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學生看的勵志故事

  駕馭命運的舵是奮鬥。不抱有一絲幻想,不放棄一點機會,不停止一日努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讓思維轉過身來

  人若形成固定思維,就很難從死衚衕裡鑽出來。

  其實,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你倒過來想一想、試一試,讓思維轉過身來,或許會給你帶來“又一村”。

  1878年7月,美國總統在紐約車站遇刺,身受重傷,急需進行手術。當時正值夏天,溫度高達42℃。醫生要求將溫度降到35℃以下,才能保障手術成功。於是,美國政府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一個叫約克多的工程師。

  約克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工程師。他曾經在礦山工作過,知道怎樣稀釋有害氣體,降低煤礦巷道內的瓦斯濃度。約克多想,既然空氣經過壓縮後會釋放熱量,將壓縮後的空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是不是會吸收熱量呢?他立即動手進行試驗,結果發現把壓縮的空氣還原,可以使周圍的空氣冷卻。於是,約克多給總統的病房安裝了這樣的機器,成功地使室內氣溫從42℃降到了25℃。

  約克多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臺空調機的發明者。

  吸塵器的發明,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多明多舉行除塵器除塵表演。除塵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用風把灰塵吹走。在表演時,很多人被吹得滿身是灰,人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有個叫哈瑞的人想:能不能換個辦法把吹塵改為吸塵呢?哈瑞回到家後,用手帕矇住自己的嘴使勁吸氣,結果灰塵不再到處飛揚,而是被吸附在手帕上。哈瑞便根據這個原理,研製出了吸塵器。

  法國有個叫多特的攝影師,特別擅長拍團體照。他與別的攝影師一樣,在準備拍照前都是喊“一、二、三”。所不同的是:別的攝影師要求大家先做好準備,喊完三個數後開拍,拍出來的效果卻不能讓人滿意。因為上百人之中,難免有人忍不住眨了眼睛。多特在未拍照前卻要求大家先閉上眼睛,待喊過“一、二、三”後再睜開眼睛。他這種“倒過來”的做法,拍出來的照片個個目光炯炯。

  逆向思維的創新簡單又奇妙。可在生活中許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受習慣思維的束縛,窒息了創造力。解決難題的辦法,有時候就像瓶底的水,當你喝不到夠不著的時候,只要倒過來就能喝上了。

  我們天天在說解放思想,殊不知,束縛我們思想的往往就是那些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因循守舊的做法。當我們遇到困難一籌莫展,用常規的方法難以解決的時候,不妨讓思維轉個身——倒過來試試,也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2:成功從一杯清水開始

  12年前我高考落榜後進了一家廣告公司,那年夏天因為大學夢的破滅,我情緒低落到了極點,我害怕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骨子裡有那麼一絲自卑。

  7月的夏天,太陽毫不留情地炙烤著大地,蟬從早到晚無休無止地鳴叫,把人的心都叫亂了。一天中午老闆吩咐我把一份急件交給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有身份的商人,我見過他一次。老闆叮囑我,王先生在開酒會,讓我快去快回。

  我拿著急件就出發了,連水也沒顧上喝一口。在如火的驕陽下我一路奔波,找到那家酒店時我又累又渴,嗓子冒煙,還出了一身臭汗。在酒店二樓豪華宴會廳的門口,我看見賓客們手拿美酒香檳,頻頻舉杯,王先生風度翩翩地徜徉在人群間,顯然他是今天的主角。

  我小心翼翼地走進宴會廳,因為自己身上有股難聞的汗臭,人們避讓著我,眼神裡充滿了鄙夷。我的臉紅了,低下頭走到王先生面前,把急件交給了他,知趣地準備離開會場。酒會上每張桌子都擺著酒水,這對於極度乾渴的我來說充滿了誘惑,可我只是一個局外人,這些酒水與我無關。

  我本能地用舌頭舔了舔乾裂的嘴脣,徑直往外走。“請等等!”王先生忽然叫住了我。我回過頭不安地問:“是不是我送的急件有什麼問題?”“不是的,我看你渾身都是汗,喝一杯水再走吧。”他微笑著對我說。“這怎麼能行?我只是一個跑腿的。”我羞澀地搖搖頭說。“卑微不是退縮的藉口,如果在這裡你連一杯清水都沒有勇氣喝下去,你永遠也不會成功。”王先生目光炯炯地看著我。

  我鼓足勇氣接過王先生遞來的那杯清水,仰起脖子一飲而盡。參加酒會的先生女士們彼此高談闊論,誰也沒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

  幾年後我通過不懈奮鬥有了自己的事業,參加過名目繁多的豪華酒會,喝過價格不菲的各種酒水,然而都不及那年夏天那杯清水甘甜爽口,它如同涓涓細流,淌過一個高考落榜生的心田,它讓我明白高考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可以從高考後正式起航,成功也可以從一杯清水開始。

  3: 笨人也能成大師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山西太原出了個著名的學問大家,他的名字叫閆百詩。

  然而,這樣一個彪炳史冊的天才,小時候卻是個笨得出奇的孩子。課堂內,先生教的文章聰明的孩子早就會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聲誦讀了,而他還念不成句呢!得唸到上百遍才能連貫地讀下來。先生心裡清楚得很,這樣的資質唸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麼管他。雪上加霜的是,他身體還不好,簡直就是個病秧子,動不動就請假了。他的母親心疼他,害怕他累壞了,就不讓他讀書。他知道母親的心情,更不想讓母親著急,果真就不再讀書。母親看他很聽話,就不再注意他。

  哪知他嘴上雖然沒讀,心裡卻沒閒著,默默地讀、暗暗地記。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他就這樣讀了十年。這十年的工夫可沒白下,因為他是用“心”讀的,他是將書讀到心裡去了,這豈是用嘴讀書所能比的?突然有一天,他就彷彿有一種天地洞開,豁然開朗,大徹大悟的感覺,回過頭來再看過去曾經怎麼也搞不懂的問題,竟然簡單得不值一提了。這樣的奇蹟誰會相信啊?而更大的奇蹟還在後邊。

  二十歲那年,他開始全身心地撲到對《尚書》的研究上來。因為那時的《尚書》沒有一種權威的版本,各說各話,真偽難辨,後人常常無所適從。其實這種混亂從漢代就已經存在了。稱伏生所傳的二十八篇為“今文尚書”,孔安國所傳的十六篇為“古文尚書”,只是這部十六篇的孔氏之作,於魏晉之間就不知流落到哪裡了,所以它的真面目究竟啥樣後人無從知曉。可是忽然有一天,一個叫梅頤的東晉學者卻赫然拿出一部所謂的“古文尚書”來,並且也不是大家所瞭解的十六篇,而是比“今文尚書”還多二十五篇,且有孔安國全部作注。

  自此以後,梅頤的“古文尚書”就成了權威的版本,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凡是治《尚書》者,都以此為依據。可是閆百詩覺得這個版本疑問很大,以訛傳訛,貽害無窮。他發誓要將真正的《尚書》甄別出來。他的辦法就是下笨功夫,絕不走哪怕是一點點捷徑,就像他過去在心裡默默唸書那樣。

  這一猛子紮下去就是四十多年,牢牢抓住這個《尚書》不放鬆,終於衰年之際完成了震古爍今的煌煌鉅著《古文尚書疏證》,以大量強有力的材料,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那多出的二十五篇和孔氏所注都是東晉人的偽作,是不值得奉為圭臬的假貨。這對於後世學子來說,真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他的這部書問世後,猶如石破天驚,頓時使學界失去了平靜,因為閆著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好多人已經習慣了的東西,包括利益。很快就有毛西河的《古文尚書冤詞》出來與他的《古文尚書疏證》擺擂,全面質疑和否定閆的結論。這場爭論波及面廣,涉及人多,影響也大,最後的結果是閆勝毛敗。《四庫提要》是這樣定評閆百詩的《古文尚書疏證》的:“有據之言,先立於不敗之地也。”

  閆氏著作的權威性和正確性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肯定。這部用一生心血寫就的鉅著猶如大海中的礁石,巍然矗立於歷史的風浪中,永遠閃耀著人文精神那不滅的光輝。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緊緊盯住自己的目標,心無旁騖,生死與之,做下去,做下去,一直做到最後,哪怕一個再笨的人,也有可能成為大師!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