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意義是什麼

  柏林戰役是1945年4月16日發動的,到5月9日德國投降,一共經歷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柏林戰役意義

  柏林戰役的意義不僅是整個二戰歐戰戰場的巔峰之戰,也是預示二戰走向最終勝利的預兆。這場戰爭對於蘇聯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僅標誌著和德國的對抗就要獲得最後的勝利,而且還預示著自己將會在最終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有極大的說話權,這樣會使蘇聯有強大的能力來影響西歐。

  柏林戰役的意義對於德國來說,是瘋狂的納粹第三帝國的終結之戰,經過了柏林戰役,第三帝國成為了泡影,納粹主義成為了非法的主義,希特勒也在這場戰爭之下於府自殺。德國的軍事強國主義也在一定意義上受到了壓制。

  柏林戰役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參戰雙方受到的影響,由於德國派遣的大軍已經橫掃了整個歐洲,甚至在非洲很多地方也取得了軍事基地。柏林戰役德國失敗之後,顯然這些地方的軍隊受到了波及,在今後的管理上,這些地方的軍隊肯定要受到收編,柏林戰役就是這些軍隊的終結。

  雖然柏林戰役並不意味著二戰的徹底終結,但是經過了柏林戰役之後,人們已經能夠看到勝利的曙光在遠遠的地平線上跳動了,柏林戰役對於整個世界的反法斯西運動來說,顯然是一個風向標,讓人們看到希望,對於抗爭者來說,其中的意義比用語言鼓勵強上很多倍。

  柏林戰役後德軍實力

  柏林戰役後德軍實力損失慘重,雖然在此之前德軍的戰鬥力在全世界中時最強悍的,而對於蘇聯的這次猛攻,每次戰役中德軍戰士都可以把蘇聯大的幾近奔潰。但是德軍自己軍隊也損失慘重,所以不得不後撤保留力量,最後一點一點被對方攻破。

  作為戰敗的一方,柏林戰役後德軍實力兼職慘不忍睹,大量的傷員,損失慘重,而德國幾乎成為一個空城。當大部隊逼近柏林的時候,希特勒帶領德軍僅僅守了10天就被攻破。對於向來以戰鬥力超強的德軍來說,這簡直就是不可能。

  但是德軍再強也抵不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圍剿戰術。再者當時的德軍兵力及其戰鬥力早就不能跟40年前相比,基本上算是強弩之末。隨著長年的戰爭,德軍部隊人數在減少,即使再擴充,德軍也未曾考慮過增加女兵部隊,這也是德軍的嚴重偏見。

  而在蘇聯逼近柏林的時候,德軍兵力的部署也非常不合理,在東線守城的德軍兵力十分少,大部分都被派往西線去對抗英美聯軍。即使是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德國軍人強大的戰鬥力也把蘇聯軍隊打得幾近奔潰,但是德軍的損失也不少,所以每次人數銳減他們就會選擇撤退。而德軍人數減少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疾病帶來的死亡。這所有的不利因素都使強大的德國軍隊不斷的喪失戰爭的優勢。

  柏林戰役後德軍實力被大量削弱,被蘇聯和英美等國家聯合圍剿,加上德軍實力的減弱,柏林戰役的失敗是註定的。

  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麼

  很多人思考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嗎,這就要考慮到戰爭的四大要素:武器裝備、戰略戰術、後勤保證、戰鬥意志。所以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嗎,就武器裝備方面而言,德國在二戰過程中,軍事科技發展迅速,從軍事技術到投入戰場的時間週期越來越短,由於缺乏經濟作為後盾,後期的部分軍事科技明顯缺乏資金個條件形成戰鬥力。

  而在武器裝備方面而言,盟軍則有穩定的後方作為保障,因此,在這方面,德軍不佔優勢。

  除此之外,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嗎,就戰略戰術而言,德國經過二戰前期的洗禮,產生了一大批的戰術大師。柏林戰役時期,德軍在北非戰場已經陷入困境,歐洲戰場逐漸被壓縮生存空間。對於缺乏一定戰略縱深的柏林戰役,德軍面對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洗禮的蘇軍,落於下風,幾乎沒有勝算。

  就後勤保障而言,德軍的軍工廠已經成為盟軍的轟炸重點,其實在二戰後期,德軍已經在日常作戰及戰備部隊中要求士兵節約彈藥。後勤保障在柏林戰役時期已經成為重大問題。就戰鬥意志而言。希特勒的精神控制和祕密政治,短時間內確實能夠統一軍隊士氣,但是大環境下的潰敗不能夠長期支撐。在這方面,背水一戰的德軍與盟軍基本處於平衡狀態。所以柏林戰役綜合以上分析,德軍在柏林戰役是完全不可能取勝的。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