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日語論文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語言之中,離開語言所依賴的文化背景,就很難真正學好一門外語。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從日語構造和日語運用看日本文化

  摘要:“人的思考習慣”是指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們共同擁有的一種認知習慣的總和,它是人們每天無意識的習慣性的思考和行為模式的基本,這些集合起來就成了文化。總之,用某種語法構造說出來話的意思是以說話人的認知習慣為前提在文脈中產生的。在這裡面,又是和作為文脈的文化聯絡在一起的。要弄清楚作為文化基本要素的人們的思考習慣,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就是語言。

  關鍵詞:言語文化學;言語意識;言語表現;日本文化

  牧野成一說過,言語文化學既不是用文化來解釋言語,也不是用言語來解釋文化。假定可以顯示某種言語現象和文化現象有某種必然的聯絡,那就要通過明確地提出具體是在什麼時候來證明言語與文化的有機性,有緣性。總之,所謂言語文化學,是一門以已經作為社會習慣確定下來的言語的,文化的各個特徵為研究物件,通過和兩者有關係的普遍的媒介物,達到科學的記述的目的。本文即從日語的言語文化分析的視點,弄清楚日語和日本文化是如何聯絡在一起的。

  一、日語構造裡的文化

  ***一***詞彙與日本文化

  作為單詞的總和的詞彙,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以及生活在裡面的人們的思考方式。

  1.詞彙中反映的日本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錯

  日語詞彙裡,反映了日本固有的要素和外來要素混合的文化。例如:和語•漢語•洋語混在一起。比如我們僅限於衣食住方面的話,衣方面,有「著物」「ゆかた」「帯」「寢巻」和「シャツ」「パンツ」「パジャマ」等,食方面,有「米」「汁」「豆腐」「すき焼き」「酒」和「スープ」チーズ」キャンディー」等,住方面,有「玄関」「ふすま」「縁側」和「ドア」「ベランダ」等。所有的都包含三種語種,這三種語種的競爭,正反映了日本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交錯的姿態。正是這種二重構造才是日本文化的特徵。

  2.特殊的一群――擬情詞***擬聲詞•擬態詞***

  金田一春彥教授認為,在很多言語的詞彙體系中都是空白部分的擬情詞的存在是日語詞彙獨特的一個特點。都說日語裡擬聲詞和擬態詞多,雖然不能說這是日語獨有的特色,但是這種單詞的多用是感覺的,非分析性的事物認識的一個例證。例如:イライラ•ムシャクシャ•ヤキモキ…等等,對外國人來說很難理解吧。ホットする•ハレパレとした気分•スッキリした•***胸の中が***モヤモヤしている•ウンザリだ•ガッカリだ……等等,總是把感情狀態分得特別細,有時描寫很激烈的動作的狀態的語句非常豐富,被經常和頻繁地使用。ショゲル•フサギコム•ムクレル•ムカツク•ジレル•イラダツ•侘ビル……等等,對於把這種不斷地感情的搖擺的心情分得如此之細的日本人來說,如果讓他們生活在沒有擬情詞的“意思世界”裡的話,他們一定會感覺到非常痛苦。

  ***二***語法裡的文化

  1.語序

  日語是所謂的SOV***主語+賓語+動詞***的語序。即:不僅是句子的資訊,句子基本的意思構造不到句末是不能理解的。例如:

  彼女は日本語教師になりました。

  彼女は日本語教師になりませんでした。

  彼女は日本語教師になりたかったんです。

  彼女は日本語教師になりましたか。

  句子是記敘句,否定句,還是疑問句不到句末是不知道的。可以說一直到句末都有懸念。如果把句子的資訊當作是內部的話,像日語這種語序的語言,到達內部的過程就不顯得唐突,比較緩和。從聽者來看,不能從句首就能把握整個句子,而是從外部慢慢地到達內部。

  2.自動詞和他動詞的使用選擇

  ***1***不使用“他動詞句”而選擇使用“自動詞句”

  お茶が入りましたよ。***自動詞句***

  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よ。***他動詞句***

  這是說話人給對方倒完茶之後的場景。這個時候,不用他動詞句「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よ」,而是多用自動詞句「お茶が入っていますよ。」通過用說“茶已經倒好了”這個顯示結果的句子,來抹掉主語“我”,這是一種不涉及到是“我把茶倒好了”的說法。如果使用他動詞的話,就成了包含有“我為了你把茶泡好了”這種自己的行為給對方帶來恩惠的說法,會讓對方不愉快。

  ***2***取代使用“自動詞句”而選擇使用“他動詞句”

  部屋を散らかしていて、すみません。***他動詞句***

  部屋が散らかっていて、すみません。***自動詞句***

  前者和後者都經常被使用。前者的他動詞句子是說明把房間弄的很亂的是自己,有一種給對方帶來不愉快而道歉的表達方式。後者的自動詞句子只是說明“房間很亂”這個狀態,至於是誰的責任則比較曖昧的說法。這種情況下,比起用自動詞句,用他動詞句對道歉的心情更強烈些,會給對方更好的印象。

  使用自動詞句還是使用他動詞句有以下的傾向:

  自己***動作主人***直接或間接的會給對方帶來負面的影響的情況,如果使用自動詞句,容易招來“迴避責任”的誤解,所以為了確實的給帶來麻煩的對方傳達道歉的心情,比起用自動詞句,有更多的會選擇使用他動詞句的傾向;

  自己***動作主人***特意採取給對方帶來正面效果的行為的情況下,如果使用他動詞句,可能會給對方一種“強加於人的好意”“自我主張”等的印象,所以更傾向於使用自動詞句,而不是他動詞句。

  二、日語運用中的文化——言語

  意識和言語行為***一***定型化的寒暄語――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所謂寒暄是指人和人見面的時候或分開的時候互相交換的禮貌的行為或語言。通過說這些話語向對方顯示敬意或親近的心情,使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順暢。

  說到寒暄語,包括:①人跟人見面的時候,“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お元気ですか”等;②表示歡迎的時候,“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等;③分開的時候,「さようなら」「おやすみなさい」等;④回家的時候,“ただいま”“お帰りなさい” ;⑤出門的時候,“いってきます」”“いってらっしゃい”等;⑥吃飯的時候,“いただきます”“ごちそうさま”等。

  日語中說這種固定的寒暄語是非常普通的習慣。 “毎度ご來店くださいまして有難うございます”“毎度ご乗車有難うございます” 像這種固定的寒暄語在日本社會中也是非常廣泛地使用。而在很多其他語言中這種固定的句子是一個空白的部分。但是,對日本人來說,根據用不用寒暄語,用什麼樣的寒暄語,可以顯示對人關係的很大的不同。有可能出現只是因為沒有用寒暄語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和諧,而相反,也有隻是一句寒暄語而成為點亮了對方心裡的暖燈的情況。總之,寒暄語作為人際關係的潤滑油被使用,如果沒有寒暄語,就會成為一個很難居住的世界。

  ***二***支配敬語行為的心理

  誰都知道,日語的敬語非常發達。尊敬人的心情在哪個國家都能見到,但是把它發展到整個語法和詞彙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不能不說是日語的一個特色。在日語裡,除了身份,地位等社會地位以外,職業以及相關的業務裡自己從屬的社會、年齡、性別等的差別等等這些要素規定了當事人的用語。不僅如此,這種不同,在談話雙方之間產生了落差的時候,必須選擇可以均衡這種關係的話語。

  一般使用的敬語的規則是,根據對方或話題中出現的事物跟自己的關係***上下•親疏•利益關係***,使用相適應的詞句。當然也會考慮“待遇表現”或“品格語”。支配日本人言語行為的條件有很多,最主要還是由“敬意” 的表達方式和微妙的對人意識裡的“心裡距離”的拿捏這兩種來決定的。總之,就是是否把對方和物件納入“自己人”的範圍,根據這種和自己心裡距離的遠近來決定採用何種用詞。

  三、結語

  日語和日本人的意識互相影響,成為一體,形成了日本列島上獨自的一個精神空間。可以被稱作“民族的精神空間”。這也同時可以稱作“民族的言語空間”。“日本人像”也好,“日語像”也好都可以從中得到反映。本文以日語的言語文化分析為視點,從日語構造和日語運用這兩個方面分析了“日語像”和“日本人像”。可以說通過一些詞彙,語法和幾個言語表達方面,一定程度上弄清楚了日語和日本人的認知習慣及日本文化是如何聯絡在一起的。當然,日語和日本文化的聯絡僅就在以上兩個方面也都遠遠不止這些。例如,還包括日語中反映日本這個民族擅長和不太擅長的方面,日語中可以反映喜歡用自動詞發想的日本人,授受動詞的多用,被動語態的妙用,沉默的日本人,人稱代名詞的省略,曖昧表現,婉轉的拒絕等等。這些都當作今後的課題來討論。

  參考文獻

  [1]佐竹秀雄, 西尾玲見.『敬語の教科書』[M]. ベル, 2005.

  [2]田窪行則. 『視點と言語行動』[M]. くろしお出版, 1997.

  [3]彭飛. 『日本語の配慮表現に関する研究』[M]. 和泉書院, 2004.

  [4]彭飛. 『外國人を悩ませる日本人の言語慣習に関する研究』[M]. 和泉書院, 1990.

  [5]牧野成一. 『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學』[M]. アルク, 1996.

  [6]水谷信子. 『心を伝える日本語講座』[M]. 研究社, 1999.

  [7]森田良行. 『日本語の視點』[M]. 創拓社, 1995.

  [8]森山卓郎.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日本語』[M]. 巖波書店, 2004.

  [9]芳賀綏. 『日本人らしさ構造』[M]. 大修館書店, 2004.

  [10]渡辺実. 『日本語概説』[M]. 巖波書店, 1996.

  篇2

  淺析日本文化對日語成語的影響

  摘 要: 成語是民族語言發展的產物,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資訊,是語言詞彙的精華。它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會在語言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促使成語的形成。本文從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三個方面論述日本文化對日語成語的產生、發展及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日本文化 日語成語 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積澱,更是文化的映像”[1]。語言中存在豐富的文化內涵。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與其民族和國家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正如日本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所說:“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會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視點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當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2]***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離開文化視點考慮語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語言***成語作為語言文化中文化性最強的一個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精華的體現。它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反映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勢必在語言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促使成語的形成。學習和掌握成語既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強文化能力,文化能力的增強必將有助於語言能力的提高。日本文化紛繁複雜,並且吸收多國文化的精華,擁有大量的成語。本文從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三方面簡述日本文化對日語成語的形成、發展的影響,引起人們對成語和文化之間關係的重視,進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日語成語,並在語言實踐中準確地表達成語的意義,避免由於不瞭解日語成語的文化背景而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日本權威詞典《國語大辭典》這樣解釋成語:“古人が作って、昔から屢々用いられて來た語句、合成語、熟語など二語以上が纏まってきた言葉。”***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詞句、複合語、熟語等由兩字以上構成的語言***可見日語成語包括漢語中的二字四字片語、諺語、慣用語句、格言、歇後語等。

  一、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作為人類的生存空間,必將與該民族的文化特徵有密不可分的關係”[3]。日本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國,盛產各種鮮魚,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從最普通廉價的「鰯」到最稀少昂貴的「鯛」都大量出現在成語中。「鰯の頭も信心から」***精誠所至***;「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鯖を読む」***故弄玄虛***;「鰻登り」***扶搖直上***;「鮑の具の片思い」***一廂情願***;「蝦で鯛を釣る」***拋磚引玉***;「山芋が鰻となる」***雞窩裡飛不出金鳳凰***;「鱸庖丁」***爾虞我詐***;「鼈が時を作る」***異想天開***等。正是因為“魚”是日本民族飲食的主角,所以在日語成語中魚的種類被詳細地劃分,各類魚的形象特點也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因為日本的海產資源豐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海產品,所以日本民族對食品調料便不像大陸民族那樣急切和講究。在日本很長時間只把「塩」和「味噌」作為調料品。「塩」是從海水中提取的,因此各家各戶味道都一樣。但是用大豆做的「味噌」每個人做的味道都不相同。如果自己做的「味噌」比別人的都香,就是非常自豪和驕傲的。於是便有了日語成語「出前味噌」和「味噌が上がる」***自吹自擂***;「味噌を擂る」***阿諛奉承***。但是如果配方比例出了問題,「味噌」就會做失敗,所以「味噌を付ける」就是“丟人現眼”的意思。此外,「味噌もくそも一緒にする」***好壞不分***;「味噌が腐る」***指嗓音太壞***等。

  日本列島山多地少,自然環境特別惡劣,以種植水稻謀生。引水灌溉是種植水稻的重要必備條件,因此各家各戶經常發生水源糾紛,成語「水掛け論」***爭論不休***。日本民族以大米為主食,相關成語有:「他人の飯は白い」***家花不如野花香***;「花より団子」***舍華求實***;「朝飯前」***一蹴而就***;「冷や飯を食う」***坐冷板凳***;「餅は餅屋」***無論做什麼事情還得依靠行家***;「同じ釜の飯を食う」***親密無間***等。

  日本頻繁受到颱風、地震、海嘯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古代日本民族對一切自然現象都十分恐懼、敬畏,他們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靈魂的,都是神的化身。日本民族信奉「神」「霊」「鬼」,認為「鬼」是「神」從天上、海上、山上派遣來到地上後的變形,它力大無窮、冷酷無情,非常可怕。由此產生「鬼に金棒」***如虎添翼***;「鬼の空念仏」***虛情假意***;「鬼の井沼に洗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心の鬼にする」***橫下一條心***;「鬼を酢にして食う」***天不怕地不怕***等。在威力無比的神和大自然面前,人要生存下來就必須祈求神靈的庇佑。日本全國各地遍佈大大小小的「神社」,裡面供奉著不同的「神様」,每年都要舉行各式隆重的祭祀活動,日語稱之為「祭り」。「最初の祭り」指非常隆重、熱鬧;而「後の祭り」指錯過了時機,毫無意義。

  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就在日本列島上生存繁衍,島國文化是日語成語的生命源泉。

  二、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過程和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文化形態的象徵,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4]。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必然會反映該民族的風俗習慣,並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成語。

  日本民族自古以來信仰「言霊」,認為語言具有不可思議的靈驗力。這種靈驗力既能帶來吉祥,又會招致災禍。心裡期盼的吉祥如果隨便說出來,「言霊」就會失效。日本民族對自己的語言慎之又慎,主張「言葉多きは悪し」***言多必失***;「沈黙は最大雄弁なり」***沉默是最佳的雄辯***;「口は禍の門」***禍從口出***;「言わぬが花」***不說為妙***。由動詞「言う」構成的成語絕大部分帶有貶義:「言い落とす」***信口開河***;「言いふらす」***散佈謠言***;「言いまくる」***口若懸河***等充分反映日本民族對發言的消極認識。

  「花道」「茶道」在日本民族的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聞名世界境界極高的藝術。成語「草花三年」指學習插花是從最一般的插草花開始練習的,但是要插得好至少要勤練三年,以此成語強調苦練基本功的重要性。「茶道」的禮儀作法非常難,但是早晨吃的普通的「お茶の子」是誰都會做的最簡單的事,由此便有了成語「お茶の子さいさい」***輕而易舉***。茶藝不精,隨隨便便泡茶有了成語「お茶を濁す」,指含糊其辭、馬馬虎虎。以茶為題材的成語還有「茶にする」***愛理不理***;「滅茶苦茶」***亂七八糟***;「番茶も出花」***舊貌換新顏***等。日本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是日語成語生存的肥沃土壤。   人類與動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處。

  某些動植物的特性在表達人的思想感情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日語中就有很多以動植物設喻的成語。櫻花是日本的國花,自古以來深受日本民族的喜愛。櫻花花期極短,但它齊開齊落、絢麗繽紛、轟轟烈烈的“集團主義美”,在凋謝前依然保有高尚風範,這些都是日本民族畢生所追求的崇高品質。在日語中有許多以櫻花為主題的讚美的成語:「桜は花に現れる」***才華橫溢***;「桜は七日」***在短暫的一生中也要幹出巨集偉的事業***;「三日見ぬ間の桜」***世事無常***等。日本兩大重要的節日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一定要插「菖蒲」,九月九日的重陽節一定要裝飾「菊」。但是節日第二天六日的「菖蒲」和十日的「菊」就沒有任何用處。成語「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就表示錯失了良機,沒有任何價值,意同漢語的“雨後送傘”。

  「河童」是日本神話故事中虛構的動物形象,擅長游泳,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深得日本人的喜愛。「陸に上がった河童」***虎落平川***;「河童に水泳に教える」***班門弄斧***;「河童の川流れ」***淹死會水的人***。「鵜」是專門吃魚的,它吃魚時是一口將魚整條吞下。借用這種現象成語「鵜呑みにする」比喻不求甚解,或是上當受騙。「亀」是日本民族非常喜愛的動物,人們認為「亀の甲より年の功」***薑是老的辣***,希望「亀は萬年」***像龜一樣長壽***。日本民族認為自己的體內都棲息著「蟲」,這些「蟲」長得什麼樣、藏在體內什麼地方誰都不知道,平常這些「蟲」潛伏在體內某個地方一動不動,讓人沒有任何感覺,但是一有時機它們就會行動起來令人難以對付。這些「蟲」操縱指揮著每一個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於是產生了很多以「蟲」設喻的成語。「蟲の居所が悪い」***心中不快***;「腹の蟲が納まらぬ」***怒氣難消***;「蟲すが走る」***令人作嘔***;「蟲の知らせ」***事前預感***;「泣き蟲」***愛哭的人***;「弱蟲」***膽小鬼***。而「蟲がいい」指體內的蟲子在洋洋得意地任意擺佈著人的行為,不管別人的感受,意同漢語的“自私自利”。此外,日語中還有很多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如貓、狗、牛、馬等設喻的成語,在此就不一一列舉。總之,動植物是日語成語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對於這些帶有特殊民族文化烙印的成語,一定要在瞭解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學習和運用,才能避免誤解、誤譯、誤傳。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會給人的思維產生具有滲透性、永續性的動力。思想文化滲透同時伴隨著語言滲透,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再現不同的文化傳統。

  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較為複雜,經歷多個時期。中國的“道教”最早傳入日本,日語成語「六神主なし」***六神無主***,「六神」就是指道教中的“心、肺、肝、腎、脾、髒”六髒之神。隨著中國漢字傳入日本,中國古代提倡的“修己治人”的儒學也傳入日本。儒教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成為日本民族為人處世的原則,並對日本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產生很多蘊含儒教思想的成語如:「孔子の倒れ」***人無完人***;「犬に論語」***對牛彈琴***;「男は鬆女は藤」***男尊女卑***等。公元六世紀佛教傳入日本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日本人的人生觀,成了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佛教中把善惡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最高的無色界稱“有頂天”,能登上這一最高境界當然是欣喜若狂,於是有了日語成語「有頂天になる」***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僧人們每天赤腳行乞,晚上回到寺院一定要洗淨腳才給信徒們講經說法,所以「足を洗う」表示洗手不幹。和佛教有關的成語還有「仏頂面」***板著面孔、繃著臉***;「仏の顔も三度」***事不過三***;「お釋迦に経を聞かせる」***班門弄斧***;「有為轉変は世の習い世」***世事無常***等。這些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日語成語已深入日本人的生活。宗教信仰給日語成語提供充足的養分。

  綜上所述,日語成語豐富多彩,充滿智慧和創造力,是蘊含日本文化最豐富的語言單位,更是日本文化的精華和核心的體現,在文章和交流中使用率極高。我們必須重視對日語成語的學習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並不斷提高日語水平。

  參考文獻:

  [1]蘇金智.語言·社會·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出版社,1994.

  [2]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顧嘉祖.跨文化交際[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4]王秀文.日本語言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尚學図書辭書編集部.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辭典[M].日本:小學館,1982.

  [6]古學謙,劉鴻鱗.漢日成語諺語對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