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曆史事件

  在史學界,人們一般把熊繹被西周成王 封以子男之田 作為楚建國封號的開始。據《夏商周斷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今天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

  楚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參與周文王姬昌的起兵滅商,《史記》:“鬻熊子事文王,蚤卒”。[1] 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受封為子爵,楚國建國。楚國在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世開始崛起,[2]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周惠王曾對楚成王說“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1]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戰國時,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楚國勃興之勢

  周共王時,楚國“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周、楚關係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周昭王十六年***約前985年***,周昭王伐楚,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周昭王十

  南征落水的周昭王九年***約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於天時不利,實際上週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約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前977年***,周昭王全軍覆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隻,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隻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這就是所謂的“昭王南征而不復”。此後,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動叛亂,舉兵伐周。周穆王聞訊後急忙回軍東向,並不得不向楚國求援。楚國大舉出兵,與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17] 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開拓。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而楚君熊渠在江漢一帶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18] 並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時,強化國家機器,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不斷攻伐,荊楚亦不例外。[16] 熊渠為了儲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於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後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後來楚國立足於江漢、爭霸中原的戰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熊渠不愧是楚國曆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12] ,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楚國爭霸中原

  熊通之子楚文王定都於郢,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其他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大敗,晉師“三日館穀”,向周天子獻楚捷“駟介百乘、徒兵千”,但是此戰並未損耗楚國實力,楚中軍全身而退,楚國仍然不斷向中原小國擴張勢力,陳、蔡、許、鄭並未一面倒向晉國,比如陳國仍然一直向楚國進貢,此戰後過了幾年,楚穆王又開始北上擴張勢力。前613年,楚穆王卒

  楚莊王,子熊旅立,是為楚莊王。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19] 三年後改革朝政,攻滅庸國,開始爭霸戰爭。前597年,楚圍鄭國,迫鄭降,晉國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晉國中軍、下軍幾乎全軍覆沒,左傳中描寫當時晉軍渡河逃跑的慘狀:“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此戰後,楚莊王欲將晉軍的屍體堆積在黃河邊,築成“京觀”,被大臣勸止,成為成語“止戈為武”的由來。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國。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中原,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楚、晉、齊、秦這東南西北四大國圍繞中原小國進貢的爭霸戰爭,暫時讓楚國獲得優勢。前575年,鄢陵之戰,楚國被晉國擊敗,但楚國中軍未損,此戰只是暫時阻擋了楚國北上的勢頭。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攻到楚國方城之外***今河南方城至泌陽間***,但這次戰役在左傳中只有一句話,在《史記·楚世家中》也無記載,估計是晉國軍隊與楚國邊防軍隊之間的小規模衝突。此後,晉國內亂,國力衰退,也無力再與楚國爭霸中原,轉而支援吳國對抗楚國。中原諸小國,苦於連年戰爭,期盼和平,於是宋國的向戎多方奔走,約合晉楚兩國,並會同各諸侯國召開了盛大的弭兵之會,"弭兵"是停止戰爭的意思。前546年,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各國共訂盟約,不再打仗;除齊、秦外,各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弭兵之會的結果是晉楚兩國平分中原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