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德育教育隨筆

  德育教育,在高中教育工作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作為高中英語老師的該如何寫好德育教育隨筆呢?請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一、PopularCulture融入高中英語學科德育的策略

  1.利用流行音樂,在趣味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英語的語法和寫作課往往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主,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若在課堂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上讀寫教學FiveElementsofAStory***《故事的5個要素》***這一課時,在著重介紹5個要素時引用了來自美國Flocabulary公司的網站資源,教學內容以Hip-Hop***嘻哈音樂***的形式呈現出來,當學生看到配有文字和畫面的Hip-Hop時,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習的興趣。Hip-Hop具有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充滿生命力和時代感的特徵,深受國內外青少年的喜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而且歌詞又體現了很多目前學生感興趣的英美文化,這就在不知不覺地帶動學生語言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了他們進行文化探究的慾望。流行音樂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語言輸入環境,其重複性、連貫性和韻律感強的特點也有助於學生記憶和模仿,自然而然地從語言輸入過渡到語言輸出。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流行音樂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和策略,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音樂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也是高中英語學科德育滲透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2.利用影視資訊,在語境中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PopularCulture相關的英文影視資訊能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語言材料,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感受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利用影視資訊,能有效地加強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是如何根據教材,選擇適合高中學生的影視資訊,合理有效地運用於英語課堂,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例如我在教學牛津S2BUnit1SufferingToBeBeautiful課文時,文章內容涉及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年代的人們對美的不同看法,從而讓學生了解當今流行文化中人們對美的理念,通過師生的交流和辯論,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美的正確理解。教學中,我選取了多芬公司拍攝的一段時長為1分鐘、名為Evolution的視訊廣告讓學生觀賞。短片用真實的鏡頭記錄了一個長相普通的女孩如何在化妝師、燈光師、造型師和Photoshop軟體的包裝下,成為公路旁巨幅廣告牌上完美無瑕、眾人矚目的超級模特。廣告最後打出一句字幕:Nowonderourperceptionofbeautyisdistorted.***毫無疑問,我們對美的觀念已經被扭曲了***。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在辯論中運用課文內容、視訊內容,並結合自己的具體事例,以NaturalBeautyorSufferingToBeBeautiful為題進行分組辯論。高中學生正處於愛美的年紀,流行文化所傳遞的對美的觀念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生對美的觀念。當中學生過多關注這些流行文化中所傳遞的“美”的時候,他們就會忽略了自己身上固有的自然美。有的學生會為自己的長相而感到自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更是缺乏自信。如果教師能結合教材,引入恰當的影視媒體資訊,讓學生在感知文化差異的同時,發現並懂得欣賞自身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鼓勵他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看待自身的形象,從而更全面地界定美的內涵,變得更為獨立、自強、自信和聰穎。另外,學生也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包容和理解各種文化中人們對美的追求和詮釋,尊重個性,尊重差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利用影視資訊,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從而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顯得尤為重要。

  3.利用報紙雜誌,在閱讀中接觸社會、瞭解文化報紙雜誌在報道新聞時事的同時,也反映了流行文化的動態和時代的發展,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文化的視窗。通過這個視窗,學生可以瞭解社會狀況、生活時尚、風土人情。隨著網路的普及,電子雜誌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而且因其更經濟、更迅捷、資訊量更大、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而變得越來越普及。教師如果能在日常教學中適時利用報紙雜誌,那麼一定會為課堂教學增色不少。例如在上海牛津英語S1B單元中,主題為Problems&Advice,其中的課文WhatShouldIDo的內容是三位學生以匿名的方式寫給校園刊物“Counselor''''scorner”欄目的信件。在信件中,學生訴說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並向欄目諮詢應該怎麼辦。高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一些他們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如能結合課文內容,從報紙雜誌中選取同類內容,推薦給學生閱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幫助他們在面對社會不良現象時,恪守良好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這無疑能給予學生極大的支援、鼓勵和幫助,促使他們在困境中崛起,消除迷茫,減輕痛苦,同時也達成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如《二十一世紀英文報》中的雙語新聞BritonsDressForTheOccasion,介紹瞭如何幫助那些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大學新生克服害羞心理,融入正常社交;新聞AntisocialNetworking則對現今社交網路中的“網路暴行”現象進行了討論,揭露了這些“暴行”背後的隱患等。學生對這些語言材料會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都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現象,在教師的閱讀策略指導下,這一方面能讓學生接觸到真實、鮮活的書面語言,有助於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接觸外面的世界,瞭解多元文化,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利用廣告媒體,在賞析中培養學生鑑賞和評價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廣告正以平面和數字化的形式,通過報紙雜誌、巨幅廣告、電視、電影、網路視訊等途徑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對於英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個好訊息,因為在這些製作精良、語言優美、內涵豐富的廣告中,反映出了英美國家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接觸西方文化和社會的語言材料。但是,當教師在充分挖掘英語廣告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時,也應培養學生對廣告的鑑賞和評價能力,從而理性且客觀地接受廣告所傳遞的資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例如牛津英語S1BUnit6LittleSpendersareBigSpenders的話題涉及廣告以及廣告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本課的主要內容為一篇報刊文章LittleSpendersareBigSpenders以及三封讀者來信BadforChildren、SillyToys、NothingWrongwithCommercials,其中分別表明了讀者對廣告和廣告商的不同看法和觀點。教師可以以此為教育契機,幫助學生認識廣告的本質,當一名理性的媒體消費者,正確地看待廣告對自己行為、信仰和價值觀的影響。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從學生時代學會理財,養成正確的消費觀:BeaConsumerHero,notaConsumerZero!StandupagainstthepressuretoBUY!

  5.利用社交網路,在互動中學會分享、學會學習隨著網路的普及,如今的中學生不僅是流行文化的消費者,更是網路流行媒體資訊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大多數學生在網路上都有自己的部落格和空間,他們在網上與同學、朋友分享著自己的文字、照片、故事、視訊等。換句話說,如今的中學生除了學校,網路儼然已成為他們的另一個世界,每天都會利用課餘時間更新網路日誌和空間,也會花時間去瀏覽別人的網頁和空間。教師若能把學生的這種網路習慣與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和生活的距離拉近了,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學生在關注和編寫網路內容時,做些更具意義性、創新性和挑戰性的事。比如上海牛津英語S1AUnit3閱讀課文PlacesofInterest的主要話題是旅遊,文章的內容是一位北京的中學生Wendy為她即將來中國旅遊的英國筆友從旅遊小冊子上收集而來的旅遊資料,其中分別介紹了中國的長城、上海博物館、西藏布達拉宮以及桂林的灕江。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利用社交網路日誌,以AuthorBlog的方式,通過景點的介紹和學習,主動參與這場旅遊文化交流的盛會,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視野,在瞭解祖國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同時,匯入文化,並分享各自的旅遊心得,從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在互動中學會分享、學會學習。

  二、結語

  在如今多元文化並存、媒體資訊發達的時代,語言教學不再僅是聽、說、讀、寫技能的傳授,而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對文化的鑑賞和評價能力。PopularCulture對教育和教學的影響和作用是無法估量的,作為教師,一方面要關注流行文化的發展,勤於積累各種資料,整合教材,讓流行文化融入課堂,啟用課堂;另一方面也要用平等的對話,啟發式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吸收流行文化,在與流行文化和媒體接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評判、鑑別能力,發揮其積極作用,開闊學生的思維,在多元文化流動的媒體環境下,使學生擁有正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者:王雅芬單位:上海市第二中學

  篇二

  德育,顧名思義,情感道德教育,在中學教育工作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學校的教育中,德育的開展和推進不可能孤立存在,也不可能只依賴於某一學科的課程來完成。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曾經說過:“不應該把德育作為一個課程,成為無休止的說教,而應該使之與所有課程結合起來。”換句話說,德育應該與每一個課程密切相關,應該滲透到每一個課程的教學中,是一種在不同學科的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對學生造成積極影響的教育。那麼,高中英語的課堂自然也是要將德育滲透其中的。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英語課程的五個基本理念,其中之一是: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具體地說,高中英語課程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要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增強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這一理念與德育滲透到課堂是不謀而合的。本文將結合人教版高中英語的教學案例,探討四種課型中的德育滲透是如何開展的。

  二、案例描述

  1.英語閱讀課中的德育滲透

  高中英語“課本中的閱讀素材大多經過精心挑選,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容,正是達成和實現英語課程目標的有效載體”,更是德育滲透課堂的重要依託。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應當“將思想教育融於各種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身殘志堅”是選修7第一單元Living well的主題,精讀課文Marty’s story是由殘疾人馬蒂・菲爾丁自述的故事。一種至今還無法認識的肌肉疾病使他身心備受摧殘,但痛苦並未將他打倒,反而成為一種磨鍊,幫助他變得更堅強,並對人生重新定位,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閱讀了解馬蒂的疾病給生活帶來的困難以及他克服困難後能做到的事;之後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三個問題: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Marty is?What can other people do to help Marty and others like him live a good life?How would your life change if you were to develop a muscle disease like Marty’s?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被馬蒂的頑強和樂觀所打動,體會他的座右銘“Live one day at a time”的意義,學習他以頑強的意志、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在討論中學生換位思考,更能體會殘疾人的不易以及他們要獲得成功所付出的加倍艱辛,從而提高主動關心、

  幫助殘疾人的意識,尊重殘疾人的努力和成果。

  2.英語詞彙課中的德育滲透

  英語詞彙課關注的是一個單元中、一篇閱讀文章中出現的重要詞彙的意義和用法。在上課過程中,除了用造句、翻譯等手段來加強詞彙運用外,按照一定的情境,把所學的詞彙貫穿於具有德育內涵的語篇中,不僅起到了鞏固詞彙學習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這裡再以Marty’s story為例。在詞彙課上,筆者就在所有詞彙的學習之後,增加了一個複習鞏固的環節,改編了以下與著名體操運動員桑蘭有關的語篇。

  Sang Lan was once a well-known Chinese gymnastic athlete,who always wore a smile. Fifteen years ago,she was badly hurt in a world competition.The doctors examined her over and over again,but she still couldn’t stand on her own feet. In other words ***換句話說***,she could never walk any more. However,instead of sitting around feeling sorry for herself ***閒坐著顧影自憐***,she soon began to receive treatment in hospitals. At first,she felt clumsy***笨拙的*** in walking around. She would get out of breath ***上氣不接下氣***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treatment. This made her annoyed***頗為生氣的***. But soon,she adapted to***適應*** the treatment,thus she felt a bit better at a time ***一次,每次***. Gradually,beautiful smile has been found again on her face.

  All in all ***總而言之***,I firmly believe: she will always keep on smiling and live as rich and full a life as we do***和我們一樣豐富而充實的生活***. I also believe that in many ways***在很多方面*** she can do better than us.

  這個語篇通過課文中重要詞彙的呈現把桑蘭意志頑強和勇於奮鬥的精神展示在我們面前,學生能得到很大的鼓舞,激勵自己學習桑蘭那種即使身處困境仍能面帶微笑、勇敢去迎接挑戰的堅強性格。這樣看來,“詞彙教學同樣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昇華學生的道德情操”。   3.英語語法課中的德育滲透

  語法課是每個單元圍繞一種具體的語法形式進行探究學習。因而,語法課要滲透德育,可以結合語法形式的呈現。如:選修8第四單元Pygmalion的語法形式是過去分詞作狀語。筆者就以一個小段落進行課堂匯入。這個段落是對第四單元中學生所學習的關於Pygmalion故事的一個總結,算是對之前內容的回顧,並藉由這個回顧引入了包含過去分詞作狀語的句子。Eliza,a flower girl,came across an expert in phonetics Higgins. Convinced that the quality of a person’s English decides his/her position in society,Higgins looked down upon Eliza as soon as she opened her mouth. However,attracted by the bet with Pickering,he decided to teach poor Eliza good English so as to prove that he was the greatest teacher alive. Once educated properly,Eliza changed completely. Passed off as a rich lady,she behaved well and was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the upper class at an ambassador’s party. 乍看之下,這個段落與德育滲透似乎搭不上邊,但緊接著,筆者做出了以下的歸納:A person’s remarks and behavior can be influenced by his or her social status and environment,but with great efforts he or she will change completely and start a new life. Though faced with something difficult,you should be determined and brave to change your present situation and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improve yourself. At last,your efforts will pay off.過去分詞作狀語的語法形式一再出現,學生對這種語法結構有了很清晰的印象,也再次體悟了本單元的德育主題:學生要有決心和勇氣改變自己的現狀,尋求機遇,不斷提升自己,挖掘自己的潛力,追求不斷的進步。

  4.英語寫作課中的德育滲透

  寫作都是有主題的。寫作課的德育滲透勢必得從主題入手。“以主題教育的形式,提升學生對相關主題的情感態度。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融會在主題體驗中,更容易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筆者在參考了2010年福建高考卷的書面表達題及對教材及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改編之後將選修6第四單元Global warming的寫作課做如下設計。

  假設你是李華,福建省某高中學生,2012年12月參加2012

  多哈氣候變化大會有關全球變暖的討論活動。請你以參訪代表的身份,根據以下圖示中的要點,用英文寫一篇發言稿。

  這個寫作任務以全球變暖這個社會熱點問題為主題,學生在完成時可以參考使用教材中所學的與這一話題相關的內容,並且思考全球變暖的現狀及其影響,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識。

  高中英語課堂的德育滲透都是基於一定的主題和情境進行的,在不同的課型中能以不同的形式展開,在教學過程中娓娓道來,而不會淪為簡單的說教,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卻又能達到很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情感體驗的嘗試[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1***12***.

  [2]吳海鷹.精心創設情境 優化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9***.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