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現代文學論文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大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村上春樹與日本現代文學傳統分析

  摘要:儘管村上春樹在多次公開場合中談及自己對日本文學傳統的迴避,但其小說中的主人公無不展現了:歷史、戰爭將人掏成空殼,能為人帶來死一般的寧寂與消亡的巨大力量。這些故事都將現實與歷史巧妙勾連,打通了異質空間與現實世界之間原有的阻隔。顯然,村上繼承了以夏目漱石為代表的日本現代文學的主題傳統,帶著自《源氏物語》就有的細膩與悠長在文學長廊中執意營造了獨屬於自己的意識世界。

  關鍵詞:村上春樹;日本現代文學傳統;尋找

  村上春樹的作品融入了他對自身生命歷程的眾多感知,青春裡龐大的無根與實在感、人生的漂泊與身份的不確定,死亡的逼近和生命本身的浮幻,儘管他時常將“自身”、“存在”掛在嘴邊,但又並未對其作出任何或準確或詳實的解說,甚至可以說他從沒有直接或直白地對這三重意義上的“自我”進行書寫,但又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堅強的內心,執著的追求。在他對於日本現代文學的極大否定和迴避中,我們能否就此否認村上春樹與日本現代文學傳統的關係呢?

  日本作家向來善於用自身先天的感知神經探覺美感,哪怕是最纖細最轉瞬即逝的,也能為他們敏感的捕捉。從八世紀的《萬葉集》到十一世紀的《源氏物語》,日本傳統美學的最重要特徵“物哀”與“幽玄”積澱形成,儘管平安後的鎌倉時代,武家當權、戰亂不休,文學傳統一度被迫由唯美纖細轉向凜冽的現實描述,但唯美的文學脈絡並未因此而徹底消亡,反由於戰爭的無情與冷酷,讓人們對理想與信念的追求更加執著動人,唯美的主題因此更加深刻甚至繁榮。當然誕生於這個時期的武士道精神以其強大的勇武精神和自律核心贏得了觀念上的尊重。德川家族盟主地位確立、日本獲得統一後,儘管而後和平時期中的武術傳統漸漸從戰場轉移到舞臺,但仍未能給日本民族留下心靈的印記,打上身份的標籤。

  結束漫長的幕府統治後,明治維新隨著政治改革,迎來日本歷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變革,佛教和儒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迅速變革的迫切要求,許多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但又陷入似乎徒勞無益的困厄之中。像所有國家歷史上的文學引進與變革一樣,迎來第一個文學高潮的技藝總是照搬和模仿。一戰之後,西方各式思潮湧入東瀛,尼采、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的名字為日本知識界逐漸熟悉,在日本近代歷史上先後出現的西田幾多郎、田邊元、三木清等哲學家,在吸收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又加深了本土化的闡發,著重於闡述一種新的以個人意志為動力的新的人生哲學,將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充滿著黑暗、鮮血、森林的死亡哲學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相結合。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的身份使其所謂“大帝國”榮耀、“不可戰勝的神話”紛紛宣告破產,龐大的精神落差使日本知識分子剎那間被屈辱消沉、頹廢苦澀的情緒籠罩,放蕩而又玩世不恭的生活格調蔚然成風,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人與社會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孤獨的體認。就在社會文化與生活全面西化的同時,此時的文學重心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相應的轉向。

  王向遠在《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中認為:如何描寫自我,如何表達自我,取決於如何處理自我與時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日本現代文學中對自我的求證是一重要主題,往往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一種是以私小說為代表的,脫離社會、封閉自我的表現;一種是以夏目漱石為代表,在自我與時代、自我與社會的動態關係中尋求自己的表現。

  新感覺派作為重要代表將表現主義和達達派取代了私小說中的日本傳統和冷靜。包括三島由紀夫在內的很多作家都認為:自從美國佔領日本後,本土的文化藝術中表現女性柔美一面的插花、茶道甚至俳句被有意地強調。但這並非原初的日本文化狀態,在武士的態度中需要用劍來平衡菊。故而,在帶有強烈西方色彩的現代寓言和傳統唯美的景物故事融匯的河流中開始漸漸萌生出強烈的精神自律。於是,一直在努力調和兩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就無法調和的日本文化在現代的狂野中開始試圖建立起一個真正的自我核心。讓這個矛盾的“自我”根植於傳統的本土文化和難以駕馭的外來文化之上。

  同樣感到現實黑暗重壓的夏目漱石一派,在同樣面臨喘不過氣的現實中,既感到無限憤慨,又覺得無能為力。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和衝突,是所有作家創作過程中產生種種曲折的原因。縱觀夏目一生的作品,其雖然曾被一部分人認為是“餘裕派”、“高蹈派”,但更多是關心社會現實、思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無論是批判社會的內容的力量或是將關注點集中在對人們的內心世界的剖析上,批判人們的私心,以及由此產生的苦悶、孤獨和絕望,他都代表了在這個時期眾多作家作品中出現的強烈尋找意識:尋找解決這樣矛盾與衝突的路徑,尋找個體與社會相交匯的最恰當接點。

  困惑的漩渦幾乎捲入了此時日本的所有作家,甚至整個社會都被裹挾著沉淪、迷茫。安部公房作為日本戰後的存在主義大家,“極力要把日本戰後文學和明治維新以前文學切斷聯絡和極力把日本戰後文學和西方現代派文學緊密聯絡起來的作家。”[1]比之更甚的大江健三郎,直接將薩特作為其精神領袖,在其創作年譜中明確指出,正是薩特給予了他思考文學的各種社會功能性的方法與種種。人生的荒謬、人性的虛偽與無奈、無可逃脫的責任、成為了其文學的主題。

  縱然曾經討厭在學校唸書,甚至常常挨老師打,村上春樹卻在國中時代就將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世界歷史》讀個滾瓜爛熟。縱然固執的叛逆因子在進入神戶高中之後並未消退,村上卻在不聽任何人規勸毫不學習的日子裡始終維持閱讀歐美原著小說的熱情,甚至開始學著研習翻譯,繼而保持了相當好的高中成績。縱然對於日本文學本身,從來未有過某種摯愛或忠於的表白,但作為純種關西漢子的村上又不可避免的浸淫了日本最傳統的文學之美與武士之魂,裹挾著又溫柔又執著的核心一躍而進西方迷惘、孤獨的存在主義漩渦。村上春樹正像整個日本一樣,選擇了在被迷惑的公眾目光中開始尋找同樣不解、困惑的自我。同樣將歷史記憶中的戰爭寫進小說,讓無奈的痛苦回憶重新喚醒本就空洞洞的心靈,然後像夸父盡情痛飲江河湖海的水般吸收遺失的過去,然後將其與生命一起拋掉在黑暗死亡火焰燃燒的世界。

  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中塑造了一位位內心孤獨、彷徨在社會邊緣的主人公來顯示社會痼疾,尋找人類的命運,確證自己的人生;糅合了東方奇幻靜謐之美和西方的寓言動態之說,置主人公於荒誕的境地展示個人與社會、主體與國家、意念與現實的聯絡。因而,在村上的小說中儘管他為我們編織了仿如夢幻般的寓言童話,構建了一座座高聳在迷霧中終年被黑暗或大雪籠罩的小鎮與圖書館,塑造了既迷茫揣測又堅信無疑、孑然一身又極富魅力的主人公,然而這些作品中的自我主題從始至終貫穿前後,並且從未封閉在脫離社會的絕對空間,小說中經常出現嚴肅的歷史關注,讓人想起數年前村上對於中國的到訪從未被任何媒體報道或知曉,一行未對任何地方政府或組織作拜會,僅僅為了去看那一塊作為1939年哈拉哈河戰爭爭端的“不毛之地”。從間宮中尉到中田先生都展現了:歷史、戰爭將人掏成空殼,能為人帶來死一般的寧寂與消亡的巨大力量。這些故事都將現實與歷史巧妙勾連,打通了異質空間與現實世界之間原有的阻隔。顯然,村上繼承了以夏目漱石為代表的日本現代文學的主題傳統,帶著自《源氏物語》就有的細膩與悠長在文學長廊中執意營造了獨屬於自己的意識世界。

  範文二:現代文學編輯中的審美意識

  一、審美意識在現代文學編輯中的重要性

  現代文學編輯中,編輯是該項活動的實施主體,他們通常是將自己的審美觀念附著到文學作品中對其進行潤色、加工,從而達到提升作品審美要素,增加文學作品價值,優化文化作品的目的。因此,可以說編輯活動實質上是文學編輯將其精神,即審美意識通過“物態化”的文學作品呈現出來,編輯出版活動中的設計、潤色等都是實現“物態化”的手段。審美意識影響著編輯主體對文學作品、出版物的“裝潢”水準。傳播性和教育性是現代文學作品的重要特徵,讀者們在閱讀中注重的是視覺感受,從而影響他們的精神心理。文學編輯活動中,編輯要注重作品中人、物、圖書版式的審美協排程,從而提升現代文學作品的精神財富。審美意識在現代文學編輯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是我國早期著作中提出的有關係統設計理念,將其應用到現代文學作品編輯中也自然是如此。現代文學編輯中必須要具有系統化的審美意識,將審美活動與編輯活動互動融合,審美意識也指導著文學編輯活動的進行。編輯內容要與審美意識的標準相契合,要注重給讀者們帶來的精神體驗,讓文學作品內容蘊含更多的精神要素,實現視覺美感和內容美感的統一,真正體現現代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

  二、現代文化編輯中需要具備的審美意識

  ***一***審美健康意識。

  現代文學編輯中,編輯主體必須要具備審美健康意識,即編輯自身的審美思想必須是正面向上的,從而能夠保證文學作品可以正確地引導讀者。健康、正確的審美意識對於現代文學編輯主體來講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素質,此外編輯主體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判斷力,即能夠明確辨別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否可以出現,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讀者傾向於哪種視覺效果。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一些審美意識也在發生著變化,舊社會所推崇的“三從四德”已經被“女權主義”所取代,文學編輯的審美意識要與時俱進,符合當代的審美潮流。此外,對於涉及政治、歷史、科研的文學作品,編輯主體更要發揮實事求是的審美作風,秉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證審美意識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先進性。健康、積極向上的審美意識能夠幫助編輯主體在現代文學編輯活動中進行作品的優化選擇。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在出版物中傳遞正確的審美意識及觀念,潛移默化地提高讀者的審美鑑賞水平,傳遞正確的精神理念給讀者,實現現代文學作品的價值。

  ***二***審美創新意識。

  現代文學編輯中,編輯主體應當具備審美創新意識,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淺析。通常情況下,一篇文學作品,編輯主體需要至少閱讀兩遍,第一次粗略閱讀,是對文學作品的整體評估,確保作品的清晰度、組織等方面不存在問題。第二次是仔細閱讀,實行文學編輯活動,發現需要原作品作者修改的內容。作為編輯主體,其實際上沒有權利在原作品中新增自己的東西,他們要做的就是對原作品作者進行適當地引導,將作品變成符合編輯主體審美意識的新作品。此外,編輯主體的審美創新意識還影響著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判斷力,預見他們正在編輯的文學作品在未來是否能夠有巨大的影響力。我們所熟知的文學作品《戴維•哈倫》在他風靡全球之前也曾被數家出版社婉拒,直到這部作品碰到了編輯希契科克,其命運才發生改變。這位編輯家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創新意識,引導作者進行原作品的重組和修改,最終創造了出版上的奇蹟。因此,現代文學編輯主體必須具備審美創新意識,發揮審美判斷力,真誠、認真地給出自己的建議或者意見,引導作者進行修改,直到作品沒有一點點瑕疵或者能夠達到作者和編輯主體的要求。

  ***三***審美策劃意識。

  現代文學編輯活動中主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讀者們的視覺感受來決定是否需要策劃。一般情況下通過選題策劃、營銷策劃,能夠激發受眾們的閱讀慾望,引發讀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享受。在現代文學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必須要具備審美策劃意識,通過一系列的策劃活動,豐富文學作品的內涵,創造文學出版物中的精品,讓文學作品傳播範圍更廣,傳播量更多,實現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三、總結

  現代文學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要注重審美意識的主流性,文學作品的最終受眾是讀者,因此在選擇、欣賞和鑑別文學作品時,編輯要考慮作品是否能夠被大多數讀者所接受。現在文學編輯中必須要融入健康向上、創新的審美意識,從而保證作品能夠引發讀者精神上的共鳴,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的審美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