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敘事範文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定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多年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一方面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一、用“發展”眼光去評價小學數學教育物件

  1.教師要樹立“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人的發展首當其衝是各種發展的核心,教學必需堅持“以人為本”。在數學教學中,必須要打破“只注重書本知識,只注重問題結果”,以“結果對錯”做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唯一評價標準,以“得分高低”做為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評價尺度等從眼前出發,急功近利,有損於學生終身發展的落後評價觀,而應該思考一下我們今天的教學對於學生的明天,對於他們能否自主地學習、發展有什麼影響。

  2.教師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長遠的服務

  “終身教育”是時代對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為教育者的教師要從“服務”的角度審視每一天的工作,不僅是一本書、一個單元、幾道題等該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在獲得這些知識的同時,是否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覺的學習”將來能夠伴隨他們的終身。所以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做好今天的服務,從這樣的角度加強自我反思和評價。

  3.實現學生有差異的發展

  “差異性”是人在素養方面的客觀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發展中的不平衡性,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個性化的教育,數學教學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實施有區別的分層教學; 在評價上,教師更要實施分層評價,使評價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實際。我們必須摒棄那種追求高平均分、高優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符合自身基礎的前提下實現真正意義的發展。我們尤其要關愛“學困生”,理解他們的苦惱,幫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也能夠在自身的進步中發展,不至於被排擠在數學、乃至整個學習之外。

  二、針對個體進行有效評價

  實施“分層評價”正體現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客觀尊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服務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宗旨。學生的各自思維方式不同,學習的起點不同,但是《卡》的運用過程中,學生分層次完成題目的時候,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並在解答過程中獲得一份自信和鼓勵。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除錯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篇2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了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學生情感,使生親師通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為學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為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學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

  篇3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 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 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 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 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