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

  越王勾踐,幾乎人人皆知,但司馬遷的《越王勾踐世家》讀的人不一定太多。小編在此整理了《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篇1

  《史記》中記載的勾踐,距離被眾人拿做勵志典範的勾踐要差很多。史記中,勾踐只做到了“嘗膽”,但其實並未真的“臥薪”。而最早有“臥薪”這一說法要到宋朝了。而嘗膽也不是印象中的將苦膽掛在面前時常嘗一下,事實上這樣做的話動物內臟早腐爛了。應該是有個托盤之類的,經常放著動物的膽,象徵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還是用“賢”形容過勾踐,他也遠不是傳說中的典範。他應該是個暴躁並且缺乏智謀的人。如前半部被吳軍打敗的時候,他立馬提出“殺妻子,火番寶器”的方案。而在范蠡的勸慰下才打消了念頭。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間進行斡旋的時間裡,焦慮的情緒讓他又不免自問“吾終於此乎?”作為領導者,大概這個時候腦子裡應該是一片空白才會這樣說吧。

  仔細再看,全文中勾踐唯一出的謀略是在進攻吳王夫差時,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陣前抹脖子自盡嚇到了敵軍,這才一鼓作氣打贏了戰役。這一低劣的行為在軍史上應該也只有戰敗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謂“賢”,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比如內政交與文種,外交與戰爭交與范蠡。僅就這點,作為領導者就算成功了。

  要補充一點的是關於文種和范蠡。文種寬厚,細緻,因而擅長“填撫國家,親赴百姓”,而范蠡則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與他。而兩人的這種性格也決定了最終的命運,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踐無法分享勝利的跡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暫時得罪勾踐。而文種即使得到了范蠡的資訊,卻並未採取果斷的行動。“告病”是一個委婉的行為,也許他試圖給君王“我並無威脅”的訊號。但這一下策卻給勾踐一個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並未下手提供了時間。

  《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篇2

  在中國,所有讀過書的人,大概都知道“臥薪嚐膽”的故事,當然也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這一點兒也不錯。自古而今,“臥薪嚐膽”的故事不知道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強不息,重新崛起。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越王勾踐一直就是一個“處逆境而不失志”的經典人物。“臥薪嚐膽”被作為一個成語收入了《漢語辭典》,這個故事也被編進了教科書,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這種“待遇”,在眾多的歷史人物,特別是歷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為數不多的。 一元一國學網

  據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小妾所生的兒子——“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是帝相的兒子。帝相在位時,適逢有窮后羿和寒浞作亂,帝相為寒浞所殺。這時帝相的妻子緡已經懷孕,***中從一個孔穴中逃走,逃到了有仍***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濟寧市一帶***,並在這裡生下了少康。後來歷盡周折,少康歸夏為王,即位後便封庶子無餘于越,負責在會稽管理對禹的祭祀。“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因禹去世於會稽山,而且就葬在了那裡。這裡的人們都把頭髮剪得較短,而且身上都刺著花紋,是表示強悍還是野蠻?亦或是一種習俗?不得而知。恐怕後來乃至當今的紋身之風就始於那時。越人在那裡劈山開荒,修築建造城邑,經歷了二十多代以後,傳到了允常,便開始稱王。史書上對於允常的記載幾乎沒有,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此也中一帶而過,只說“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至於為什麼“戰而相怨伐”則沒有交待,其他史料裡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當然,也可能是本人沒有查考詳盡的緣故。不過,我們可以推測,那時的爭戰,無非就是因為“地盤”問題。

  允常死後,他的兒子勾踐即位。這個頗負美名和英名的人物從此便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之上。勾踐在位期間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滅掉了吳國,使越國強盛起來。“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關於勾踐滅吳這件事,後面還要細說,所以在這裡只是略略提及。

  《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篇3

  越國的歷史上,勾踐是一枝獨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後寥寥,除了偏僻,落後及與中原地區風俗習慣不同以外,也沒什麼可說的。

  勾踐的父親與吳王闔閭結了仇,兩國之間互相攻伐。在勾踐剛當上越王的那一年,吳王闔閭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還不很穩當的時候攻打越國,誰知勾踐卻出其不意地採用了一種特別的陣勢------派若干死士衝到吳國的陣前,大聲喊叫著自刎而死,使得從未見過這種陣勢的吳軍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軍趁勢打了個大敗,闔閭還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嗚呼。***這一定是歷史上最早的自殺式攻擊,現在被若干國家稍加變化而廣泛使用。***

  取得了勝利的勾踐一定是興奮而驕傲的。所以當三年後,他得知夫差想要為父親報一箭之仇時,他沒有聽從范蠡的規勸,而自以為是地搶先採取了行動。在那場著名的戰事之後,越王勾踐成為了亡國之奴。

  接下來的臥薪嚐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踐從一個驕橫、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轉變成了委屈求全、禮賢下士,與百姓同甘共苦的賢明君主,在范蠡、文種的扶持下,辛苦慘淡、勤奮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終於打敗了不聽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勸諫的夫差,一雪了會稽之恥,還一躍而成了強國。我想,司馬遷也是覺得在那個君權至上,君主沒有任何約束的時代裡,勾踐能夠做到這樣,已經相當不錯了,所以在本篇記載裡,並沒有過多的宣揚勾踐的那些陰暗心腸,只是略略地點出了他賜文種自殺的猜忌。

  還是范蠡認清了勾踐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踐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於是他果斷地棄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齊國,在海邊努力耕作,沒多久就成了大富翁。這下子又冒了尖,齊國請他去做了國相。可他散盡家財,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沒過多久,又成了後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時位及人臣,經商時富甲天下,又能善謀劃,知人心,懂進退,范蠡真個人中龍鳳,世所稀有!

  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與西施的故事。有許多傳說,說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尋來的,當時兩人就有了情愫,可是為了國家復興大事,只得忍痛割愛,將西施送到了夫差那裡。等到吳國大敗,夫差身死,范蠡搶在了同樣垂涎於西施美貌的勾踐的前頭,攜了西施,泛舟湖上,過著神仙眷侶的逍遙日子。

  這個故事美則美矣,可是其真實性卻很值得懷疑。范蠡輔助勾踐復國,歷時二十二年,其間殫精竭慮,勞心勞力,未必有閒情逸致來談情說愛,此其一。再者,書裡明明記載,他逃離了越國之後,和兒子們合力治理產業,說明他在西施迷惑吳王的時間裡,早已成家生子,有著美滿的家庭了,此其二。

  傳說終歸只是傳說。也許是後人敬重西施與范蠡都是忠心為國之人,希望他們有一個美好而圓滿的結局,而附會出了這麼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