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會計政策的論文

  會計政策選擇是西方實證會計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計政策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會計政策的論文範文一: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研究

  提要:本文首先闡述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動因,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對利益各方產生的影響,然後針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企業會計規章和會計準則、健全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教育等一系列解決措施。

  關鍵詞:會計政策;選擇;問題;解決對策

  一、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動因及影響因素

  ***一***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動因

  1、企業會計實務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由於企業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企業的經營規模、經營狀況各不相同,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文化,就算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環境變化和企業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數也會採用不同的發展戰略。管理人員經營思想的體現,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不僅採用不同的經營戰略和措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需要藉助於會計政策的選擇。

  2、政治經濟利益驅動。企業會計規範旨在制定準則或規章時,要考慮制定會計規範的成本;會計規範使用者要考慮會計政策的選擇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政府為了平衡各相關方的利益並使其制定的準則、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順利接受,從而使制定後的執行成本降低,就會放寬準則中對一些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處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

  3、合理避稅的需求。避稅能讓企業可以有更多的利潤,實現更大的利益,因此企業就會盡可能的去選擇那些能少交稅或者不交稅的會計政策來進行避稅。企業避稅能為企業減輕稅負、節約資金、增強企業競爭力,也可以使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更加合理有效。

  ***二***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

  1、國家法規和經濟政策。企業必須在會計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去選擇會計政策,同時需要考慮諸如稅法、公司法、證券法、銀行法等經濟法規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的影響,尤其要考慮會計政策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同樣也會影響企業的會計政策,例如國家支援的新興產業大部分情況下會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這將會直接影響到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研究與開發會計政策的選擇。

  2、經濟形勢。當巨集觀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情況嚴重時,選擇會計政策應首先考慮經營安全的需要,謹慎從事,會計政策應採取各種建立準備金或改變計價方法等抵禦風險;而經濟形勢一旦好轉,市場情況變好,通貨趨於穩定時,選擇會計政策就可以相應大膽些,避免過於穩健保守的會計政策。

  3、企業組織形式與資本結構。企業組織形式主要有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企業三種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對於會計資訊要求充分披露;獨資、合夥企業的資訊公開程度相對來說要低得多,進而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上市公司則應該選擇那些能充分的披露會計資訊的會計政策。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同,面臨的財務風險也就不相同,負債比率高的企業,財務風險大,應該更多考慮債權人的權益,使會計政策傾向於穩健;而負債比率低的企業,財務風險較小,企業所有者面臨的風險大,則應使會計政策傾向於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4、企業的經營特點和發展狀況。經營特點包括企業的經營範圍、規模、方式、服務物件、產品結構等。這些方面對企業會計政策的內容和要求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高新技術產業的有關研究與開發會計政策與傳統產業的就會不同;往來結算業務頻繁的企業在選擇壞賬政策上應該要更穩妥。一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需要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如果企業正處於成長擴張期,則將某些遞延費用予以資本化的會計政策,就比處於穩定期或衰退期更為可行。總之,企業只有在對各影響因素作全面分析與權衡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才能最終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實可行的企業會計政策。

  二、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對利益各方的影響

  會計資訊的提供者是企業,需求者是其相關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股東、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顧客以及企業管理當局,這些利益相關方與企業各自有獨立的利益要求,且利益不完全一致。會計資訊報告將影響企業、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資訊使用者的決策行為,受影響的決策行為反過來又會影響其他相關者的利益。也就是說,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將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資訊,從而影響到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對企業將會產不同的經濟後果。

  ***一***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管理者與股東的影響。在現代企業中,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而想要達到企業利益最大化,企業的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就會簽署一定的獎酬計劃,這都是為了降低代理成本,獎酬計劃主要包括業績計劃、管理報酬計劃和分紅計劃這三個方面內容。這三方面計劃基本上都是根據會計資訊和所選擇的會計政策來制定的,雙方都不能為了個人利益來做出影響他人或公司利益的舉動。企業報告盈利直接決定著企業管理人員和股東的報酬,報告盈利和管理人員、股東的報酬成正比。股東們更看重的是利益,很容易就造成會計資訊的不對稱,關鍵是有資訊優勢的一方就能利用這個優勢來獲取超額利潤的現象。而企業管理人員面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態度是會計政策選擇是維護各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立場。如果收益低於當年需要支付紅利的最低水平,管理當局則存在減少當年收益的動機,那麼儘可能提前確認“收益損失”,來增加原本的期望利潤和分紅。

  ***二***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債權人的影響。企業的債權人一般都會要求在簽訂的債務契約中規定一定的限制性條款,這樣能夠更加有效地降低風險。限制性條款大多數都是依據會計資訊訂立的,對這些條款的監督,同樣也通過會計資訊進行,這樣就使會計程式方法與違約的可能性大小直接相關,進而使得管理層有機會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否則很容易超越規定的界限。雖然加上了限制性的條款,企業也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發生違約行為,管理層會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來避免違約行為的發生,然而會計政策的選擇同樣增加了債權人的契約成本。

  ***三***會計政策選擇對政府的影響。政府作為一個利益集團會通過制定各種管制性的規章制度,慢慢地將對社會資源的控制權或主導權轉移到自己手中。這些規章制度很明顯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圖,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規的重要依據就包括了會計資訊,政府的意圖就體現在這些規章制度當中。政府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單獨的個體,他們還是在不同的條件下代表著有關集團的利益,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全社會的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的狀態。為了使企業管理者不引起政治機構的注意,他們會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來保護自身的利益。企業管理者的這些選擇行為同樣會影響政府的巨集觀決策,從而增加了政治成本。例如在經濟蕭條期,政府會採取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穩健的會計政策選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比如降低利率水平,以相對增加企業利潤水平,然而低估收益又降低了利潤水平。又比如減稅,由於收益低估,在累進稅制中相應級數就很低,即使減稅也並不能使邊際稅率下降多少,從而減稅對稅後收益的影響就有限,可能難以刺激投資需求。

  ***四***會計政策選擇對投資者的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隨意性較大,由於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在企業的會計報表中體現出來的是不同的,造成部分會計資訊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政策選擇的資訊披露中,很多企業沒能充分披露會計政策選擇的資訊,資訊透明度不高。投資者有時候不能從企業報表的會計資訊中得到企業運營好壞的真實情況,當投資者進行投資時,如果管理者對投資者隱瞞了不利於企業的會計資訊,投資者則不能客觀地評價管理當局的經營業績,那麼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會有很大的風險,很可能會影響到自身利益。

  三、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規範體系自身的缺陷。會計準則是根據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特定環境條件制定的,是對以往會計實踐的總結,由於實踐在不斷髮展,所以原有會計準則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新情況,導致會計準則存在滯後性。許多企業往往就利用制度的滯後性粉飾會計報表。再者,缺乏有效的會計政策選擇披露體系。準則規定會計報表附註需要披露重要的會計政策及變更理由、影響數等內容,相關規定零亂分散、泛泛而談,缺乏深入分析,致使大部分資訊使用者不能真正瞭解會計政策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這也使得企業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粉飾報表毫無後顧之憂。

  ***二***我國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對違反法律而承擔的責任不夠重視,對相關涉案人員或責任人一般都是從輕處罰,而且處罰的條款有相當一部分是很模糊的,這樣的話它對違法行為的追究可操作性不強,關鍵是無法對違法人員或相關責任人造成實質性的約束。《會計法》第四十二條對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但由於《會計法》對會計處理方法變更的要求依從於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對會計政策變更的要求,而我國會計制度並未對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做出嚴格的限定,從而使審計、監督組織無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斷,造成對企業利用會計政策操縱利潤的不法行為無法做到嚴厲處罰。

  ***三***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監督機制不健全。會計與公司治理結構之間是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公司治理結構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系統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科學、嚴密的企業組織管理和公司治理對它的引導和控制。會計政策是企業管理決策中的一種,要進行決策就必須得研究內部的條件和外部的環境。目前,公司的外部監督機構有工商局、稅務局、財政局、勞動監察大隊,可是工商局除了登記註冊之外只在每年年檢的時候確認公司的執行狀況是盈還是虧。而稅務局和財政局都只是分別負責企業的稅收情況和競爭情況,都只是形式上的監督,其實都沒有相互配合,起不到很好的外部監督或者制約作用。當前,我國企業組織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內部和外部控制,會計資訊成為內部人控制以及欺騙股東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工具。同時,我國企業沒有健全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會計系統是在一定治理結構下執行的,所以公司治理必然會影響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同時,會計系統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科學嚴密的企業組織管理以及公司治理對它的引導和控制。當企業組織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內部控制時,會計資訊就可能成為內部人控制以及欺騙股東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工具。總之,沒有健全規範的公司治理就不能保證會計政策選擇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會計資訊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公司利益相關者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四、解決我國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措施及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規章和會計準則。逐步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過程是一個會計政策得到日益公認的過程,更是一個會計政策日益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說給企業一定的會計選擇空間是有必要的,但是從我國的國情考慮,有必要儘量減少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以減少企業利用其操縱利潤,對報表做假的可能性。同時,制定出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不僅符合現實經濟的狀況,又要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趨勢,應儘量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並且在理論上具有適度超前的優越性,從而減少在新經濟現象出現後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出現真空地帶的可能性,避免企業在無章可選時自行選擇會計政策,操縱利潤。

  ***二***健全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會計職業道德因素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由於客觀實際的複雜,會計業務處理的方法很多,這就需要相應的政策法規予以指導和規範,以保證財務資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我國《會計法》應該對隨意變更會計政策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這樣一來,在相關責任人有犯錯企圖的時候總會首先考慮到由此而付出的代價,當成本相對較大時,自然就會放棄一些負面行動,從而大大降低經濟事件的發生。此外,必須健全法制建設,明確界定隨意變更會計政策的行為,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讓企業對自身的違法行為受到處罰,又能給企業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讓企業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抑制其利用會計政策操縱利潤的動機。

  ***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企業監督機制。現代企業制度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核心是通過特定的治理結構和治理程式,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機制。增加上市公司董事會的獨立董事,特別是保持一定數量的具有專業知識、經驗豐富、並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獨立董事,同時也是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對經理層施行有效監督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內部結構是達到會計政策目標的一份保證。建立合理的內部結構,有利於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比如,改善董事會的結構,保證董事會的獨立;提高監事會的獨立性,強化監事會的監事力度;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要求會計人員不僅熟悉和掌握會計流程業務,而且瞭解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不過只有這樣是不夠的,各個部門和人員之間,不能是散的,而應該是相互幫助、相互配合,以此來加強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在現在的企業制度下,科學的法人治理核心是通過特定的治理結構和治理程式,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相關合作、相互制衡的機制。在內部,沒有獨立董事的增加獨立董事,有獨立董事的要強化獨立董事的監督作用。在外部,要加強相關部門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監管力度。資訊公開的充分性和準確性能夠有效地遏制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隨意操縱會計政策選擇,損害其他企業的利益。因此,相關部門不能只是表面性的行動,而應該實質有效地擔負起監督企業正確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重任,以督促企業必須採用合法合適公平的手段來獲取利益,來促進會計政策選擇的健康發展,使企業使用會計更公平更合法。

  ***四***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提高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教育的形式要有多種形式,如果只是單一的就沒有什麼效果。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得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發,採用多種形式,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使會計人員具備紮實的會計基礎和充分的判斷能力,同時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會計政策選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且在工作中做到理論聯絡實際,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還能使他們恪守職業道德,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

  作者:鍾駿華 周騰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大連財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許志剛.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及其優化策略.商業會計,2014.5.

  [2]樑爽.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與對策研究.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2.

  [3]廖春玲.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及原因分析.財經界,2015.17.

  會計政策的論文範文二:小議管理者微觀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分析

  摘要:會計政策選擇有微觀和巨集觀之分,本文主要針對微觀會計政策選擇層次,分析管理者、股東、政府、債權人以及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在各自不同的動因下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偏好或影響。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微觀會計政策選擇動因行為

  一、管理者微觀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分析

  ***一***報酬動因下的行為偏好

  管理者向企業貢獻技能等人力資本,相應地,從企業獲得一定的報酬。由於管理者所提供的管理技能和服務難以準確計量,因此,往往將管理者的報酬與企業的業績聯絡起來。而企業的業績一般採用會計資訊來反映,而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資訊,因此,管理者為了提高自己的報酬,可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在未進行真實交易的情況下對會計資訊進行管理,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可將該動因稱為報酬動因。在報酬動因下,管理者將偏好什麼樣的會計政策,實證會計理論假設之一的分紅計劃假設是與報酬動因相聯絡的,從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者在報酬動因下,可能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於盈利的提高或者降低的趨向,則取決於實際盈利是低於分紅計劃的下限、介於下限與上限之間,還是高於上限。低於分紅計劃下限,管理者傾向選擇減少當期盈餘的會計政策;在上限與下限之間,管理者傾向於選擇能增加當期盈餘的會計政策,但是增加後的盈餘不會超過上限水平;高於分紅計劃上限時,管理者傾向於選擇能減少當期盈餘的會計政策。

  ***二***安全動因下的行為偏好

  管理者除了關注自己的報酬外,還會關注自己職位的安全,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優勢是管理者考慮的問題。一方面,當競爭處於不同態勢時,其選用的會計程式和方法存在較大的差別。如在管理者變動時,新任的管理者與面臨被解僱的管理者在會計政策選擇上都有一定的差別。另一方面,管理者也會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來影響競爭。會利用會計政策選擇等手段美化自己的業績,進而在競爭中獲勝。由此可見,管理者有可能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來保證自己的職位安全,並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可將該動因稱為安全動因。管理者在安全動因下如何選擇會計政策,早期赫普霍恩***1953***和戈登***1964***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管理人員的目標並不是所報告利潤的極大化,而是使各期收益均衡化。此後,Fudenberg,Tirole***1995***以及MarkL.De-fond,ChulW.Park.,***1997***對該問題也進行了研究。管理者在安全動因下,會根據當期業績與未來業績的具體情況,選擇增大當期業績的會計政策或選擇減少當期業績的會計政策,以此來平滑收益。即如果當期盈餘相對較低,而所期望的未來盈餘相對較高時,管理者將可能做出增加當期盈餘的會計政策選擇,如選擇直線折舊法而不選擇加速折舊法。如果當期盈餘相對較高,但預期的未來盈餘相對較低時,管理者將可能做出減少當期盈餘的會計政策選擇,如選擇加速折舊法而不選擇直線折舊法,當競爭處於不同態勢時,管理者選用的會計程式和方法存在較大的差別。

  ***三***MBO動因與職務動因下的行為偏好

  除了上述的報酬動因與安全動因外,我國企業股權結構和意識形態的獨特性決定了管理者還有其他行為動因。我國管理者的個人效用函式中貨幣報酬只是一部分,而社會地位、控制權的滿足感卻佔有相當的比重。尤其在國有企業,管理者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政府官員。民營企業這些年發展迅速,民營企業家也開始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權利。由於上市公司經理階層的產生仍是行政性,並且從民間自然形成的經理階層在產生之後也被“官化”,形成了管理者過度追求自身政治前途的現象。管理層收購***MBO***是管理者利用負債融資,或是通過股權交換等經濟手段,用少量的資金收購企業產權成為企業所有者的過程。我國國有企業由於長期存在的體制問題,使得管理者獲得的報酬與付出不成比例,在這種心理失衡的情況下,一些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通過MBO使自己變為股東,進而最大化個人利益。可將這種動因稱為MBO動因。管理者出於MBO動因,在實行MBO前期會傾向於選擇能增加收益,提高企業淨資產的會計政策;而在實行MBO當期,會傾向於選擇能減少收益,降低企業淨資產的會計政策從而降低股價,管理者就可以低成本購入股票,使自己由管理者轉為股東。

  二、股東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分析

  ***一***資本安全動因影響

  企業是由各個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由於許多利益相關者的貢獻或投入難以計量,因此,按每一類利益相關者的貢獻或投入的比例,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經濟利益的方式就無法實施。當有N類利益相關者時,一種可行的分配方法是先獨立確定前N-1類利益相關者應分享的經濟利益,第N類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由利益相關者的總體經濟利益,扣除前N-I類利益相關者分享的經濟利益後的餘額確定***王竹泉,2003***。傳統企業正是採用這一分配模式,管理者、債權人、員工、政府分配的經濟利益都在股東之前。管理者與員工的工資、福利計入了相應的成本費用,債權人的利息或者資本化或者費用化,三者的經濟利益都在生成利潤總額前被扣除。而政府獲得的稅收根據生成的利潤總額計算,在淨利潤形成前被扣除,剩餘的經濟利益才是歸股東所有的。可以看出,剩餘的經濟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在分配了其他利益相關者之後已經沒有經濟利益,也可能剩餘很大的經濟利益,甚至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其他利益相關者侵蝕了股東的資本。如物價上漲時如果仍然選擇歷史成本,會使資產賬面價值低於市場價值,以這個被低估了的資產價值為基礎來分配、歸集費用,會使攤銷的費用低於生產經營的實際耗費,從而導致以較低的歷史成本與較高的現行收入相配比造成收益不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收益分配,政府將獲得更多的稅收,如果管理者的報酬與收益掛鉤,則管理者會獲得更多的獎金,這實際上是其他利益相關者侵蝕了股東的利益。股東投入資本的目的是為了保值增值,首要目標是確保資本的安全。由於股東是經濟利益的最後分享者,會比其他利益相關者承受更大的風險。而且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契約以及契約的執行情況會對股東的經濟利益產生影響,因此股東極為關注反映這些契約以及執行情況的會計資訊。

  ***二***股利動因的影響

  股東擁有股票可以取得資本利得和現金股利。根據Baker、Farrely和Edelman***1983***的調查,股東對資本利得和現金股利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73%的股東偏好現金股利,75%的股東相信現金股利和資本利得存在風險差異。說明股東對現金股利偏好。管理者意識到如果不能滿足股東對現金StN的偏好,一方面股東可能拋售企業的股票,從而導致股價下跌,影響企業的籌資決策;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業績不好沒有股利可分,股東可能通過董事會撤換管理者,使得管理者的職位得不到保障。因此大多數管理者便投其所好,會選擇分配現金股利。因為管理者知道,當企業滿足股東偏好達到一定程度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股東就願意為那些支付現金股利的企業股票支付較高的價格。因此,股東和管理者之間達成一種隱性股利契約。隱性股利契約告訴人們,股東和管理者之間存在目標股利,會計報告的盈利究竟有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目標股利的需要。我們認為,隱性股利契約的存在會對會計政策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指管理者可能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來改變報告盈利。當盈利不足以支付目標股利時,管理者會選擇那些能提高企業盈利的會計政策,將盈利上調以滿足隱含的股利支付契約條款的要求;當盈利高於支付的目標股利時,管理者可能傾向於選擇那些能減少企業盈利的會計政策,調低當期收益。

  ***三***資本利得動因的影響

  所謂資本利得是指產權所有人採用出售、轉讓資本資產等方式所獲取的所得,如轉讓重大股權所獲取的所得、轉讓證券所獲取的所得等都屬於資本利得。股東在進行產權交易時,總是希望獲得更大的收益。由於資本交易或產權流動的物件是企業的淨資產及其潛在獲利能力,因此股東在進行資本交易或產權流動時,從出賣產權或讓渡資本所有權的一方看,總是希望評估較高的淨資產和較高的獲利能力,而購買產權或獲得資本所有權的一方則是希望評估較低的淨資產和較低的獲利能力。因此,在進行產權交易時會計政策選擇的偏好是不同的。出賣產權或讓渡資本所有權的一方會偏好於那些能夠提高淨資產和收益的會計政策,而購買產權或獲得資本所有權的一方會偏好於那些能夠降低淨資產和收益的會計政策。在股票市場上,股東希望買進股票價格越低越好,而賣出價格越高越好,這樣可以獲得更大的資本利得。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股東對待會計資訊的態度並非總是對其監督以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準確。在許多情況下股東有可能操縱會計資訊,進而操縱股票的市場價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謀取私利。管理者是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執行主體,股東要操縱會計資訊必須得到管理者的配合。

  三、政府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分析

  ***一***稅收對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政府作為徵稅者,通過制定稅收法規來保障其從每一個企業中分享經濟利益。在利益相關者總體經濟利益一定的情況下,經營者、員工、債權人等分享的經濟利益越多,政府作為徵稅者所獲得的利益就越少,反之,就越多。政府在參與企業利益分配時常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的形式取得收入,政府總是期望企業能夠較多較快地獲得收入***李姝,2003***。因此,在會計政策選擇上政府往往偏於激進,因為這有利於增加稅前會計利潤,進而增加政府收入。而對於企業來講,稅收最終總是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減少其現金流量,並且還增迦納稅申報的資訊披露成本,因此管理者總希望通過努力,降低現實的和潛在的稅賦,包括對現行會計政策的選擇和對未來可能出臺的會計準則施加影響。一般情況下,為了向政府少繳稅,管理者傾向選擇保守或謹慎的會計政策。作為徵稅者的政府,其經濟利益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然而有時政府也會與其他利益相關者聯合起來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政府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共同組成的,不同級別的政府之間以及不同地區的政府之間也存在著利益的衝突,在我國反映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的經濟指標與政府官員的升遷有密切的聯絡,地方政府之間的攀比現象也很嚴重,這些現象的存在導致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很容易捲進企業操縱會計資訊的行為當中,其中不乏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來粉飾業績。而操縱的結果將影響政府作為徵稅者的經濟利益,可能使政府的利益增加,也可能使政府的利益減少。因此,在一定條件下,政府可能會與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聯合,共同影響會計政策選擇。

  ***二***政治敏感性對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所謂政治敏感性企業是指與政治活動關聯度較大,容易受到政治活動傷害的企業。而非敏感性企業是指那些遠離政治活動、不容易引起政府或者社會公眾注意的企業。企業的政治敏感性隨著企業規模的大小而變化,大型企業比小型企業的政治敏感性要強。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管理人員就越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收益遞延到下期的會計政策,即選擇那些可以降低當期收益的會計政策。實證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貝臃縵鍘⒆時久薌??⑿幸導?諧潭鵲確矯嫜芯糠⑾鄭赫?緯殺居敕縵沼洩兀?叻縵盞鈉笠蹈?鋅贍苧≡窨山檔褪找嫻幕峒普?咦楹?資本密集型公司相對而言具有較高的政治成本,更有可能減少會計收益;行業集中度說明了在該行業採取反壟斷管制的可能性,故行業集中比率越高,管理者就越有可能採用減少會計盈利的會計政策。

  ***三***政府對特殊行業的管制對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對企業的管制有多種方式,其中收費管制最為典型。許多企業的產品價格和收費標準是由政府有關機構制定的***公用事業、石油、金融等***。政府確定價格和收費標準的依據是上報的企業會計資料。這些價格或者收費標準根據會計上的成本計算公式來確定:價格或者收費標準=經營費用+折舊+稅收+rX資產基數。其中,r代表合理的資產報酬率***瓦茲、齊默爾曼著,陳少華等譯,1999***。政府和公眾一般希望價格或者收費標準定得低一些,上述公式的5個要素都含有一定程度的會計計算的不確定性,更進一步地講與會計政策選擇運用有關。如果這些公司的會計資料***成本費用、資產或者盈利***能夠對收費管制起作用,經營者就會考慮使用一些手段來增加經營費用、折舊和資產基數,手段之一是運用會計政策選擇。其財務報表就可以告知政府或者其他公眾機構:公司的現有盈利水平已經不高,政府、公眾不要將公司作為攻擊的靶子,並在重新定價的談判、價格聽證會中保持優勢地位或者主動性,爭取提高價格或者收費標準。因此對於那些收費管制的企業,更傾向於選擇能夠增加成本減少收益的會計政策。我國許多公用事業單位採取的就是此種策略,除了本身的經營管理水平較差引起費用龐大和效率低下外,可能其公司選擇能夠增加成本,減少收益的會計政策進而減少會計利潤,以避免政府、公眾對於高昂定價和無效率問題的關注。

  ***四***政府對資本市場的管制對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政府部門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包括上市資格、增發配股以及暫停終止上市的規定會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公司為了獲得上市資格傾向於選擇能增加收益的會計政策;為了獲得增發配股資格,管理者要保證近三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會根據實際情況有些年份可能傾向於選擇激進的會計政策,有些年份選擇保守的會計政策;為了避免暫停或終止上市交易,公司往往在虧損年度,通過會計政策選擇造成鉅虧,為以後年度盈利做好鋪墊,從而避免連續三年虧損局面的出現。地方政府為了粉飾業績,有時會與當地企業聯合共同操縱會計資訊。因此,政府部門對資本市場的監管會影響到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有時政府部門又會與企業聯合起來,共同影響著會計政策選擇。

  四、債權人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分析

  債權人關心其債權的安全,即貸款本息是否能夠按時足額收回;管理者則考慮如何運用這些資金為自己和股東謀取更大的利益。由於債權人與管理者之間的利益取向是不一致的,在貸款時債權人往往與債務人之間訂立一系列限制性條款。而這些條款的主要內容大部分與會計資料有關,需要依據企業出具的財務報告,契約簽訂之後的監督也要通過企業提供的財務資料來進行,這樣債務人違約的可能性就與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有直接的聯絡。會計政策變化會對會計數字產生影響,如對負債權益比率等的影響,從而也會對依據會計資料簽訂的契約條款的約束程度也會產生深遠影響。債權人通過消除增加盈利的各種會計政策選擇,便可削弱將公司的財富轉移到股東手中的能力,從而保障債權人以債務契約享有的權益。同時,有債務契約的企業與沒有債務契約的企業相比,前者更可能採用增大盈利和資產的會計政策,如直線折舊法而不使用加速折舊法。企業的負債權益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選擇可將會計利潤從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的會計政策。企業越是與特定的、基於會計報告資料的限制性契約條款緊密相關,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選擇可增加本期會計利潤的會計政策。債權人有時也會與管理者聯合起來,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來滿足各自的利益要求。因為與股東和管理者之間的關係有所不同,管理者有選擇債權人的權利。在債權人之間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債權人為獲得管理者的青睞,有可能為企業管理者操縱會計資訊做跳板,為企業管理者隱藏收入、逃避納稅、公款私存等提供便利***王竹泉,2003***。這就造成了管理者與債權人聯合起來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會計資訊失真的蔓延,值得引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重視。

  五、員工微觀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分析

  員工投入人力資本為企業執行提供勞動要素,一方面為企業創造收益,另一方面從企業獲得工資、獎金、股份等形式的報酬。一般在工資和獎金動因下,員工會在兩方面關注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一是員工在選擇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以及其他以業務量為基礎的工資形式時,由於單位業務量的工資標準是與企業的新創造價值有關,一定會關注會計上對資本保全價值的計量;二是員工不僅會關注單位業務量的工資標準,而且關注新增價值中員工整體收入的比重,它反映了員工階層的基本地位,在員工收入一定的條件下,如果新創造的價值量大,員工收入的比重就小,相反,新創造的價值的數量小,員工收入的比重就大。基於此,員工喜歡選擇激進的會計政策,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的收益,進而提高自己的利益。此外,員工持股計劃賦予了員工雙重身份。一方面,作為普通員工從企業獲得工資獎金,另一方面,作為股份的持有者可以按照持有股數分享公司的紅利。作為股份的持有者,員工會更加關注企業的獲利情況,如果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意味著自己將分得更多的紅利,因此,員工會偏好能提高企業利潤的會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