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集讀後感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大家讀他詩歌,感受都怎麼寫?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在轉瞬即變的時空裡,在人生無以反覆的過程中,徐志摩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創造無數經典,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喚醒了我們曾經的那份純真和對世間的幻想‥‥‥

  初識徐志摩還是那首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時的我還是一個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著如此灑脫的詩句,內心也不禁泛起漣漪,那是一種天性的思想氾濫,使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今再次觀賞這部作品,卻發現那時的徐志摩少了份糾纏,多了些許奔放,淺露離別的憂傷,顯現了濃濃的浪漫情愫,他把濃郁的離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幾筆點化得淡雅、飄渺,全詩顯得飄逸而空靈,激起我對大學生活的深刻懷念,對職工生涯的無限憧憬。如果你覺得徐志摩對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貢獻僅此而已的話,那麼只能說明你眼界低見識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時間有幸拜讀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詩,全詩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達了詩人對偶遇之人的喜愛,卻又無可奈何而引發感嘆。由於受英國浪漫主義詩風的薰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純正而不輕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詩歌柔美、清麗、音韻和諧,表達了他對愛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讀起他的這首詩歌都會激起我對美的無限追求,對偶遇的深切渴望。對於二十歲正直青春年少的我們而言,正處於抉擇的時段,這就要求我們學會發現美,只有擁有發掘美的眼睛,才能發現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對美的發現與創造源於對生活的嚮往與熱愛,徐志摩面對憤怒,沒有咆哮,沒有慷慨高歌,甚至沒有希望和恐懼,有的只是淡然灑脫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靜視和對自然的依戀。用他的才能與行動告訴我們面對不如意的事需冷靜,樂觀,要豁達。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對我而言,還是偏愛他的詩歌,他的浪漫主義,每每翻閱他的作品都會有不一樣的心境和感受,無論是他的為人還是作品都足以給我上一輩子的人生哲學。

  徐志摩以彼之細膩的心理捕捉,賦我纏綿的情感體會;

  以彼之行雲流水的寫作風格,賦我酣暢淋漓的心靈洗禮;

  以彼之坦誠的語句,無畏的吶喊,賦我對人類精神的深刻思考。

  ‥‥‥

  可惜,天才的詩人只在人世間短暫的停留,他的出現雖似一顆倏然劃過的流星,輕輕的來,又悄悄的走,但卻折射出奇異的光芒,留下為之動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義情懷,叫人懷念,令人難忘,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篇二

  徐志摩的詩既沒有郭沫若的奔放,亦沒有聞一多的深沉,有的是飄逸、空靈,如潺潺溪水,如清風明月。他的大部分詩作沒有憤怒,沒有吶喊,沒有慷慨高歌,甚至也沒有希望和恐懼,有的只是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靜視和對自然的依戀。他追求的就是一種寧靜、和諧、無衝突的美的境界,表達的就是經過理性篩選、過濾了的情感。他總是將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給以稀釋,以防其“殺”了詩的美感。如《再別康橋》,詩人將那種濃郁的離愁點化得淡雅、縹緲,將離別時那種沉重的心緒藏於心底,使全詩顯得飄逸而空靈。“再別”本包容著十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但這種複雜的情感化為詩時,則從頭至尾表現出對自我的壓抑,對情感的剋制。如“輕輕的”一連用了三個,含蓄委婉地將詩人心頭的沉重、依戀曲折地表達出來。在整個詩中,沒有因難以割捨的別情而潸然淚下,更沒因理想的破滅而號啕痛哭,瀰漫全詩的只是淡淡的憂傷,悠悠的惜別,內含不盡之意。這正是情感經過理性的洗禮後所能達到的一種詩歌境界,所以有著永久的生命力。

  徐志摩的詩歌比較含蓄,但不流於晦澀。從總體上看,儘管徐志摩在詩歌中反覆吟唱其單純的信仰:愛、自由與美,但他並非對此進行赤裸裸的、粗暴的吶喊,而是將之寄託於對雪花、康河、嬰兒等美好形象的禮讚中。《黃鸝》中第二節:“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衝破濃密,化一朵彩雲;/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實寫黃鸝,虛寫詩人的感覺:感嘆春光、火焰,熱情,一閃即逝。把展翅飛走的黃鸝與春光、火焰、熱情聯絡起來,顯得含蓄而又深沉。《山中》寫“我”在庭中月下思念山中的戀人,但詩人卻不直接去抒寫對戀人的思念,而從對山中光景的關心寫起;不直寫“我”想去見戀人,而是化一陣清風,將針葉青松吹落在情人的窗前,輕輕地不擾亂她的睡眠。這種構思含蓄地將對戀人無微不至的體貼、甜蜜的思戀全都表現出來了。《再別康橋》中,詩人不直言自己對康橋的無限深情和依戀,而只是恣意渲染康河的美景,只說自己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縣委辦***

  篇三:再別康橋讀後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裡,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絃。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