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飲食文化介紹

  恩施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當地餐飲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瀟湘鹹辣風格。今天小編就來帶著大家來領略下恩施土家族飲食的相關知識,希望各位會喜歡!

  恩施土家族飲食文化習俗

  土家族十分講究節日的飲食,不同的節序,飲食品種和方式俱有不同的特色,漸演成俗。如正月十五鬧元宵,食粉團、湯圓,稱之為吃元宵;社日,切豬豚和糯米、蒿菜為飯,稱之為社飯,彼此饋贈;三月上巳之辰,摘地菜花和作飯,稱之為做節氣;四月十八日為牛王節,“宰豕為大臠糝,糯米蒸之,祭祖先兼延客”;端午節食角黍***即用竹葉裹粽***、鹽蛋,飲菖蒲雄黃酒,小兒輩則以酒塗額;八月中秋節,月餅、棗、梨、胡桃相饋送,家人具酒設餚,陳瓜果飴餅賞月。平日好酒好菜,積攢準備,以作過年宴會之用。宴會筵席除雞、鴨、豕、羊外,無多珍餚,頗有古桃源風。

  鄂西土家族十分重視飲食習慣與養生保健的關係。冬春之際,喜吃爐子菜***火鍋***,無論葷素,這樣可以溫中元,驅寒氣,並煮死病氣之物,起防病延年的功效;在涼拌食品中拌加酒滴,以健肚腸;冬令時節喜食狗肉,以補腎壯陽;平日喜飲米酒,以解渴爽心,生津養神,驅寒健體;土家族人善於利用食物的冷熱偏性來調節人體氣血精的內外平衡,寒體寒病忌食生冷食物,熱體熱病忌食大熱大辛,火旺便結宜服蜂糖、核桃以潤腸滑便;吃魚腥草,有利尿消炎之功;喜用花椒葉、柑桔樹葉、辣椒等作佐料煮菜,起到增加香味和開胃消化的作用。

  崇尚節儉、喜漁獵。以豐富飲食、注重禮儀、講究節日的飲食習尚,在整個鄂西土家族地區大致相同或相近。但由於鄂西土家族地區地理條件平陡高低的變化,又使土家族的飲食具有相對的區域性特色,尤其是不同的地域形成各自的傳統食品,使得鄂西土家族地區的飲食文化呈豐富多彩的特徵。

  “鄉人居高者,恃包穀為接濟主糧;居下者,恃甘薯為接濟正糧”。“收藏甘薯必挖土窖,欲其不露風也”,這是一種保鮮防腐技術,窖中甘薯食用如鮮。“收藏包穀及雜糧,或連穗自懸屋角,或於門外編竹為?錚?上覆以草,欲其露風也。”***同治《來鳳縣誌》***露風晾乾的包穀雜糧比放在屋內炕烘而乾的食用起來香醇得多。高山鄉里用包穀熬糖,和用包穀、鮮谷炒制的米花製作成“糖包穀託”和“鮮谷餅”,加上核桃、板栗、葵花***向日葵***等,成為高山特有的點心。無稻穀的高山將包穀泡漲用石磨梭成谷“米”,作為節日食用和待客的佳品。低山用糯米做米酒,又稱醪糟,用糖和芝麻做餅以及柿子晒晾成餅成為低山特有的點心。城中用芝麻、陰米和糖製作各式各樣的糕點糖食就更為豐富。地域性還表現為豐富多彩的風味菜餚與食譜。

  土家族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根據本地的物產,造就出許許多多獨具地方風味的菜餚佳品,素淨而味美。如來鳳、咸豐等地,“土人以油炸黃豆、包穀、米花、芝麻、綠焦諸物,取水和油,煮茶葉作湯泡之,餉客致敬,名曰油茶。”“婦女摘綠橙切片,鏤成百花,蜜漬晒乾,曰橙花。挑剔玲瓏,香味俱絕。”***同治《來鳳縣誌》***蔬菜製作總分酸、辣、幹三大類。酸菜罈子,泡有大蒜、辣椒、豆角等。春天的青菜,秋天的白菜、蘿蔔,做成酸菜,一吃數月,酸菜在喜宴上也有它的席位;“邑人每食不離辣子,蓋從巖幽谷中,水泉冷冽,非辛熱不足以溫胃和脾也”***同治《來鳳縣誌》***,家家都種辣椒,餐餐都有辣味,無辣不成菜,無人不喜辣;辣椒晾乾切細,作為必不可少的佐料,鮮紅辣椒磨細成“稀廣椒”;將青白菜、蘿蔔、豆類、瓜果類晾晒製成乾菜,備以過冬,成為傳統;家家炕土臘肉。合渣、面飯、渣椒、餈粑、社飯、土臘肉、酸菜罈子構成土家族獨具特色的飲食。“三罐一老酒,泡菜土臘肉,鹽菜廣椒,合渣懶豆腐”的食譜,風味別緻。

  恩施土家族飲食文化特色

  一、鮓廣椒炒臘肉

  土家人喜食臘肉,土家臘肉色澤焦黃、肉質堅實、薰香濃郁、風味獨特。

  鮓廣椒,也稱為鮓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鮮紅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麵***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

  將鮓廣椒在鍋中焙熟後與土家臘肉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澤微紅,酸辣味十分特別。

  二、來鳳皮蛋

  無鉛松花皮蛋是來鳳縣傳統產品,利用來鳳本地麻鴨所產鴨蛋製作而成。

  製作工藝獨特,蛋清如玉,上有松柏葉狀花紋,俗稱松花,食之鮮嫩味美,餘香滿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三、綠豆皮

  離開恩施幾年,時時刻刻都想著要吃豆皮。他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又高,跟武漢人吃的豆絲又點像,但味道要比豆絲好太多了。恩施大多數人都鍾情於它,並且喜歡用酸菜作為配菜。在恩施的小餐廳都能吃到的小吃,很多人早餐的首選。

  做法:首先把綠豆、大米洗淨用水都泡上一天打成漿。然後把一個大鍋洗淨,文火。用漏斗把打成的綠豆漿一絲一絲的倒入鍋中,也可以在鍋裡貼上薄薄的一層烙熟後切絲。這樣一張豆皮就做成了,吃法跟麵條的吃法都差不多,可以做成炸醬豆皮,肉絲豆皮,炒豆皮等等,做成自己喜歡的吃法。

  四、社飯

  社飯自古有之,是中國土家、苗、侗族等少數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社飯的製作方法是: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採擷回家,洗淨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合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其味鮮美,芳香撲鼻,鬆軟可口,老少皆宜。

  土家人做社飯不光是自家人吃,還把它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故有民諺說,“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別家的”,充分顯示出土家人淳樸、親和的民風。

  五、土家油茶湯

  土家油茶湯是一種似茶飲湯質類的點心小吃,香、脆、滑、鮮,味美適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傳統的非常鍾愛的風味食品,故有民諺曰:“不喝油茶湯,心裡就發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來硬邦邦”。同時,喝油茶湯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凡是貴客臨門,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噴噴的油茶湯款待。

  土家油茶湯是先用食用油炸適量茶葉至蠟黃後,加水於鍋中,並放上姜、蔥、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黃豆等“泡貨”即可食用。土家油茶湯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現象之一,堪稱中國茶文化一絕,源遠流長。至今在全州,特別是在咸豐、來鳳等地盛行。

  六、合渣

  合渣,又名懶豆腐。恩施土家人對合渣有著深厚的感情,特別是在兵荒馬亂之年,由於糧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傳有“辣椒當鹽,合渣過年”的民諺。

  在恩施,合渣的吃法很多,其中張關合渣是製作合渣火鍋的典型。張關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鎮“張關”而得名,是將合渣煮好後點滷變得稍幹,加鮮湯配豬肉、仔雞、雞蛋等做成鮮肉合渣、仔雞合渣、雞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鍋,尤以鎮上一位黃姓老太婆製作的最有名、最為地道。

  七、蓴菜

  蓴菜是難得的綠色保健食品,在中國唯有恩施州和兩湖***西湖、太湖***有批量出產,尤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所產蓴菜品質佳,規模最大,被國家命名為“蓴菜之鄉”稱號。蓴菜鮮脆可口,具有多種藥理效果。

  >>>下頁更多關於恩施土家族飲食文化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