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塑料大棚栽培方法

  猴頭菇的優質高產的也是要講究其中的技術方法,有什麼好的措施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猴頭菇塑料大棚栽培,希望對你有幫助。

  猴頭菇優質高產措施

  選擇良種 首先,生產用母種應性狀優良,表現為生長快,均勻整齊,在適溫下兩星期內長滿斜面。冰箱保藏時常形成原基,鏡檢有少量厚垣孢子,若孢子過多則產量偏低。若菌絲髮黃、細弱、稀疏,表明菌種退化。生長不均、不齊,或有拮抗現象,說明菌種不純,均不可採用。所有原種應緻密潔白,上下均勻,無菌絲間斷,表面菌絲旺盛。若基質幹縮,料壁脫離,顏色發暗,說明菌種老化。壁周出現各色條紋、斑點,表明菌種有雜,不能使用。其次,菌種的菌齡要適宜,一般冰箱保藏的母種、原種不超過3個月,常溫***20℃***下不超過20天。若菌齡過長,則活力下降,不僅生長慢、產量低,而且抗逆性差,極易染雜。此外,還要選用適宜當地生產的優良品種。

  適時栽培 猴頭菌絲體最適溫度24℃左右,子實體適宜溫度18~20℃。該菌對環境條件十分敏感,尤以子實體階段對溫度敏感,當氣溫高於25℃或低於12℃均不能形成正常子實體,表現為無刺、發黃、叢生、畸形或變紅,生長停止。北方栽培以2月或9月接種,3~4月或10~11月出菇最好,南方春秋栽培可分別提前或推遲20~30天。實踐證明,北方春栽不宜遲於3月中旬出菇,以免菇期遇25℃以上高溫導致減產,降低品質。秋栽若氣溫偏低***30℃以下***,可儘量提前接種,以便在氣溫降至12℃以下前結束出菇。

  原料配置 原料配置是獲得穩產高產的基礎。原種、栽培種培養料可就地取材,常用配方:棉子殼87%,麥麩10%,蔗糖1%,石膏1%,木屑1%。研究表明,在一定範圍內,培養基中麥麩新增量增加,產量提高,但要有限度。棉子殼栽培,麥麩量不宜超過15%,否則不僅增加成本,而且子實體分枝鬆散,呈菜花狀或珊瑚狀,降低品質。為提高產量質量,拌料時在允許範圍可儘量多加水,料水比1∶1.5~1.6較好,這樣頭潮菇朵大球重,色白味佳,商品質量好。

  小袋栽培 實踐證明,猴頭菇小袋***14釐米×30釐米***加套環栽培,兩端接種,出菇早、產量高。一般頭潮提前2~5天,球徑達8~9釐米。裝袋時要外緊內鬆,以防基質失水影響正常出菇。此外料要裝滿,少留空間,以免柄過長,多耗營養。

  徹底滅菌 徹底滅菌是保證制袋成品率的關鍵。高壓滅菌小袋要求在14.7×104帕壓力下保持1.5~1.8小時,大袋保持1.8~2.4小時;常壓滅菌以100℃ 保持4小時,再保溫4小時為宜,若溫度不夠,須延長滅菌時間。高壓滅菌還須防止菌袋脹氣破裂,故裝料扎口不必過緊,滅菌時採用開閥加熱,文火升溫,緩慢排氣,自然降壓的方法來控制脹氣。為防止袋面破洞,滅菌後將料袋趁熱浸沾pH值為13的濃石灰水,這可明顯提高菌袋成品率。

  菇期通風保溼 猴頭菇栽培管理的重點在菇期,菇期管理的關鍵是控溫、通風、保溼。小袋栽培19~24天開始形成原基,此時應移入菇房,及時開口通風,以防原基萎縮,推遲出菇。筒栽可在菌絲扭結處用小刀開1~2釐米的十字口,以增加氧氣,促進子實體分化。開口後要增大溼度,噴霧化水,使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0%~90%。出菇後切不可向幼蕾噴水,否則水滲入袋中會造成幼菇萎縮,進而變質腐爛,要少噴勤噴,隨菇體生長加快,水量增加。若溫度高、通風差,要少噴或不噴,通風好、溫度適宜,可多噴勤噴。子實體對二氧化碳極敏感,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會刺激菇柄不斷分化,形成菜花狀、珊瑚狀子實體,降低適口性。因此,必須加強通風,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亦可常開窗扇,確保空氣清新,但不可直吹菇體,以防變色萎縮。

  及時採收補水 猴頭菇自現蕾到成熟一般約10天。因用途不同,採收標準不一。若鮮食、制罐或鹽漬,以菌刺長0.3~0.5釐米採收最好,此時菇體內實朵重,適口性強。若刺長1釐米以上,則開始散發孢子,必然降低營養,同時菇體變軟,口味下降。採時用小刀割下,留l~2釐米菇柄。為提高產量,採收第一潮菇後停水3日,通風 1日,使割後菇根表面收縮,隨後用竹筷在袋端打2個8~10釐米深的洞,視菌袋大小,各補水50~100毫升。24小時後控出多餘水分,在適溫下培養 7~10天可出二潮菇。

  後期覆土防雜 二潮菇後菌袋失水嚴重,猴頭菌絲變弱,活力下降,易被汙染。尤其在溫暖潮溼的環境,極易感染綠色木黴。該菌屬好氧性喜溫喜溼菌類,一旦發生,極難治理。因此,可進行覆土栽培,具體操作:先在地面鋪土5~6釐米,然後脫去外袋,將菌袋呈兩排縱向擺放,排間距10~12釐米,袋間距2~3釐米,排好後每層加土 3~4釐米,間隙填土,噴溼後壘第二層,通常可壘6~8層。菌牆兩側用泥抹平,厚1~2釐米,牆頂用泥封成凹槽,以利補水保溼。經此處理既可防黴,又為猴頭子實體生長提供了水分與養分,通常還可出2~3潮菇。也可採用畦式覆土法,這樣更利於補水。

  猴頭菇塑料大棚栽培

  一、塑料大棚建造

  選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環境潔淨地方建棚。大棚規格:東西長45米左右***根據栽培規模大小確定***,南北寬8米,北牆高***含下挖深度***2.8米,南牆高1. 6米,南北每隔15米砌一分隔牆。牆為磚結構,北牆為雙層空心牆,以利保溫;南牆每隔3米設兩窗以便通風。棚內地面下挖50釐米,棚頂面採用無滴膜覆蓋保溫。有條件的菇農也可利用冬暖蔬菜大棚進行猴頭菇栽培。

  二、栽培季節

  根據猴頭菇生長髮育對溫度的要求,應用塑料大棚栽培,在山東一般應於10月中旬制栽培袋,約經一個月的培養至11月中下旬開始出菇,翌年3月上中旬出菇結束。

  三、栽培袋的製備

  1.培養料配製 配方①:棉子殼90%,麩皮8%,石膏1%,過磷酸鈣1%。配方②:棉子殼58%,雜木屑30%,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配方③:棉子殼50%,玉米芯粉38%,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將上述各配方原料拌勻,按料水比1:1.2~1:1.4加水調至含水量65%。

  2.裝袋 採用15釐米×32釐米~34釐米×0.04釐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裝幹 料重約0.4千克~0.45千克。料要適度壓緊,然後用繩所緊袋口。

  四、滅菌

  1.常壓滅菌 將培養料袋分層置放滅菌鍋內,加熱至100℃,保持10小時,停火燜5小時~6小時,然後將袋取出冷卻接種。

  2.高壓滅菌 用大容量高壓滅菌鍋,料袋亦分層放置,保持壓力1. 2千克/平方釐米2小時,然後自然冷卻至壓力為零時,開鍋蓋將料袋取出冷卻。大容量滅菌鍋滅菌時,如將壓力升至1. 5千克/平方釐米則易發生熔袋、脹袋現象,影響滅菌效果。

  五、接種與培養

  當料袋冷卻至30℃以下時移入接種箱接種,接種箱用高錳酸鉀、甲醛燻蒸滅菌,20分鐘進行無菌操作接種。接種從料袋兩端進行,一般每瓶菌種可接25袋。接種後可將料袋直接移入大棚培養髮菌。移入前大棚應充分消毒,開窗降低棚內溫度,用石灰水噴灑地面和四壁,然後用甲醛或硫磺密閉燻蒸24小時。如採用冬暖蔬菜大棚栽培猴頭菇,可先將接種後的料袋單獨置於培養室培養至菌絲吃料深達2釐米左右,再移入大棚內繼續培養。料袋呈牆式排放,每行疊放6層,底面鋪一層磚,行間距60釐米,以便於管理。

  發菌培養期間要加強通風管理,棚頂適當加放草簾遮蔭,控制棚內溫度不超過27℃,約經30天,菌絲接近發滿時,倒袋檢查,清除有較重雜菌汙染的菌袋,生長健壯的菌袋即可進行出菇管理。

  六、出菇管理

  將發滿菌的菌袋兩端所繩解開,輕拉袋口隨即復位,以改善菌袋內部通氣條件。將棚內溼度提高到85%以上,保持棚內溫度在10℃~20℃。進入11月下旬後,北方地區日照增溫強度明顯減弱,白天可適當去草簾增加日照增溫,夜間蓋草簾保溫。如光線強,棚內溫度偏高,白天可適當加蓋草簾遮蔭。晴暖天氣,輕開南面窗戶適度通風。一般經7天~10天即開始現蕾,再經10天~15天猴頭菇子實體菌刺長約0.5釐米~1釐米時即應及時採收。採收後要消除菇根,繼續培養。嚴冬季節,如大棚保溫效果差,可暫停出菇管理,至2月上旬氣溫回升後再行管理。一般可收2潮~3潮菇,生物學效率可達100%。由於大棚保溫效能好,冬季棚內蒸發量小,因此管理中應適當減少噴水次數,嚴禁向袋口、菇蕾 噴水,以免引起菇蕾腐爛。

  對出過2潮~3潮菇的菌袋,可採用覆土畦栽的辦法,其生物效率一般可超過120%。其方法是:在棚內挖寬1.2米,深25釐米的畦,將菌袋脫去塑料袋,3個~4個一束豎置畦中,上蓋約2釐米厚的細壤土,澆透水,以後保持畦內潮溼狀態,約經15天左右,可出一潮菇,菇體大者直徑可達25釐米以上。至菌刺長達0.5釐米時即可小心採收,將粘有泥土的菇柄部分用刀削掉,即可出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