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本

  漢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是我國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國人修養形態的客觀沉澱,對國人的修養起著很大的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對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解讀

  摘要:本文解讀了視覺文化語境下的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強調了視覺文化的衝擊對電影和文學關係的影響,希望對於相關領域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借鑑,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關鍵詞:文學 電影 關係解讀

  在視覺文化衝擊的今天,電影代替了文學的主導地位。但文學對電影的影響一如既往:如文學創作的經驗;文學的詩意、文法;等等。電影對文學的影響的突出表現就是將讀者漸漸變為了觀眾,並且這一過程是藉助文學來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將文學與電影聯絡在一起的深刻原因。

  一、文學與電影關係的探討

  人們把電影和其它藝術進行類比的過程中,挖掘出了其它藝術的特性在電影中的具體體現。如歐洲先鋒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阿倍爾•甘斯曾說,電影“應當是音樂,由許多互相沖擊、彼此尋求著心靈的結晶體以及由視覺上的和諧、靜默本身的特質所形成的音樂;它在構圖上應當是繪畫和雕塑;它在結構上和剪裁上應當是建築;它應當是詩,由撲向人和物體的靈魂的夢幻的旋風構成的詩,它應當是舞蹈,由那種與心靈交流的、使你的心靈出來和畫中的演員融為一體的內在節奏所形成的舞蹈。”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電影成為了諸多藝術的混合體。

  文學作為電影存在的前提,以至於有人稱文學是電影的母體。電影迴歸自身的過程本身同時也是電影與文學的融合、交流過程。在電子媒介一統天下的今天,電影與文學的融合代替了疏離,或者從文學的角度說,它走進了電影。可見,二者的交流也必然會促進其共同發展。

  二、文學與電影的表達差異

  作為與電影相抗衡的一方被抬出來的文學與電影相比,電影以其強烈的視覺表達效果,取得了較於文學的真實感。文學的短處可能就是文學之所以是文學理由所在,即在於文學的媒介——文字。由文字組成的句子具備了電影所不具備的邏輯秩序;而且其時態指明瞭其與表述物件的距離所在,文學這種表達形式是電影所不具備的,電影則是用其逼真的形象來表達生活的。就文字來說,它處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一種形式而存在並得到長足的發展。社會生活催生了文學形式的出現與形成,在這一點上它保證了文學內容的獨立。人們通過對文學形式的關注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學是區別於現實的,是現實的反映,融合而又獨立與現實,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即使是推崇所謂的客觀再現的現實主義文學,也無法詮釋這一疏離。現實主義以其獨特的文學修辭手法論證了文學不可能是,也永遠成不了一臺攝像機的事實。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里斯曼在20世紀50年代所寫的《孤獨的人群》中,提出了體現社會權威的三種引導形式。即傳統引導、內在引導和他人引導三種形式,這三種方式分別對應一種社會形態。今天我們生活在“他人引導”的社會,這與“內在引導”有著本質的不同。內在引導的人的人群有其不同於其他引導方式的做人原則和人格標準,但是他們又是痛苦的,因為其處於一種不知對錯,或者不知對何為其對的境界之中,他們是孤獨的,感覺到了其所處的人生的不快,時常感覺到莫名的孤獨感。將里斯曼的“引導”與電影和文學對接受者造成的不同效果聯絡起來看,電影則會偏於“他人引導”, 如上所述,可見“他人引導”是不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文學作為一種體現“內在引導”的書寫,其功能就是促進社會締結,形成和諧的局面,這也是那些捍衛文學主導地位人們的初衷所在。

  三、文學與電影的感覺差異

  距離在文學中就是指欣賞者與其物件之間的感覺距離,並且這種存在之美是永恆的,或者說永恆之美就在於距離。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就是強調距離對於文學永恆的重要性,距離是美之所在,在距離之外,或許一切都是飄渺的。“藝術旨在使人感覺到事物,而非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乃是使物件陌生化,使形式變得難於把握,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既是審美的目的,必須設法延長。”電影以其逼真形象來表達生活,而文學之美,則美在含蓄,它以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意境去詮釋生活,藉助文字、千變萬化的修辭方式,將確定的物件又不確定的擺放在人們的面前,而這種意境與存在,需要讀者的探索、感知,由於每個讀者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現在每個人面前的將是形色各異的同一形象。

  正是這種適宜的不確定性將催生出讀者探索式的審美快感。可以得出,超越生活現實批判沉澱之下的存在,就是距離產生之美。雖然電影自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形式,但是其聲色之美,形象之真都決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學的含蓄之韻。在視覺文化的衝擊之下,文學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許有所動搖,而它不可能也永遠不會對文學的想象和真實的互動取而代之,這也是文學生命力之所在,同時這也正是文學在視覺文化的影響之下固保其真質的關節所在。

  四、結語

  電影與文學關係的變化不僅表現在其傳導方式的改變,也表現在文學的生存之根基受到了以電影為主導的視覺文化的衝擊。二者的關係也在融合交流中相互促進發展,縱觀視覺文化的發展歷史,不難預見,在融合共生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學在電影的刺激之下,其生存發展的空間無疑將更為廣闊,電影則在自身完善的基礎之上也必然會獲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安華.現代影視批評藝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

  [3]金惠敏.趨零距離與文學當前的危機.文學評論.2004***2***.

  篇2

  淺談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性

  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熱潮在我國掀起之後,引起了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改變,我國各大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也越來越被重視,語文教學在隨後幾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在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應該看到,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實現對接不僅是提高語文教育水平的發展需求,也是適應新時期,新文化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語文教育 漢語言文學 對接性 實踐能力 多媒體技術

  漢語言文學應該說,它本身就屬於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國的教育制度,應試教育模式下的語文教學並沒有重點把握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反而更多的是為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為文學而學習。加上我國語文教育的師資水平整體來說還沒有滿足新時代漢語言文學的教育要求,因此,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應該實現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應實現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性教育,這樣才能夠重建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高素質和高質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精髓。

  現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其實不會存在什麼不良的衝突,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比如在語文知識的運用上,教學方式或者計算機資訊科技等的運用上,都要進行對接性思考,這樣才能夠把漢語言文學的一些資訊反饋到語文課堂教育中去。另外,我們應該抱著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對接,特別是現在教學理念越來越寬容,開放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正確理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問題。

  第一,關於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對接,在實踐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語文教育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二者都能夠對學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認識觀念等產生一定的影響,都能夠豐富人的見識,並重塑自我。漢語言文學和語文教育要實現很好的對接,要能夠形成結合性發展模式,首先要實現二者在實踐能力方面的對接。

  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應該尋找他們的共通點,雖然語文和漢語言文學在本質上有區別,但是語言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包含漢語言文學教育這個模組的,因此,二者在教學內容或者一些理論指導上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在實踐方面,應該抓住這些共通的東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為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積極地探索提高實踐能力的方法,挖掘學生的實踐能力。

  另外,對漢語言文學中,詩詞歌賦的品讀和學習也是要重視的,漢語言文學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探索和運用方面。而在語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漢語言文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方向,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創作詩詞歌賦的能力進行培養。比如開設一些實踐性課程就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實踐課程相對語文教育來說是比較少的,因此,應該加大漢語言文學教育實踐課堂的創設和開展。

  漢語言文學實踐課堂的開展形式可以參考語文教育的實踐課程,比如通過開展一些漢語言文學實踐講座,或者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知識的社會調查等,參考語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實踐方法,更好地實現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另外,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二者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這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才能滿足對接要求。

  第二,實現多媒體技術或者計算機資訊科技的對接。

  在科技時代,語文課堂教學一般都會運用到計算機資訊科技或者是多媒體教程,遠端教育也被廣泛地運用到語文教育中,各種各樣的新型教學形式,教學活動被廣泛地開展起來。

  實現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資訊科技的對接其實就是強調語文教育應該更多地利用這些渠道從漢語言文學中收集更多的教學素材,或者更多地藉助多媒體或者網路等渠道從漢語言文學中汲取更多的語文教學內容,漢語言文學作品庫就像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可以滿足語文教學的許多素材收集及發展。另外,現在我國很多中小學或者是大學的語文教育已經基本能夠實現多媒體教學,特別是高等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多媒體教學方面,發展的比較完善。

  但是由於漢語言文學教育涉及到較多的專業性知識,所以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涉及到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高等教育階段才會開展這方面的專業課程,這樣就導致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斷層,即初中等教育階段斷層,而高等教育階段突然拔高,因此,漢語言文學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去。在多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就為將漢語言文學教育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臺,事實上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漢語言文學的知識更多地帶入到語文課堂中去,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之間,實現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資訊科技的對接,通過多媒體技術架起二者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

  第三,更多地實現人文關懷方面的對接。

  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性思考,不僅僅體現在二者關係的對接,還應該考慮語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課堂,與教師或者學生之間的對接。這種對接主要體現在對人文關懷方面的對接。人文關懷一直是現代教育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在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這兩個方面,人文關懷更應該被重視。不管是語文還是漢語言文學,他們都是屬於文學化的東西,文學要融入學生的生活或者走進他們的心靈,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語文或者漢語言文學教育時,更多地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

  語文和漢語言文學可以說,都充滿一定的情感意識或者二者都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和豐富人的情感,但是,實現這些功能,不管是漢語言文學教育還是語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師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情感的關懷,或者是採用有效的方法來增加教學情趣,活躍課堂氛圍等方面,建立學生和課堂的互動,促進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溝通。總的來說,人文關懷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關懷對促進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發展來說,也是很有利的。

  參考文獻:

  [1]蔣黎欣.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

  [2]趙君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才智

  [3]趙曉輝.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與人文素質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