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為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是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於是一改我以往長期主宰課堂長篇大論的習慣,換成學生當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中來;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一節課裡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對本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難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學情估計不足,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我不忍打斷他們,導致教學任務在落實的過程中不很到位,最終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引導不夠。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為了訓練學生觀察生活和領悟生活的能力,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完成後的一點思考。

  通過這堂課,我明白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貫徹一個宗旨——訓練學生的能力,時時刻刻不忘訓練學生,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學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目標為目的

       範文二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為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匯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通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後,接著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迴歸文字,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範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著,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絡生活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1、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無法體會當時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範文三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於時間關係,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並茂,抑揚頓挫。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麼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馮旭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為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複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脫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捨。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後面的安排也被捨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捨,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琅琅的讀書聲不能少。

  當然,這節課也有讓我欣喜的方面。在總結本文主旨後,我安排了下面的環節:

  “同學們,人生路上會有許多的困難,要想最終達到成功,也許並不難,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沉悶氣氛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為了充分理解,我採用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曆經生活的艱難,邁出艱難的一步,最終成為大科學家。

  2、王獻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鑽研,實現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終於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堅持闖一關,再闖一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我在練習掂勺炒雞蛋時體會到:要想成功並不難,它只要你試一次,再試一次。,,,,,,,,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學外文,她做到了學一篇,再學一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憑藉“試一次再試一次”的毅力,實驗失敗數千次,終於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終於提煉出了鐳元素。

  9、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於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轉而著《春秋》,堅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聖人。

  11、屈原理想難以實現,被放逐轉而著《離騷》,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聲名卓著的詩人

  12、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由於他笑對生活,堅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閱增刪數百次,才有了今天的鉅著《紅樓夢》。

  13、音樂巨人貝多芬雙耳失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斷奏一曲,再奏一曲,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命運》交響曲。

  14、劉翔面對110米欄,跨一步,再跨一步,終於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我完全陶醉在學生們的精彩闡釋中。贊可夫曾說:“ 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著,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讓那一顆顆個性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儘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