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藥學畢業論文

  中藥是我國的國粹,西藥有較好的療效。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西藥阿莫西林在臨床上的應用

  【論文摘要】本文詳細介紹了阿莫西林的理化特性、作用機制以及臨床方面的應用。重點闡述了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臨床上的應用表現以及應用中的注意事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阿莫西林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提供,同時對於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西;阿莫西林;應用

  1阿莫西林的理化特性

  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O***是一種帶有氨基側鏈的青黴素,其化學結構在AMP的側鏈苯環上多一個羥基,兩者性質類似。AMO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味微苦,微溶於水,不溶於乙醇,比旋度為+2900~ +3100。

  2阿莫西林的藥理作用機制

  AMO抗菌活性起主要作用的基本結構是6-氨基青黴烷酸中的β-內醯胺環,可專一性地與細菌內膜上靶位點結合,抑制細菌細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性,從而阻礙細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細菌的細胞壁缺損,菌體膨脹裂解。

  3阿莫西林的臨床應用

  3.1抗菌作用其抗菌譜和對絕大多數細菌的體外抗菌作用基本與氨芐青黴素相同。但對腸球菌和沙門氏菌的作用較後者強2倍,另外,體外殺菌實驗和感染動物保護實驗顯示,本品對多種細菌的殺菌作用較氨芐迅速而強。這可能因為:它穿透細胞壁的能力較強:它作用於細菌細胞壁,使細胞壁的合成受到抑制。

  3.2吸收、分佈和排洩本品在人和非反芻動物胃腸道的良好吸收***吸收率為74-94%***和在組織體液中的濃度高,使其在體內抗菌作用明顯優於氨芐青黴素。在人醫臨床上,口服本品0.5g的高峰血清濃度於1小時達到,為10.0μg/ml,約為口服同劑量氨芐的2.5倍。肌注給藥的血清濃度與口服給藥相似,也與肌肉注射同量氨芐青黴素的相仿。快速靜脈推注0.5g本品後5分鐘的血清濃度為42.6μg/ml,5小時後為1μg/ml,消除半衰期為1.08小時。本品廣泛分佈於肝、肺、腎、肌肉、前列腺、膽汁、腹水,而乳汁、唾液中含量較少。當腦***脊***膜發炎時,阿莫西林可進入腦脊液,濃度為血清濃度濃度的10%~60%,可通過胎盤,但在懷孕期間用藥是安全的。與血清蛋白結合率為17%,服藥後6小時內尿中排出量為給藥量的45%~68%;部分藥物經膽汁排洩,膽汁中濃度也高於氨芐青黴素。

  3.3應用阿莫西林膠囊或懸液治療各種感染的痊癒或顯效達90%以上。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不產青黴素酶金黃葡萄球菌或流感桿菌所致的咽炎、扁桃體炎、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肺炎的治癒率為80%-94%。本品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優於氨芐青黴素。無併發症的淋病,經過本品單次口服3g的治癒率達97%。阿莫西林對面板和軟組織感染的治癒率可達96%。以本品和慶大黴素合用治療心臟內膜炎獲愈者也有報告。臨床上也用於治療對鏈黴素耐的傷寒桿菌菌引起的傷寒,或因骨髓抑制而不能使用氯黴素的病人。

  3.4阿莫西林與其他一些藥物的聯合應用

  3.4.1阿莫西林與與潔黴素和紅黴素聯合用藥治療心內膜炎研究發現口服阿莫西林3g與潔黴素600mg和紅黴素2g血高峰濃度分別可達27μg/ml、5.5μg/ml和3.1μg/ml超過了鏈球菌和金黃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內膜炎的常見致病菌的MIC。經單用紅黴素治療失敗的患者,應用阿莫西林等三種藥物聯合治療後,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3.4.2阿莫西林與與奧美拉唑清除幽門螺桿菌使用奧美拉唑20mg與阿莫西林500mg合用,57例患者細菌清除率為82.5%。劉氏報道,經胃鏡證實胃潰瘍病85例,兩藥合用2周,停藥4周後複查,治癒率達85%,副反應輕微。

  3.4.3阿莫西林與與雷尼替丁治療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持續感染與活動性胃炎、複發性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Hentschel等在使用雷尼替丁的基礎上使用阿莫西林效果很好。

  3.4.4阿莫西林與梭甲半膚氨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合理的抗感染治療是控制發作的關鍵。

  阿莫西林與甲半胱氨酸聯合用藥後阿莫西林在支氣管分泌物中的濃度比單用阿莫西林要高。這兩種藥物在藥代動力學上具有協同作用,羧甲半胱氨酸能使阿莫西林更易透過血氣屏障,使阿莫西林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藥物濃度增加,有利於短期內消滅細菌。

  3.4.5阿莫西林與克拉維酸複合物治療泌尿道感染Senior等用阿莫西林與克拉維酸複合物治療實驗性膀胱炎的有效率為87%。聯合用藥能增加阿莫西林對大腸桿菌克雷伯肺炎普通變形流感嗜血桿菌的抗菌活性。

  3.5各種反應應用本品副作用的發生率為5-6%。

  腹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較為多見,佔3.1%;次為皮疹,佔2%,易發生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者。此外尚有藥物熱、哮喘等。尿常規和腎功能均正常,少數病人的血清轉氨酶升高,偶有嗜酸粒細胞增多和白細胞降低。由念珠菌或耐藥菌引起的二重感染也可見到。

  參考文獻

  [1]丁志梅.阿莫西林致頑固性皮疹1例[J].中國誤診學雜誌,2008,26.

  [2]王紀文.阿莫西林序貫治療嬰幼兒肺[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篇2

  淺談中西藥合用的相互作用

  【摘要】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很多疾病都採取中西藥結合的方法。在中西藥合用或先後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相互作用,筆者在文中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中西藥 合用 相互作用

  中藥是我國的國粹,西藥有較好的療效。近年來,很多疾病的治療都採取了中西藥結合的方法。在中西藥合用的過程中,二者合理配伍,其有益的影響可以提高藥效,促進疾病儘快恢復,二者不合理配伍則可能使藥效減弱,甚至產生毒性。筆者對中西藥合用的相互作用進行了探討,現闡述如下。

  1 中西藥合用可能產生的作用

  中西藥合用過程中,其藥理作用可能發生拮抗、協同及相加。拮抗反應不僅會造成藥效變化甚至減低,還可能產生化學反應和毒性反應,誘發一些藥源性疾病。磺胺類藥與含有有機酸的中藥合用,酸性環境就會大大降低乙酸化磺胺的溶解度,引起結晶反應,出現結晶尿等不良化學反應;小兒咳喘靈與異煙肼合用,因異煙肼的單胺氧化酶抑制作用而儲存於神經末梢的甲腎上腺素,會在麻黃鹼的作用下被大量釋放,引起運動失調、高血壓危象等藥源性疾病[1];協同作用對治療能發揮較好的療效,減少毒副作用,減少療程,使患者儘快康復,協同作用是中西藥合用治療疾病追求的理想效果,尤其採取西藥治療腫瘤的過程中,合用中藥不僅能拮抗西藥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同時還對抗腫瘤起到輔助作用。部分中藥和西藥合用能夠起到相加的作用,兩者之一藉助另一方面的功效增強自己的藥效,或者取長補短。

  2 中西藥合用的相互作用的影響

  2.1 中西藥合用相互作用對代謝的影響

  可對代謝產生的影響的藥物包括藥酶抑制劑和藥酶誘導劑,藥酶抑制劑如西咪替丁、氯黴素等,會使與之配伍的藥物代謝速度減慢,致使血藥濃度增高,從而產生毒性。藥酶誘導劑如利福平、苯巴比妥、英鈉等,會加速與之配伍的藥物的代謝速度,血藥濃度達不到療效標準,導致藥效減弱。

  2.2 中西藥合用相互作用對藥物吸收排洩的影響

  胃液酸鹼度、水解、吸附、螯合都可能影響藥物的胃腸道吸收速度。中西藥合用時,可能對上述生化因素髮生影響的藥物就會使藥物吸收速度產生改變。含有多個酚羥基和醯胺基的氫化並四苯的衍生物,與含有等金屬離子***Ca2+、Mg2+等***的中藥合用時,酚羥基和醯胺基會與這些金屬離子形成不易被胃腸道吸收的、溶解度小的螯合物,影響與其合用藥物的吸收,致使療效減弱。

  又如會減慢胃蠕動和胃排空的含顛茄類生物鹼的中藥與洋地黃類強心甙合用,就會增加洋地黃類強心甙的吸收量,導致血藥濃度升高,引起中毒反應。肝臟、腎臟是藥物代謝和排洩的主要部位,部分藥物會鹼化或酸化腎小管內尿液,影響與其合用藥物的離解,導致吸收減少或增加,引起排洩速度的變化。水溶性高的離解型藥物難以透過腎小管上皮細胞的類脂質層,無法被腎小管吸收而排洩較快;大多數弱酸性或弱鹼性西藥均以非離解型或離解型狀態存在於腎小管濾液中,脂溶性高的非離解藥物可透過腎小管上皮細胞膜的類脂質層,因此易於被腎小管重吸收而排洩緩慢[2]。鹼性西藥氨茶鹼、碳酸鈣、碳酸氫鈉、TMP、生物鹼、氫氧化鋁、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等可鹼化尿液,與酸性中藥山茱萸、山楂、烏梅、女貞子、五味子等合用,會因尿液酸鹼度影響中藥吸收和再吸收[3]。

  2.3 中西藥合用相互作用對分佈的影響

  中西藥合用其相互作用會影響藥物的體內分佈,增加藥效或減弱藥效,甚至造成藥源性疾病。中藥硼砂與氨基糖苷類西藥如慶大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等合用時,會使腦組織中的藥物濃度增加,其毒性反應是引發前庭紊亂,引發兒童或青少年患者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耳聾及行動蹣跚[4]。

  3 避免中西藥合用發生問題的對策

  3.1增強臨床醫師藥理知識

  針對當前臨床治療中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趨勢,中醫、西醫對彼此藥物化學成分和作用機制瞭解不足的現狀,院方應加強培訓和學習,從中、西醫兩個方面努力提高臨床醫師的藥理知識,醫生自身也應有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從為患者負責的立場出發,加強自身對藥物有效成分,藥理知識的瞭解,中西藥合用時,不僅要考慮到二者合用的協同作用,還應重視二者的拮抗作用。儘量避免因中西藥合用產生的不良影響給患者帶來傷害。

  3.2 加強中西醫及藥劑各科之間的溝通

  藥劑師應認真核對中西醫所開藥方,對於可能發生問題的藥方,應及時與醫師溝通,提供中西醫合用的指導。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對患者用藥前,需詳細瞭解患者是否有正在服用的中藥或西藥,並結合實際情況和用藥配伍知識,科學給予治療,避免不合理中西藥合用給患者造成的傷害。

  綜上所述,中西藥合用能起到協同治療,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減輕不良反應的作用。中西藥合用需在臨床醫師瞭解藥物有效成分,具備豐富的中西醫藥理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從而避免不合理配伍造成的拮抗反應、毒副作用給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傷害,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曾瑩,饒凡,宋毅. 淺述中西藥合用配伍禁忌[J]. 華西醫學, 2009,***04*** .

  [2] 彭博,李建榮,賀蓉.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現狀分析[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0,***02*** .

  [3] 陳淑婷,文海棠. 淺談中西藥物配伍不當所造成器官的損害[J]. 內蒙古中醫藥, 2009,***12*** .

  [4] 林樺. 中西藥聯用與配伍禁忌[J]. 海峽藥學, 20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