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是傳承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2:懸樑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東漢·班固《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東漢時候,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孫敬。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獨自一人關起門,從早到晚不停地讀書,廢寢忘食。為爭分奪秒地抓緊時間學習和積累知識,他還想出了一個專門對付“瞌睡蟲”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不是很長的嘛。他就找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牢牢綁在房樑上,並拉直繩子,將繩子的另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地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往上牽頭髮,這樣頭皮就會被弄痛。於是,他就馬上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蘇秦。他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刺激很大。後來,他就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常常讀書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覺,產生疲倦感、打盹兒什麼的是很正常的。但蘇秦總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於是,他就準備了一把錐子,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讓自己猛然間感到疼痛,好清醒起來繼續挑燈夜讀。

  3:歧路亡羊

  楊朱是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學者,人稱楊子。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這個鄰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著一塊兒去找。

  楊子說:唉,不過是丟掉一隻羊而已,何必要讓那麼多人去找呢?丟羊的人說:因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道:找到了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楊子問:為什麼找不到呢?他們說:岔路中間又有很多岔路,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了,很有感觸,臉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長時間,整天都沒有笑容。人們覺得特別奇怪,便對楊子說:羊又值不了多少錢,更何況丟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為什麼這麼悶悶不樂呢?楊子沒有回答。

  有一個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邊聽了說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丟失;學者因為不能專心致志,可能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楊子悶悶不樂的原因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

  歧路亡羊這一成語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變而來,比喻事情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丟失。

  
的人還:

1.包

2.與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

3.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4.關於中國歷史故事的成語

5.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