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淄博市陶瓷館遊記隨筆

  淄博的市內有一箇中國陶瓷館,很多朋友參觀後都有感而發,下面就一起來欣賞這篇《淄博陶藝和三喜》隨筆吧!

  原標題:淄博陶藝和三喜

  首屆“海河杯”全國文學大獎賽終於落下帷幕,頒獎會定於金秋十月下旬,地點淄博。我的散文《做一回瘋子》入圍優秀作品,能否進入前三名,以及現場公佈獲獎等次,於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淄博,這個因齊文化發祥地而名揚四海的城市牽動著我的神經。我決定走一趟,一睹淄博芳容。

  計劃內,我如期到達。次日報到後,有半天時間可自由支配,我決定去參觀淄博市陶瓷館。

  想像中的北方,深秋這個季節,應該比南方冷,且多風。當我走出酒店向公交車站牌邁步時,感覺秋高氣爽,陽光明媚,感覺不到北方的絲毫秋風。我邁著輕快的步伐,心裡樂開了花。

  坐了幾站公交車,到達目的地。

  淄博市陶瓷館位於市中心文化廣場。放眼望去,開闊的草坪,中央有一條几米寬迂迴的人行道,地面由鏤空的地磚鑲嵌。人行道引導著遊人直達廣場標誌性建築“火焰”。“火焰”由紅色螺旋上升的圍邊呵護著。

  走進“火焰”,我駐足臆想,設計的初衷應該是寓意淄博市“蒸蒸日上”發展吧!

  穿過草坪,陶瓷館兩側石板地段有不少市民休閒玩耍。抽陀螺的,鞭子揮得“啪啪啪”直響。帶孫子晒太陽的退休簇,三五成群嘻哈著。打羽毛球的,揮舞著球拍專注著。這裡的一切,毫無雕琢,隨意而自然。此情此景,別樣美好,令人心情無比愉悅。

  淄博市陶瓷館遠望就像一個火車頭,臺階兩側聳立著兩個高大的藍色陶瓷花瓶,瓶身雕龍畫鳳,煞是好看。信步走上圓形門頭的“中國陶瓷館”,感覺齊文化撲鼻而來。意外的是,作為中國陶瓷五大產區之一的淄博市陶瓷館,只需出示身份證免費參觀,我感覺一喜。

  那天我是第一個到陶瓷館參觀的遊人。館裡的工作人員特別熱情,把陶瓷館的佈局給我作了簡要介紹:“陶瓷館裡敞開式園林風格的陶藝展示區面積有1500平方米,觀眾可與展品零距離接觸,走進陶藝,與展品融於和諧氣氛中。”按照工作人員提醒,我步入展廳。

  一層展廳主要展出了大型陶藝組雕《陶魂》《中華九鼎》《遊園》《牧歌》,微雕《清明上河圖》,磚雕壁畫《齊人蹴鞠圖》等陶藝作品。是陶藝家利用泥的可塑與機理通過各種成型方法,讓泥土、水與火交融和昇華,創作出了獨特陶藝表現形式和風韻魅力的藝術作品。其中微雕《清明上河圖》,通過放大鏡,靜下心,眯上一隻眼,寧神靜氣,才能領略她的風采。大型組雕《陶魂》,展示了整個陶藝從取土、輾土、運土、揉土、團土、粗成形、細加工、批出、搬運、出售、市場論價、買家挑選、售後喜悅、買冰糖葫蘆、觀戲,到陶藝人慶酒。其中人物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把古齊陶藝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我感覺不僅置身其中,並在情感上與陶藝作品產生了共鳴。

  來到二樓展廳,工作人員笑容可掬地對我說“我們有個鎮館之寶,你找找。”於是我思忖“寶”一定在正廳,正廳看上去金碧輝煌。我挨著正廳裡的瓷器一個一個看。

  有英、美、日、韓贈送的各種彩陶瓷碗、盤,色澤豔麗,仿生陶品自然逼真。古代人物彩色陶瓷神態各異,衣飾精雕細刻,人物個性突出,真可謂千姿百態。各種花瓶雕龍畫鳳,美倫美幻。集人物與寓意一體的現代陶藝如“搖籃” “一家親” “相依” “韻律” “呵護” “小憩” “同心方柱” “武之靈” “和諧” “母與子”精巧絕倫,讓人回味無窮。正廳最後有兩尊高大陶藝,一尊名“坐佛”,另一尊名“佛頭”,但都沒有標明製作年份,我反覆斟酌,鎮館之寶,應該是“坐佛”。於是我興匆匆去告訴工作人員說“您好!我找到你們的鎮館之寶了。”我把手機上的“坐佛”指給他說“這個肯定是了,只是為什麼沒有製作年份啊?”工作人員笑著說“您是怎麼確定的?” 我說“一是在正廳,二是坐佛,難到不是?”工作人員說 “您抬頭看後牆”,我放眼望去,偌大的“淄博陶瓷當代國窯”橫幅就在那裡。原來正廳是當代陶瓷。

  “旁邊沒?”

  “沒看”

  “這就對了,粗心大意了,走!我帶你看去。”

  我感覺二喜。跟在他身後,步入左側的陶藝館。

  一尊玻璃罩著的金色發亮的蓮花瓶迅速映入眼簾,我被吸引靠近讀釋:“青釉蓮花尊***北朝439-581-高59釐米***”。

  此尊1982年6月出土於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和莊村東的一座北朝墓葬。細觀蓮花瓶:儲存完好,形體碩大,圈足底,全器釉薄而均勻,釉色青中泛黃,光亮晶潤。通體施弦紋,粗繩紋,寶相紋,蓮花瓣紋,盡顯華麗精美,耀人眼目。說她是鎮館之寶,當之無愧。

  接下來,工作人員指著出土的 “北沈馬西周古窰”和“中華第一窰”讓我看。“北沈馬西周古窰”是2001年山東大學考古系和淄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淄川區的馬商周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窰灶,距今3000年曆史,其形如磨盤狀,有五個楔形通風孔,中間有圓孔。“中華第一窰”是2000年在淄博張家店房鎮鄉彭家村西后李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其窰灶頂部不全,但可看出結構簡單:形體略小,有兩個相鄰的圓形通風孔,一個稍大一點的半圓形通風孔,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窰灶,距今8000年,故有“中華第一窰”之稱。

  我感覺三喜,因為工作人員讓我看到了古窰灶雖粗鄙,但令人驚歎,這麼簡陋的土灶,居然能製作出如此般精美的陶器!

  離開陶瓷館已是正午十分。淄博市陶瓷館是齊文化縮影之一,其工作人員對工作的熱愛和對陶瓷文化的傳承、以及那份對陶瓷文化的呵護讓我依依不捨,流連忘返......。

  文/ 姚筱紅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