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怎麼死的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歷史人物,不僅在政壇更是在文壇上功績顯赫,對於後人來說我們可以學習其優良的品質及寶貴的精神,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安石病逝於1086年,享年66歲,要論王安石的病其是積鬱成疾最終病逝。王安石是北宋年間的人物,其一生都有著大抱負,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從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早年為官,感於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變法,於是上書皇帝,但是沒有被採納,這種情況直到1067年才開始好轉。

  1067年,宋神宗即位,這位皇帝對王安石很是崇拜與仰慕,所以即位後就重用了王安石,1069年在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先是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後又被提拔為宰相,從而變法開始。王安石先後推行了數十項新法,包括青苗法,均輸法,免稅法等理財新法,更有將兵法、保甲法等整軍新法,通過這兩個方面著手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格局,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王安石抱著必勝的決心與信心推行著變法,但是變法並不順利,遭到了官僚地主的各方反對,後來擁護者內部也不斷出現內訌和分裂。王安石變法事倍功半,變法沒有成功,還陷人民於危難中,王安石本人也兩次被罷相。

  到最後,王安石變法被奸佞小人所利用,變法成為了官僚集團斂財的工具,百姓苦不堪言,這個變法後來不僅斂財擾民,更是陷害忠良名稱,最終導致朝綱混亂,貪汙腐敗等不良之風盛行,這群新黨斷送了北宋江山,而且用的還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王安石卻愛莫能助,本想為民做好事,最後卻撈了個罵名,遺臭萬年,最終抑鬱成疾。

  王安石的墓位

  王安石於1086年病逝,享年66歲,死後王安石被葬在鐘山南麓東三裡的地方,也就是原先的寶公塔與草堂寺之間。王安石墓可以說的上是一個王氏墓葬群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除了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和王安石的大哥王安仁沒有葬在這裡外,其他的王氏成員都是埋葬在這裡的,包括王安石的母親吳氏,王安石弟弟王安國和王安禮,還有王安石的兒子。鐘山南麓可謂是王氏家族的家族墓葬群了。

  王安石墓前有華表***就是標誌或者裝飾用的大柱子***,墳庵***設於墓地的廟庵***,兩側種著樹木。明朝初期,鐘山南麓這塊墓地被朱元璋所看重,於是在這塊陵寢附近的古蹟都被搬遷了,其中王安石墓也在被遷的名單中。至於王安石墓最終被遷往何處了,說法歷來不一,一種說法是遷至麒麟門了,一種說法是遷回江西老家,也就是江西臨川。

  但是後期陸續發現王安石墓的蹤跡。1509年,太監石巖在為自己建造墓的時候發現墓磚不夠,於是就近取材拆了附近的一座古墓來取磚,看到墓誌發現是王安石墓,但是這份資料中沒有明確記載這個墓的地址。

  另有一種說法:民國初,在麒麟門考古出土一座古墓,其中的墓誌上寫著:安石三蒞江寧,卜居鐘山,子姓兄弟,多著籍焉。看其墓誌記載講述的就是王安石的生平事蹟,所以大部分人認為王安石墓遷至麒麟門處。但是奇怪的是在此處沒有發現任何陪葬品及文物痕跡。

  第三種說法:王氏家譜中記載王安石墓遷到了老家臨川月塘中。

  王安石散文作品

  王安石的散文以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為主要特點。王安石散文以積極務實的政治性,立意非凡的深刻性,雄辯明理的邏輯性,語言簡練這四個為主要風格進行創作。

  王安石散文的主要成就與他豐富的生活經驗與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受到良好教育後參與科舉中進士開始了仕途之路。任職地方官吏10多年之久,為百姓做了諸多好事,後受到皇帝的重用,推行了一些列新法,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後來變法失敗,王安石也遭受了大起大落,兩次被罷相,最終隱居金陵,過著閒雲野鶴之生活。所以王安石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兩個時期。

  王安石散文主要是其政治主張及政治思想與文學創作的有機結合產物,所以從王安石散文中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從政主張及執政思想,其散文作品以生活為基調,大多反映了社會的各個尖銳矛盾及存在的問題,所以作品都結構嚴謹,立意非凡,有著巨集偉的政治氣魄也有著極強的說服力。作品也大都是憂國憂民,從而展現詩人的偉大抱負及開創美好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觀。

  讀王安石散文,發現其論點鮮明,有著很嚴密的邏輯性,語言方面則以簡練樸素為主打,情感飽含政治熱情,雖然晚期的王安石散文風格有所轉換,這與他個人經歷與心態變化有著很直接的關係。經典代表作有《答司馬諫議書》、《傷仲永》、《讀孟嘗君傳》、 《遊褒禪山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