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日本茶道的重要人物

  日本茶道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臺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臺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法,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臺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做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晶,創造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2***村田珠光***1423—1502年***,日本茶道的鼻祖,11歲時進了屬於淨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休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認可。他的草菴茶思想和禪宗的思想交融後,走出了禪茶一味的道路,也因此被確立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後來又在能阿彌的介紹下,當了義政的茶道教師,由於將軍義政崇尚珠光的茶風,使得草菴茶迅速在京城附近傳播開來。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從一種飲食娛樂形式提升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不僅表現了外形的感覺美,而且體現了宗教的還原式的內省美,從追求華麗的進口貨的鬥茶、書院茶風,改為尊崇自然、尊崇鄉間茶具的草菴茶風,成功地使以庶民為主體的鄉土文化戰勝以東山為代表的貴族文化。珠光把佛教導人茶道,確立了茶道的理念。

  ***3***武野紹鷗***1502—1555年***,日本茶道宗師,是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茶人,他繼承和發揚了珠光茶道,將日本歌道理論中蘊涵的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淨的藝術思想導人茶道,作為茶道藝術理論基礎。紹鷗首創將和歌帶人茶室,肯定了和歌的藝術地位,是日本茶道走向民族化的重要一步。對於茶道內容的各個細部,作了全盤的改革,完善了珠光的茶道。珠光茶道的美是藉助宗教而還原的內省美,是停留在一種觀念上;而紹鷗則將理想化具體、形象地表現在茶道文化的各個部分,實現和昇華了珠光茶道的美學理念,將日本文化生活中獨特的素淡、純淨的風格再現於茶道;而經茶道提煉出來的高雅生活文化藝術又還原到一般生活中去。

  ***4***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菴茶。天正二年***1574年***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信長去世後,信長的部將豐臣秀吉統一了全日本,成為一統天下的大將,利休又成為秀吉的茶頭,由於兩人在茶道的藝術追求上有分歧,利休晚年的茶道思想趨向古樸簡約,表現出“本來無一物”的藝術境界,豐臣秀吉不欣賞,也無法接受,終至殺死利休。但是,利休的死並未使他的茶道思想中斷,反而讓茶道藝術更增添了永恆的力量。千利休是茶道之集大成者。利休跟隨紹鷗學習茶道15年,1574年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繼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茶道思想的基礎上自成一體,使草菴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舉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向。在茶道與禪結合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由於利休是茶道集大成者,而茶道為一綜合文化體系,因此,利休對於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擴大到日本的建築、庭園、服飾、烹飪、工藝、美術等各個方面。

  日本茶道的歷史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茶會,輕視倭物。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