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域都護府的介紹

  “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西域都護府位於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輪臺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結合部距庫爾勒市113公里,距輪臺縣城58公里,東經85 °04',北緯42°00',海拔高度990米, 現已闢為巴音郭楞的一個旅遊點,吸收中外遊客之多。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設西域都護府, 名為烏壘城***前名輪臺國***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當時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長和縮短的***從未間斷,據《漢書》記載:西漢歷任都護18人,其中立傳可考的歷史上著名的有鄭吉、鄭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健、李崇、但欽等10人。當時輪臺國是個城郭之國。都護府直接對其統轄,相當於當下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綠洲城國和遊牧行國的權力稍大。輪臺王曾多次受皇帝親召幸朝。漢朝另設定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軍事、機構,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以王、侯、將、相、大夫、都尉等官職,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

  在此有兩處古城遺址:一處是鄉政府東面1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沖刷過,城垣僅存1米,夯土乾打壘建築,建築材料為黃沙土 、防潮層,拉筋建築材料為胡楊樹枝,每0.33 米為一疊層,周長約百米,城內散佈著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畫點雲紋和水波紋,城東有一城樓,南有城門。另一處古城遺址在鄉政府東面10公里公路北側,當地人稱白土墩,估計是烽燧,1928年我國著名的史地專家黃文弼先生在上述兩處遺址上發掘出一些存貯糧食的陶罐,認為是西域都護府設立時期士卒在這裡屯守的用物。黃文弼先生還在野雲溝鄉東北300米處發現了另一處較大的遺址,可惜現已闢為農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寫道:“野雲溝村南約半里,有一高阜,面為深沙堆集,上生蘆葦,間有紅陶片”。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騷亂,匈奴乘機統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斂稅重苛的虐待,向東漢武帝請求3次,18國國王以送兒子到洛陽學習當人質真誠誓言。要求內屬中原,劉秀在立足未穩之時,十分不情願地將西域都護府遷往龜茲乾城***今新和縣境內***。

  中國古代西域都護府的作用和意義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中央政權在這裡開始行使主權。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行政管理機構、任命官員,派兵駐守並屯田,統計當地戶口,推行漢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國家行使主權的重要內容,它由此奠定此後歷代中央政權管理西域的基礎。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國林立、互不往來的隔離狀態,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進了西域諸城邦國、各民族間的相互瞭解與信任,同時也增進了西域與內地的密切聯絡,增強了西域各地對中央政權的認同。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西域局勢發生動盪,但西域一些小國仍派人至中原,請求中央政府派遣西域都護,反映了西域諸國對中央政權的信賴與對中央政權的忠誠。甚至在東漢滅亡以後,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許多城邦國仍保留著漢朝頒發的印信。

  由於漢朝擁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因而在統一西域後,這對西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經驗及熟練的勞動人手,都給西域地區帶來了新的因素,從而促進了西域本地經濟的發展。西域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更是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它使西域與中原的經濟之間產生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動,從而使西域地區的區域經濟納入到整個漢朝的經濟體系之中。

  隨著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西域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中原地區的文化制度對西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龜茲王絳賓從中原返回龜茲後,將中原的禮儀制度帶回龜茲並加以實施。而西域地區的音樂、舞蹈也傳入內地,從而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