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文學的論文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開展與深入,與現代文學文獻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國現代文學課程閱讀策略

  摘要: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文字閱讀成為本課程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本文針對目前中國現代文學文字閱讀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文字閱讀;現狀;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中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文學運動文學思潮及作家作品,對於當下高校改革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重點在於講解作家作品,而對其他新聞或者漢語國際等專業來說則是集中講解作家作品,因此對於這門課程來說對於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為授課重點。而要學好中國現代文學這門文學課程,關鍵點就在於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文字,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自己對於文字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和把握,才能逐漸提升學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1]但是現實是因為種種原因,當下學生的閱讀狀況差強人意,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正如有學者提出的:“我們都說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是如果學生連基本的作品都不去閱讀,連起碼的閱讀能力都不具備,也就是說他們連分析和理解的物件都無從把握,那麼培養分析和理解能力不就成了一句空話了嗎?”[2]筆者就所在學校中文系2013、201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物件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從而因地制宜提出解決對策和方案。

  二、中國現代文學課程閱讀現狀及特點

  在本次關於中國現代文學課程閱讀情況調研中,採取自制問卷調查法,問卷一共有20道題目,其中有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其他均為結構式選擇題,主要就學生對現代文學文字閱讀的特徵、行為、態度等多方面進行調研,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討學生關於中國現代文學文字閱讀的現狀。通過對調查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發現目前學生就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字閱讀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態度和行動不匹配。在這次調查中一共有368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98%的學生都認為閱讀對於學習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很重要或重要,並且78%的學生很喜歡或喜歡該門課程,20%選擇一般,其餘2%選擇不喜歡。從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思想上對於閱讀的重要性和中國現代文學都持認同態度,都認為其對於個人發展與成長重要而且有益。而2%選擇不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都是在高考志願填報中,漢語言文學並非其第一志願。然而在被問及每天的現代文學經典閱讀時間的選項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選擇的是每天的閱讀時間在一個時以下,或者週末有時間多讀一點,平時不怎麼閱讀,或者選擇從來不閱讀。在課餘時間裡最願意做的事情裡選擇閱讀的人員較少,很多選擇了上網、QQ及微信聊天、兼職、應付英語及計算機等眾多考試或者什麼也不幹。這就可以看出現在的學生對待閱讀思想上很重視但是行動上不匹配的特點,閱讀情況不理想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是課時偏少時間不夠,心態浮躁。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程從1928年開設至今,課時的安排幾經變化,就筆者所在學校而言就經歷了從200課時減至150再到100在到90課時的這樣一個過程,其他如新聞專業和漢語國際專業就只有40課時。[3]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學科的建設,這門課程的內容被大大地豐富而課時卻在急劇地減少,造成教師在上課時只能擇經典作家重點講解其他內容則只能簡單帶過。因為課時不夠,很多作家作品教師講解不透徹,學生當然也無從理解,從而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課堂效果大打折扣。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專業課時被一再削減,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大學生的負擔,但是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被市場化的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面臨畢業就業的問題,為了提高就業率,學校為學生增設了大量與就業接軌的公共基礎課程諸如計算機、英語、就業指導等,專業課程被一再壓縮,課餘時間也相應的減少。一方面是課時減少,另一方面因為各種考試的存在使得學生心態很浮躁,更多的課餘時間是拿來應付各種考證,以至於功利主義學習成為一種常態。

  三是閱讀氛圍不強,缺乏閱讀目標。大學本是一個最適合讀書的環境,然而現在的校園裡充斥著各種功利主義,或許是在培養著各種如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精緻的功利主義者”,在課餘學生們關心的是如何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怎樣努力考取研究生,從而使得就業前景更樂觀。更糟糕的是,因為就業率的壓力,學校和各院系正在有意無意間成為這一思潮的推手。大部分學生是在努力學習,但是這種學習是以應付各種考試為目的,因此沒有一個更好的、專業的、純粹的閱讀氛圍。因為沒有形成XIANDAIYUWEN2016.01教學研究一種健康積極的閱讀氛圍,使得學生缺乏閱讀目標,缺乏自覺自主去閱讀的能動性。學生的閱讀目的性不強主要源於如下原因,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內容豐富,名家經典層出不窮,而教師在課堂上對很多作家作品的講解都是在文學史的授課中蜻蜓點水的帶過,因此沒有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對著教材或者書目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二是因為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程是專業課程,在課程結束時是要以考試的方式來進行的,十二年的中小學學習已經讓學生們形成一種為考試和分數而讀書的學習模式,學生需要的是直接應付課程考試的答案和要點,因此很多學生表示他們只是翻翻故事梗概簡單瞭解故事情節應付了事,只要考試過關就萬事大吉,至於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到底是否得到提升就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因此在這樣一種功利主義心態之下,學生們普遍感覺缺乏閱讀目標。

  四是電子產品和裝置的巨大誘惑。目前智慧手機和QQ、微信正以其巨大的誘惑力對國人進行殖民和籠絡,看似進入了一個全民寫作和全民閱讀的時代,但是充塞其中的是大量低效或無效的淺閱讀和泛閱讀,內容則是娛樂性和趣味性的大眾讀物,現代文學作家作品則由於其嚴肅性文學性強和年代久遠被學生們所不喜。因此大量低效或無效的淺閱讀和泛閱讀對於學生的專業學習來講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反而是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消磨了大量寶貴的時間。朱光潛曾在《談讀書》一文中說到:“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的,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了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4]被調查的學生中,有92%的學生都選擇了平時在課餘甚至上課時間用微信和QQ進行聊天刷屏的選項,這一資料令人驚歎,因此,這種消遣休閒型閱讀與功利性閱讀成為學生閱讀中最主要的兩大選項。

  三、對策及建議

  造成目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閱讀情況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直以來教育系統和學校層面的缺失,教育改革一直是一個呼聲很高的話題,素質教育也一直努力在以各種方式推進,但是實質上因為高考這根“指揮棒”的存在,中小學階段的應試教育實質從未真正改變過,學生在長達十二年的中小學受教育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為應付考試而進行功利性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到大學課堂裡,自主學習和閱讀的能力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而中國現代文學往往是放在大一開設,因此自覺主動閱讀情況不理想。二是社會層面就業壓力的存在,造成學生心態浮躁,讀書功利。在畢業後的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的擇人標準往往是用各類等級證書和獲獎證書來體現,為了在畢業後有更好的就業前景,一進大學校門的學生更是不敢鬆懈。一旦功利性考試完成後,就是徹底的狂歡,消遣休閒型閱讀替代了功利性的閱讀,真正為提高自身素養、提升文學鑑賞力的經典閱讀對學生來講是鏡中月,水中花。針對目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中學生的閱讀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和應對。一是合理採取多媒體教學裝置,增加課堂資訊量。利用多媒體教學裝置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增加課堂的知識量和資訊量。多媒體教學裝置還可以集圖、文、影、聲於一體,對學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從而激發學生對現代經典作家作品的興趣,提升閱讀效果。採用多媒體教學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是針對本校及部分二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多媒體教室資源不足,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時候出現排隊現象,不能滿足所有課程都用多媒體教室授課的現象。二是部分授課教師只是簡單地把多媒體裝置當成是無塵黑板,簡單的把授課框架做上去,課件製作粗糙,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三是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播放影視資訊,偏離課堂帶動閱讀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力的初衷。最主要的一點,無論多媒體教學裝置如何運用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教學效果,在課前學生要有很好的閱讀習慣,課後在帶著問題和興趣進行更深層次的精讀方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二是增加課時。學校在針對每個專業的課程開設上應更加謹慎而不是跟風,對一些專業性不是很強的公共課進行削減,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增加針對專業素養的專業課時和選修課時,使得本課程能有更多機會給學生講的得更透徹更生動,學生能有時間在教師的帶領下學會閱讀,愛上閱讀,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三是開出具體書目與教師指引相結合。給一門專業課程開專業閱讀書目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會使得學生在開始這門學科之時就有了清晰的閱讀目標,使得好學之生可以幫跟隨著授課計劃的進行而相應的開展閱讀,鞏固教學效果。在我校中國現代文學課程開課的第一節課上,教師就會給學生開出具體的閱讀書目,包括精讀篇目和泛讀篇目。但是光有書目是不夠的,大部分的學生很難認真自覺主動地去閱讀文字,因此在開出書目之後,授課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跟著教學進度一邊學習一邊閱讀,也就是在每次上課後告知學生下次課要講解的作家作品,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只有學生提前閱讀文字了,才能真正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分析理解鑑賞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在課後去進行文字的精讀,把閱讀帶入到一種良性迴圈的狀態,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良好的閱讀氛圍。四是建立閱讀小組或者讀書會。現在各大高校都有名目繁多的校園活動和校園社團,學生的課餘時間也是流連其中。文字閱讀也可以利用社團等群體以校園活動的方式來營造閱讀氛圍,宣傳發動學生們沉下心來認真閱讀。比如建立閱讀小組或讀書會,有相關專業老師任指導老師,定期進行讀書交流活動,或者以宿舍為小組舉行讀書會,互相討論交流閱讀心得。授課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願意進行電子閱讀和刷屏等習慣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在課後向同學們推薦經典閱讀文字,交流閱讀體會,帶動學生更加合理、理性、有效的利用課餘時間,或者說從低效或無效的淺閱讀、消遣休閒型閱讀中奪回學生。五是圖書館和資料室的配套服務更新緩慢。圖書館和專業系部的資料室作為給學生提供閱讀資料的重要職能部門,在圖書資料的更新方面有待加強,現在圖書館的書籍尤其是文科書籍過於破舊成為常態,或者是教師推薦學生閱讀的作品在圖書館的存量不夠,滿足不了學生的借閱需求和借閱慾望。因此圖書館或者專業系部的資料室應該定期更新相應的報刊雜誌和圖書書籍,合理設定開放時間,更新配套設施,方便學生去圖書館或資料室查詢或借閱圖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畢業後將會從事與教育相關的工作,如果一批又一批閱讀習慣不好、閱讀情況不理想的學生成了老師,只會帶出一批又一批閱讀習慣不好、閱讀情況堪憂的學生,進入一種惡性迴圈。而加強文字閱讀的指導或許會改變這種迴圈向著良性方向發展。俄羅斯學者利哈齊夫曾說:“‘讀書’和‘崇尚書籍’能夠為我們和未來的後輩儲存自己崇高的使命,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生活立場形成過程中、在倫理和審美價值的選擇中保持崇高地位,以便不讓各種低俗讀物和無內容、純消遣的俗氣汙染我們的意識。”[5]

  註釋:

  [1]李婷:《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現代語文,2012年,第2期。

  [2]劉勇,李春雨:《現代文學大學課程教學的幾點考察及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3期。

  [3]李婷:《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現代語文,2012年,第2期。

  [4]孫琴安:《名家談讀書》,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頁。

  [5]吳曉都、王煥生譯,[俄]德•謝•利哈齊夫:《俄羅斯古典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範文二:師範生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

  當前師範生在現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他們對文字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些反感情緒,由此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現代師範生的心離課本越來越遠,這與大環境有關,也與課本選文有關。大環境中卡通漫畫代替了經典名著,看電視上網代替了讀書,學生的閱讀物件、閱讀性質和閱讀心理期待與以往有了許多不同,他們中的不少人習慣於讀圖、聽碟,遊走於網際網路,常常追求時尚,拒絕傳統,他們眼中的現代文學作品單調乏味,內容古板落後,缺少時尚,缺少生氣和趣味。另外他們還自認為所學的知識教小孩子已綽綽有餘了,再多學點少學點都無關緊要。只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他們才被迫留在了課堂上。如何從現代文學中挖掘出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可愛之處併產生共鳴,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解決這問題,可能有許多方式方法。現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1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家的心靈感受,把握作品的主旨

  文學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構建起來的個性化的精神世界,是創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在藝術地描寫生活,反映生活,表現個性化人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旗幟,其作品風格都與作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分不開。引導學生了解作家的情感經歷,可以大大縮短作家和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走近作家心靈,理解作家創作的主旨,真正理解作者在作品裡表達的思想情感。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師,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他的作品在課本中所佔的比例較大,但學生卻普遍反映說看不懂。這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以往我們總是仰頭去看魯迅,把他當做神一樣對待,卻沒有把他當做活生生的現實人來看待。有人說,魯迅的作品三十歲以後閱讀才有滋味,這說明師範生的水平在理解魯迅的作品時的確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自己的社會閱歷也不是多麼豐富,這阻礙了他們的閱讀理解,削弱了他們的閱讀期待。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改變自己的閱讀結構圖式,擴大他們的閱讀經驗視野,幫助他們去理解作品,使之產生共鳴。作者的心理路程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切***。魯迅的作品是充滿時代精神,充滿理性的,他寫人間的愛,寫世道風情,與任何一個傳統的作家都是不同的,他的作品似乎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憂鬱和冷酷的情感方式,他把世間的一切都悲劇化了。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缺少愛的社會有關,與他的哲學觀念有關,更與他悲苦的情感生活有重要關係。過去學習魯迅作品一般只介紹作者少年時的家庭變故對他的影響,極少提及他的情感經歷,好像這些會有損於他作為偉大旗幟的人物形象,但實際上魯迅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禮教吃人的深刻思考,很重要的還緣於他早年不幸的婚姻生活。由於封建思想嚴重的魯母使孝順的魯迅套上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枷鎖,也造成了朱安悲苦寂寞不幸的一生,她的幸福、她的精神都被那個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吞噬掉了。對世人都充滿寬容憐愛的魯迅,面對命運多舛的女性總是深表同情的,對同樣作為女人的朱安悲慘的一生不可能無動於衷,事實上他同樣遭受著心靈的煎熬,朱安的不幸更加重了他的痛苦。正是由於命運的冷酷和莫測,使得魯迅很早就認識到了生活的真實和人性的本質,面對以後的人生才少了一些幻想、多了一些從容。後來他雖然與徐廣平結婚,但內心那種透入骨髓的陰影永遠無法排除。由於愛情生活的不順,他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理性上去觀察分析社會人生。《狂人日記》就是基於作者的這種強烈感受、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當教師把這些相關內容介紹給學生後,學生很快就把握住了《狂人日記》的主旨,並理解了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2拓展聯想,看作品的背景流向,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作品的背景包括作品本身呈現給讀者的人物活動的環境,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個大的區域的風土人情,還包括作者寫作的原始衝動,帶有“自我”深深的烙印,瞭解這些內容對幫助學生產生共鳴點同樣有很好的效果。如學習《邊城》,我們會看到“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溫柔文靜、純樸可愛、情竇初開的翠翠;安於清貧、恪守職責的外公;豪爽仗義、平易近人的船總順順;還有能幹和氣、痴情謙讓的儺送和天保,甚至連那河邊吊腳樓上的***都值得信任,都輕利重義……他們個個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代君子遺風,在風景秀麗的小鎮邊城生活著。有著清幽的自然風光、純樸的民風的邊城成了作者心中浪漫的世外桃源。作品中“自我”無處不在。作者早年抱著對人生、新世界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從荒僻、落後、封閉的湘西趕到大都市北京,可戰亂的北京使作者看到了愚蠢、殘暴、自私,甚至是虛偽、卑鄙,現代文明的背後只是墮落,這讓作者懷戀自己的故土純樸的自然、善良悠閒的山民。十八年後,他趕回故鄉,卻看到過去那種正直樸實的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他不能讓這唯一的美流走,他要留住她,要讓美好的東西永恆存在,於是就有了美麗的湘西邊城;他要挖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他相信山民身上那種美好的東西,在過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類精神世界裡不滅的火種,人類就是靠著她不斷前行的。因而邊城是作者“理想的建築”的小廟,裡面供奉著自己的人生理想、愛與美完美的結合,人與人肝膽相照。所以沒有真實的湘西,就沒有邊城;沒有作者的親身經歷就沒有邊城,作者正是結合這些向我們展示出邊城人性的純美、民俗的純愛。教師向學生展示出作者最深刻最豐富最有個性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感悟作者的“自我”情愫,就會使學生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定的資料積累,對作品裡的人物零距離接觸,自然就容易產生共鳴,把好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3挖掘作品具有現實意義的材料,加深作品的思想內涵

  目前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缺少獨立精神,他們不懂得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文學教學擔負著重大的育人任務,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質。文學作品要想讓學生產生共鳴,就要在加強語文能力培養的同時,聯絡學生的學習實際、現實生活,用文學指導生活。學生對課本不感興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閱讀文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難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教師應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積極思考人生。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距離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分析作品時聯絡學生身邊的人事或他們特別關注的現實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也容易對作品的人物思想產生共鳴。如學習葉聖陶的作品時,教師把作者的教育小說中體現的一些教育思想結合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學生就非常感興趣,認同作品意旨,自己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應該說收穫頗豐。再如學習《籙竹山房》,作品中的二姑姑因為偷食禁果而付出了一生幸福的代價,她抱著丈夫的牌位結婚後,過著孤苦悽慘的生活,表面上心如死灰,但潛意識裡仍然表現出對異性的特別渴望,這些表現對於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是極其正常的,但吃人的封建禮教卻用種種繩索鉗制住了她的靈魂,使她只能過著一種非人性的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意旨的同時,聯絡學生的早戀問題,從正面和反面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形成一種健康的觀念,利於他們以後的正確發展。同時教師還要結合作家作品引導學生理解時代精神。如現在國家倡導建立和諧社會,學生也較感興趣,教師就可適時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學習戴望舒的作品時,介紹到他小時因為身體的缺陷而受到他人的譏諷嘲笑,從而形成了他內向、自卑、偏執的性格。我們就要就此教育學生應正確看待別人的不足,不能嘲笑,更不能打擊。嘲笑別人身體的不足正說明自己心理的不足。我們要做的是尊重他們,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生活中大家對那些“馬家爵”們,平時多些理解,少些諷刺,多些幫助,少些刺激,時間長了,他們內心的冷漠、積怨就會被徹底融解,那些慘劇的發生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教育學生要與他人和諧相處。作為準老師們的師範生們不僅要學會理解自己的同學,更應該學會理解自己將來的學生,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更該多些關注關心,要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和諧的環境裡健康成長,這樣就實現了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知道人、瞭解人,最後達到熱愛人的這一目的。

  4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其感到成功的樂趣,擴大共鳴處

  由於經驗、遺傳等因素不僅造就個體生理特點差異,也表現出個體能力、氣質、性格思維等差異,其差異決定了作家作品風格的不同;同樣,個體差異也使學生具有了不同的心理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同的學生喜歡不同的作品,就是相同的作品不同的學生也有著不同的認識和感悟。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由於自己的心理或知識結構與作者的相同或相近,作品就比較對“口味”,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文學教學要追求共性,更需要張揚學生個性,這也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因而文學課應採用開放性的課堂形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些課以採用師生共同討論為主,巧妙利用學生的探究意識,把課堂演繹為激揚個性,彰顯精神的搖籃,在師生思想的不斷碰撞中,使學生不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照亮課堂。教師對學生的獨特感悟要及時肯定,這樣既能促進他們思考的積極性,還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因為教師的肯定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學生得到承認就有了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會使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自信心得到極大地增強。另外,同學之間的心理和知識結構有很多相同之處,彼此間的感悟也很容易被理解和認同,這又能很好地促進同學之間的互動。如在學習《遲桂花》時,討論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從翁則蓮在鬱先生面前的表現可以看出她是位單純善良的女性,但是有位平時發言並不積極的學生卻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已婚的則蓮面對異性的凝視和碰觸而“無動於衷”顯得不可信,這不符合人性,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師及時給予表揚,她顯得很得意興奮,此後再上討論課時她總是踴躍發言。她的表現也帶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參與,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學習效率。總之,要增多師範生對現代作品的共鳴點,教師不論採用什麼方式方法,總的原則都要從學生的心理規律、學習規律出發,把文學的知識性、時代性、趣味性、現實性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能力提高了,他們就能很好地把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進行自我建構,因而容易悟到文字之旨,從而使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個性得到張揚。由於他們能真切地體味作品,所以就容易從作品中找到共鳴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