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寧谷遺址的介紹

  寧谷漢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順以南6公里的寧谷鎮,由160餘座漢墓,8個漢窯,1個漢民居遺址所構成。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安順寧谷遺址,歡迎大家閱讀!

  

  寧谷漢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順以南6公里的寧谷鎮,由160餘座漢墓,8個漢窯,1個漢民居遺址所構成。該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漢代文物乳釘幾何紋方磚、秦半兩、漢五銖、大泉五十等圓形方孔小錢;金器、銅器、鐵器、陶器、木器等生產、生活軍事用器數百件。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遺址可推斷為西漢末***淮陽王劉玄***至東漢初***光武帝劉秀***時期。特別是出土的“長樂未央”瓦當,本是西漢高祖劉邦時蕭何在長安督建的“長樂宮”和“未央宮”專用,可否設想,此處當年絕非一般建築物所能承託。鐵鏡、龜燈,在省內乃至國內鮮于見報道,當為國家級文物。漢墓建造之大,也非一般官員能為。

  寧谷漢遺址不僅是中國少有的三位一體的漢代遺址,還蘊藏著許多古代之謎。漢代安順,屬夜郎國轄區,這裡究竟是何所在,漢族在這裡是怎樣一種情況,與當地民族是怎樣一種關係等等難解之謎,還有待於發掘和研究。

  2006年05月25日,寧谷遺址作為漢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安順附近值得一去的古遺址: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安順市區以北32千米處,在普定縣城關鎮西南約5千米處新寨村穿洞寨後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一帶,一萬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在西秀區的貓貓洞及還願洞、平壩飛虎山洞、普定白巖腳洞都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其中普定穿洞遺址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存印證了黔中地域輝煌的史前文化,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成為史學界一顆引人注目的燦爛明珠。

  穿洞為一自然溶洞,南北對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蝕盆地,綿延數十千米。峰頂與盆地相對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長30米,最寬處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涼,自然條件優越,適宜人類居住。

  1976年,南京大學教授俞錦標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發現骨化石、殘骨、灰燼及染色的紅土礦,從而揭開了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神祕的面紗。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類文化遺蹟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分外重視,封存於歷史塵埃中的古人類生活圖景由此而逐步展現出來。

  1979年,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教授與俞錦標教授相繼對穿洞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又獲得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物。是年冬,中國科學院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淼水教授應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類遺址的價值,認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超過其文化內涵豐富新穎、突出的類似的古人類遺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981年和1983年,貴州省博物館和南京大學兩次聯合發掘,獲得舊石器一萬多件,骨角器一千餘件***其中以骨器為多,角器較少***;人類化石有頭蓋骨兩個和一些頭蓋骨殘片,完整的下頜骨及上、下頜骨殘片,橈骨、脛骨各一段,單個牙齒多個,兒童頭骨碎片40多塊以及動物化石13個屬或種。這些人類化石當中,有一個女性個體,一個老年男性個體,至少代表了5個個體的化石人類,據此將他***她***們稱為“穿洞人”。

  穿洞文化主要是指穿洞人用勞動智慧創造的工具,這些勞動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其次是用火證據中的燒骨、燒石、灰堆、灰燼、炭屑等。

  安順附近值得一去的景點: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大瀑布位於貴州安順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白水河上,連環密佈的瀑布群而聞名於海內外,享有“中華第一瀑”之盛譽,也是世界上最闊大壯觀的瀑布之一。奔騰的白水河在這裡從懸崖絕壁上直瀉而下,形成九級瀑布,落差共為105.4米,漩渦無數,聲如雷鳴,響達千米。水霧經陽光折射,五彩繽紛,變幻無窮,氣象萬千,風景極為壯觀。為便於觀賞瀑布奇景,附近建有觀瀑亭、望水亭,並築有直通犀牛潭的臺階和石梯。

  黃果樹瀑布是白水河上最雄渾瑰麗的樂章,它將河水的緩遊漫吟和歡躍奔騰奇妙地糅合在一起。從68米高的懸崖之巔跌落的是整整一條河的熱忱,它既有水量豐沛、氣韻萬千的恢巨集,又有柔細飄逸、楚楚依人的漫柔,81米寬的瀑面上水汽飄然,若逢適當的陽光照射還可形成迷人的彩虹。

  從巖壁小徑走去,水簾洞便赫然出現在眼前,它使橫穿瀑布的探險成為可能。雖然沒有花果山水簾洞的空闊奇妙,但在巖縫的空隙中穿行,讓鮮麗的水珠濺一身清爽,讓崎嶇曲折的登臨育一腔豪邁,足以令人心花怒放了。

  瀑底是深不可測的犀牛潭,從瀑底往下游走去,水流清澈得呈現出不可抗拒的吸引。倘若此時不掬一掌的清水洗洗旅塵,那麼留下的遺憾將可能是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