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栽培方法

  杏鮑菇,是近年來開發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藥用、食療於一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至於杏鮑菇是怎麼栽培出來的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杏鮑菇栽培條件

  營養要求

  杏鮑菇是一種分解纖維索、木質素、蛋白質能力較強的食用菌,各種農副產品下腳料和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都能吸收利用,尤以棉籽殼、廢棉、闊葉樹木屑、玉米芯等主料,適量新增麥麩、米糠、玉米粉等輔料提高氮源為最佳。因為杏鮑菇氮源越豐富,菌絲生長越好,產量越高。

  溫度與溼度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60%~65%,最適溫度20℃~26℃,子實體生長髮育期空氣相對溼度以85%~95%為宜,溫度調控在10℃~25℃之間,15℃~18℃為最佳。

  光照與空氣

  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卻需要新鮮空氣:出菇期給以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加強通風換氣。通風不良,菌絲生長緩慢,原基分化延遲,菇蕾萎縮。

  酸鹼度

  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最適PH值為6.5-7.5,出菇期PH值為5.5~6.5。

  

  栽培季節

  杏鮑菇屬低溫型菌株,從播種到出菇約需50~60天,長江流域可安排10月至11月制栽培袋,11月至次年1月出菇,其它地區可適當提前或延後。

  培養料配方

  ①棉籽殼88%、玉米混合粉10%、石灰10%、碳酸鈣1%;

  ②雜木屑75%、麩皮22%、糖1%、石灰1%、碳酸鈣1%;

  ③棉籽殼50%、雜木屑30%、玉米混合粉18%、石灰1%、石膏粉l%。上述配方含水量60%~65%。

  配料制袋

  將上述培養料分別比例稱量,置拌料場地面翻拌均勻,調節含水量60%-65%。用17×33×0.004釐米的折角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裝料,每袋裝乾料500克溼重約1100克左右,對角反折直插式封口。裝完後放入大空滅菌包***自制約30元,可盛500-800袋***內滅菌4~5小時,冷卻至常溫後取出。接種用食用菌無菌接種器,在接種操作平臺上兩人配合全開式開啟袋口接入菌種,每750克瓶裝杏鮑菇栽培種可接料袋40~60袋。接種後置清潔衛生的室內發菌培養,保持溫度在20℃~25℃之間,空氣相對溼度70%以上。每天通風1-2次,保持空氣新鮮,大約30天左右菌絲滿袋。

  排菌床

  出菇將長滿菌絲的菌袋直立排放在出菇場地面形成菌床,開啟袋口,拉直袋筒膜,筒口膜表蓋1層報紙,噴水保持報紙溼潤,調控溫度15℃~18℃、空氣相對溼度80%,促其出菇。杏鮑菇從原基形成到子實體成熟,一般需13~15天。幼菇期在袋內小氣候中生長,當菇體在封閉的袋內向上生長至距袋口2釐米時去掉報紙,讓菇體接受散射光向空間伸展,增加噴水逐漸提高相對溼度達85%-90%,促使菇體不斷長大,形成正常的子實體。

  適時採收

  當杏鮑菇子實體的菌蓋平展,中間下凹,表面稍有絨毛,孢子尚未彈射時為採收適期。採收時手握菌柄,整朵拔起。採收後清理料面,停止噴水,生息養菌7-10天可出第2潮菇,生物轉化率可達l00%。

  杏鮑菇栽培的病蟲防治

  危害食藥用菌子實體的主要害蟲是跳蟲,線蟲,菇蛆等。跳蟲、線蟲主要是危害幼小的菇蕾,菇蛆主要危害成熟期的菇體。這些蟲害對食藥用菌生產危害極大,須認真防治。跳蟲又名菸灰蟲,彈尾蟲。危害食藥用菌子實體的主要是菇疣跳蟲和黑角跳蟲。

  菇疣跳蟲,近白色球形,半透明,幼蟲白色,體形與成蟲相似,休眠後蛻皮,色逐漸轉暗,銀灰色,群集時灰黑色,如同菸灰,成蟲形如跳蚤,體長1.2-1.5毫米,有短狀觸鬚,無翅,有8對足,常在培養料和子實體表面迅速爬行,尾部有彈跳器,通常以彈跳方式活動,跳躍高度可達數10釐米高,體表有油脂,不怕水,畦內灌水時可浮水一層,如同糠麩,隨水流動,在適宜環境中,繁殖速度快,每年可發生6-7代,20-28℃時大量發生。常群集於子實體背面根部和葉片的菌孔內。特別是幼菇期,原基會被蟲體覆蓋,使菇體萎黃,感染細菌腐爛而停止生長。跳蟲是種植環境過於潮溼,衛生條件極差的指示性害蟲。

  防治方法:

  杏鮑菇根部病蟲黴變

  1.種植場地必須選擇衛生、通風,水源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避開低窪圈廁和垃圾場,減少汙染機會。

  2.沒有長出子實體之前,可在周邊環境噴灑0.1%的低毒辛硫磷1-2次進行預防。如果發現蟲體後也可用同樣方法進行防治。

  ***1***線蟲線蟲種類較多,常見有血線蟲,菇蛆,節節蟲等。血線蟲,蟲體長3-4釐米,非常纖細,好似血線頭,成群集在菇蕾周圍1-2釐米深的土層內,危害幼小菇蕾,使菇體生長停止萎黃或腐爛。

  ***2***菇蛆為危害成熟期菇類的主要害蟲。體長寸許,多鑽入菇體內側,使菇體品質嚴重下降,失去商品價值。發生菇蛆,可在菇體根部,葉片之間發現蛛網狀物或蟲蛀孔等。

  3、區域性噴灑0.3-0.5%敵百蟲水,周邊噴灑速滅殺酊。

  4.綜合防治,清潔周邊環境衛生。保持清潔水源。發現病蟲害及時進行處理,防止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