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插圖的認知方法有哪些

  歷史插圖作為一種直觀教材,是中學課本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它沒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編入,但是,歷史插圖卻有著不可忽視的輔導作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初中歷史插圖的認知方法:特點辨別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有一些歷史插圖,根據課文的要求,重點是在掌握其特點。比如,“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就屬於這一類。對於這類插圖,一要確定與其對比物;二要探明差異;三要找到特點形成的原因或者經過,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義。現以”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和”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為例予以說明。

  ①二者區別:北京人的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山頂洞人從前額、鼻子、嘴巴各方面來看,與現代人差別不大;

  ②說明形成過程:因為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距今遙遠,所以保留了猿的特點;山頂洞人距今一萬八千年,離今稍近,所以與現代人有著相近的地方;

  ③參看圖下的不字內容;

  ④判定意義:人類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僅從面貌上看,已顯示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

  初中歷史插圖的認知方法:分析結構

  根據課文的要求,有一些歷史插圖,則應通過結構的分析,來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車”、“隋趙州橋”等。認識這類插圖,分析結構是其中心,分析時應說清:

  ①插圖可分哪幾部分;

  ②各部分有什麼關係;

  ③是怎樣形成或產生的;

  ④具有什麼功能或作用;

  ⑤說明什麼問題。

  現以“隋趙州橋”為例分析一下:

  ①趙州橋由橋身大拱及兩端上方各兩個不拱組成;

  ②平時低水量水流從大拱流過,大水亦可從兩旁的小拱流過;整個橋型,大小拱相配,顯得輕盈勻稱;

  ③它們隋煬帝時傑出工匠李春主持設計並建築的;

  ④這樣建築,可減輕橋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又可以減弱激流對橋身的衝擊

  ⑤趙州橋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初中歷史插圖的認知方法:拓展介紹

  歷史課本的許多文物插圖,僅從畫面觀察是無法達到課文記述要求的,這就需要擴充套件介紹一些有關知識,增強觀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聖寺三塔”、“印度佛塔”、“龜船”等可作代表。在認識這類插圖時,要圍繞畫面的內容,說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產生的經過、主要內涵和重大意義等。現以“清明上河圖”為例說明:

  ①隨著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城東京的建築已不再是唐都長安那種封閉式坊裡制的格局,而變成開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業區分佈到全城各個角落;

  ②張擇端的畫卷,描繪了都城汴河兩岸的風光;

  ③全畫總長5米多,共繪人物550多個,牛馬驢騾等牲畜56匹,車輛約20輛,大小船隻20餘艘,還有房屋、橋樑、城樓等建築;

  ④課本插圖僅選了“十字街頭”部分,反映了當時東京城的繁華景象,表現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