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爭鳴。那我們詳細地看下。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7.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8.縱橫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鬼谷經》

  9.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作品:《呂氏春秋》

  10.農家,農家代表:許行

  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被後人稱為"五經"。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聖”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