數。通過統計,引用次數在1次以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共137篇。其中 1位作者的論文佔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論文***137篇***的57%,所佔百分比最高,其平均引用次數為3.79次 ;2位作者的論文數量佔 31%,其平均引用次數為6.38次;3位作者的論文數量為12篇,其平均引用次數為5.58;4位作者的論文僅有2篇。從統計結果顯示1-2位作者的論文數量最多,佔總論文數量的88%。但是從平均引用頻次來看, 2位作者的平均引用頻次最高,其次是3位作者。

  ***二***論文長度與引用次數

  研究結果顯示,論文長度與引用率之間存在著較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即隨著論文長度的增長,年均被引用次數增多。通過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論文的分析發現,論文以3頁最多,佔論文總數的26%;其次是2頁的論文,佔23%;4頁的次之,佔19%。如圖 2所示,論文長度為8頁的論文平均引用次數最高,其次是論文長度為6頁的論文,可以看出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論文中,論文頁數與平均引用次數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七、結論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分為起步階段、緩慢 發展階段、快速發展三個階段;發表的相關經濟論文主要分佈在30種期刊中,其中屬於中文核心期刊有15種;研究內容非常全面,對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實證分析等一些基礎性問題的的研究已趨於成熟,基於各個地方農業保險實踐的研究成果也不斷豐富;論文產出單位主要分佈在高校、科研機構、相關部委,其中農業類院校是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論文中,論文的引用頻次及論文的頁數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程剛.“管理世界”被引用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01***1***.

  [2]錢貴霞, 解晶等. 中國奶業經濟研究進展———基於引用率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2***.

  [3]林良夫,金佩華.中國 農村經濟研究基礎文獻統計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10***.

  [4]Montpetit, E, A. Blais and F. Martial. 2008, what does it take for a Canadian political scientist to get cited? [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 P802-816.

  [5]Stanek K.Z.How long should an astronomical paper be to increase its impact[EB/OL].. 0692. 200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