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成語故事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成語作為語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語,形象生動,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絡。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不辨菽麥的故事

  公元573年周曆正月初五,晉國的欒書、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隨後,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接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願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並且誇周子如何能幹,如何聰明。周子有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晉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對大夫們說:“我開始的願望並沒有到這個地步,現在雖然到了,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們要求有國君,是為了讓他釋出命令。立了以後不聽他的號令,那立他幹什麼?你們幾位用得著我才立我為君,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大夫們聽了,回答說:“這正是下臣們的願望,豈敢不唯命是聽!”

  篇二:改弦更張的故事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叫董仲舒,廣州***今河北棗強東***人。他學習非常用功,整天埋頭在書房裡學習,書房附近的園圃,兩三年都顧不上看一看。後來,他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

  當時,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說:漢朝繼秦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不堪,沒法使音調和諧了,必須把它解下來,更換新弦,然後才可彈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後才能把事情辦好。應當更換琴絃而不換,就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美的音調來;應當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創造令人滿意的政績。

  ……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些,都為漢武帝所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

  篇三:捫蝨而談的故事

  十六國時,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東南***人。他學識廣博,愛讀兵書,為人謹慎,嚴峻剛毅,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進入關中以後,王猛披著老百姓的衣服去見桓溫。一見面他就談論當時的天下大事,並把手插進衣服裡摸蝨子,好象身邊再沒有別人一樣。桓溫見王猛談吐舉止不同一般,便和他親切地交談起來,還賜給他車輛和馬匹。

  當時,前秦皇帝符堅有志爭奪天下,聽說王猛很有才幹,便請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終於幫助符堅統一了北方。王猛於公元375年病死,終年50歲,據史書記載,他死後,“朝野蒼哭三日”。
 


  看過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