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時的禮儀

  我們每天都在與人交往,那麼你們知道與人交往得時候要注意什麼禮儀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與人交往談天少用10個詞

  應該。“應該”給人不容置疑的強迫感。因此,無論對自己提要求還是與他人談話,最好用一些緩和的語言替代它,比如“我建議”、“我覺得”等。

  一定。“我一定要去”、“你一定得答應我”……這樣的措辭不僅生硬,而且會讓人覺得你的慾望非常強烈,從而產生牴觸心理,最好換成“你可以答應我嗎”等商量的口氣。

  必須。“必須”是一個命令式的職責性詞語,這樣的口吻通常讓人難以接受。最好先解釋一下理由,然後表達自己的意願,比如“我實在太困了,所以得先睡覺了”等。

  需要。與其用“你需要做什麼”來限制他人,不如換成提建議的溫和方式,比如“這件事我們最好這樣安排”等。

  不得不。這樣的表達容易給人消極的心理暗示。一件事當你“不得不”做時,最好提醒自己說“我想做”或“我可以做”。

  不能。“不能”這樣的語言就像關上一道門,把諸多機會擋在外面。用“也許”、“可能”這樣的詞代替它,則會給自己提供更多的選擇。

  不可能。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不要用這樣的話輕易預測。在預測前,最好加上一個“如果”,會避免很多尷尬。

  絕不。“我絕不會答應這件事的”很容易傷害他人的感情。即使心裡不願意,口頭上也最好找個委婉的理由。

  閉嘴。“閉嘴”、“討厭”等暴力性詞語帶來不必要的負面情緒。表達意見前,最好先說出原因,然後加上“請”字。

  你別管。冰冷地拒絕他人的善意,會讓人覺得你沒有人情味。在拒絕他人前,也最好先肯定和感謝一下對方。

  與人交往談話交流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當中,交談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通過談話中的“聽”可以讓自己瞭解別人,也可以通過談話中的“說”讓別人瞭解自己,這一說一聽的恰當配合可以說是達到了談話的最高境界。越是善於通過語言與人溝通和交流的人,他的學習和事業取得成功的機率就越大。除了增進彼此的瞭解,談話也可以暴露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以及生活閱歷。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別人做出判斷時都願意選擇“聽其言,觀其行”的方式,所以,為了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我們也有必要讓孩子瞭解、學會與人交談方面的一些禮儀常識,以便在談話交流中讓自己的行為更加合情合“禮”。

  一、學會寒暄,稱謂得體

  寒暄就是指人們碰面時相互問候,以示自己的禮貌和對別人的尊重。一般來說,與人寒暄要找準時機,比如,碰見熟人要主動打招呼,與人分別時要主動說“下次再見”。寒暄也可以從得體地讚美別人談起,這很容易拉近你與別人的距離。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得體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也會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一般來說對別人的稱謂應表現出親切、文雅、尊敬。稱謂中有尊稱、謙稱和通稱的區別。一般來說,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稱呼應當親切、合理、準確、自然,要合乎常規,要照顧被稱呼者的個人習慣,還要入鄉隨俗。稱呼不當或亂稱呼,往往會讓對方感到難堪、不快,甚至傷害他的自尊心。當然這同時也會使自己的形象在別人心中大打折扣。

  二、態度誠懇,舉止大方

  無論是說話還是聽話,都應該神情專注,一心一意,態度誠懇,落落大方,這既有利於說話人的話語被別人接受和領會,也表現了聽話人對別人的尊重。不能在說話或聽話時心不在焉,把頭轉向一邊或者是幹其他的事,比如摳指甲、撥弄頭髮等等。說話的目的就是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想法、意見,所以我們要切忌說傷害別人自尊心和感情的話。聆聽別人談話時,一定要精神集中,認真聽,眼睛看著說話人的眼睛,並適時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做交頭接耳,左顧右盼等動作。當你在聆聽別人說話時,切不可隨意打斷別人的說話,否則是沒禮貌、不尊重別人的體現,也往往會因此而打斷別人的思路,從而影響交流。

  三、尊重對方,語言文明

  每個人都有被人尊重的心理渴求,所以與人談話時,一定要尊重對方,如果使用髒話、怪話、粗話和氣話等一切不雅的語言,不但有損自己的形象,難以給人留下好的印象,更會給人帶來不快,讓人反感。當然,在與人交談時,也應儘量避免使用方言土語,要積極配合對方的談話,不能當個悶葫蘆。在與人交談中,一些表情、動作往往能促進交談的順利進行,比如,微笑、點頭、眼睛注視對方、身體前傾等等,這些都是表示你對別人的尊重和欣賞。當然也有一些不好的形體語言我們必須儘量避免,比如,與人交談時手摟在腦後,蹺起二郎腿,雙腿叉開,不停地打呵欠,伸懶腰等等。和對方交流時,對事實應如實反映,切不可憑主觀想象,信口開河。還應該在適當的地方講符合自己身份的話。比如,在教室裡對同學說話時,就不能以居高臨下的口吻,因為你們的身份是平等的。與人交談,應找雙方都感興趣或是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以體現出你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可以與人談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