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管理建設論文

  公共管理是一項以政府為執行主體,從事管理各項公共事務,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質量,達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研究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講授式教學唱主角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利器”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從總體來看,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依然唱主角,這其中既有教師觀念的因素,也有教師能力的因素。首先在觀念上,很多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以講授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手段的知識單向流動,認為教學活動就是要對學生加以嚴格地控制和監督,讓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完成任務和練習技能。這種觀念上的落後使得教師認識不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性,甚至設定各種障礙逃避案例教學。其次,教師能力的不足也使得案例教學往往以講授為主。目前,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的教師絕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案例教學訓練,部分教師把案例教學視為“舉例子”,這是對案例教學的一種簡單化理解,沒有認識到案例教學的深刻變革。實際上,案例教學和事例教學有本質的區別。案例教學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參與其中,展開互動,教師並不簡單地評定學生答案的正確或錯誤,僅僅是對判斷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論,這也是案例教學與事例教學的主要區別所在。在案例教學中,案例是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是案例教學的中心,而在事例教學中,事例僅僅是支撐教師觀點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往往是通過一定的事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這實質上仍然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

  ***二***案例教學的絕對化和片面化

  案例教學和授課教學是公共管理教學活動中兩種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但是在進行案例教學時,部分教師往往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片面強調案例教學,盲目地壓低甚至排斥授課教學,唯“案例”是從,這就造成了案例教學的絕對化和片面化。實際上,案例教學並不排斥授課教學,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係,都有其各自適用的情境。講授教學主要關注的是基本理論知識的生產,因此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以講授教學效果較好,而案例教學往往是對基本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只有學生在掌握較為紮實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同時案例教學的絕對化和片面化也表現為不分教學物件盲目地採用案例教學。相對於研究生來說,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基礎知識,應以授課教學為宜,適當地施以案例教學,“對本科生採用案例教學的課時應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過20%;對研究生,由於通常已具備了必要的理論基礎,案例教學的分量可以重一些;至於以管理實踐為主要目的MBA教學中,更應該以案例教學為主。國外的MBA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比重已佔到70%至80%”,因此,不同教學物件採用案例教學的比重也是不同。在案例教學階段,不能唯“案例”是從,盲目地排斥授課教學以及降低授課教學的比重。

  ***三***案例質量不高

  目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中存在著“三多三少”,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三多三少”主要是指“舊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首先,公共管理案例陳舊。從目前教學案例的編寫來看,很多案例都是20世紀90年代的案例,案例陳舊,缺乏生活氣息和可讀性。其次,公共管理案例照搬其他學科案例現象嚴重。公共管理的很多教學案例往往都是直接從工商管理和企業管理案例直接搬運過來,但是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和企業管理具有明顯不同的學科特點,這種案例很難滿足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需要。再次,公共管理案例的本土化嚴重不足。由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起步較晚,往往採取引進西方國家案例的方式來彌補本土化案例的不足。但是,由於政治文化傳統以及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這些引進的案例往往“水土不服”,不能有效地解釋中國現象,脫離了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這種外來案例的適用性較差。

  二、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效果的對策

  教師、學生和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三個核心要素,其中學生是核心、教師是引導者、案例是手段,因此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提高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教師的培訓

  這種培訓首先要使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教師明確案例教學的地位,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公共管理是典型的以實踐教學為主要手段的學科,因此,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方法對於達到教學目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案例教學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利器”。教師要明確案例教學意味著知識的流動、教學的中心以及學習的責任承擔等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手段的知識單向流動過程,學生往往處於消極和受支配的地位,而案例教學意味著理念的更新,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雙向流動過程,允許學生進行自由的討論,知識和思想能夠在老師和學生之間雙向流動。在案例教學中,老師要從主角轉變為配角,理順教學中的主客體關係。同時,案例教學並不排斥授課教學,它和授課教學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同的教學物件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此,只有明確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教學中的地位,才能提高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這種培訓還要著重提升教師案例教學的技能。師資是教學案例的關鍵環節,師資力量的強弱決定著案例教學的成效。案例教學鼓勵學生的自由討論和溝通,貌似對教師的要求降低了,恰恰相反,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經過精心的準備以及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夠有效地組織案例教學。“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必須經過良好的訓練,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綜合素質不高,沒有經過嚴格的案例教學訓練,會使理論和實踐形成‘兩張皮’,要麼陷入狹隘經驗主義,就案例談案例,上升不到理論層次;要麼牽強附會成為理論註釋,只不過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必然會影響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實現。”對教師案例教學技能的培訓既可以考慮引進案例教學的上崗制度,凡是從事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老師,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未經培訓的不準從事案例教學,也可以考慮建立案例教學教師的交流制度,通過不同學校案例教師的交流和觀摩,提高案例教學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學生是案例教學的主體和核心,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案例教學才能取得成效。案例教學的過程一般包括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後撰寫案例報告三個環節,這都要求學生能夠全方位地進行參與。案例教學不僅對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學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要首先進行預習,瞭解和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反覆閱讀教師提供的案例,並查閱相關的資料。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重中之重,它要求學生能夠廣泛地參與並自由地開展討論,而不能只聽不說,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目前,案例教學的難點主要在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不足,部分學生習慣了填鴨式的講授教學,而不願意進行課堂討論,或者怕錯誤的發言會引起同學的嘲笑,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同學的課堂討論,讓他們明白案例教學的核心就是同學之間的平等互動,案例的答案也不是唯一和絕對的,以此打消同學們不願參與討論的各種顧慮。在案例報告的撰寫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總結和思考,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通過評分制度對其進行激勵,但是這種評分制度只是外在激勵的一種,更主要的激勵手段是老師的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主體性,讓學生自發地、積極地而不是被動地參與到案例教學中去。

  ***三***強化案例的蒐集、編寫和整理

  案例教學的基本材料是案例,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本手段。因此,為了提升案例教學的效果,就要強化案例的蒐集、編寫和整理工作,建立案例教學的資料庫。針對我國案例教學中的“三多三少”現象,首先要注重案例編寫和蒐集的時效性,即案例的編寫和蒐集要與時代同步,這種案例的取材要基於公共管理的實踐,能反映最新的公共管理成果;其次要加大編寫第一手案例資料的力度,這種案例的選擇可以採用微型案例的方式,既降低了案例編寫的成本,又拉近了學生和案例的親近感,增強了案例的生命力;最後要慎重選擇國外案例,雖然在我國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初期,國外案例的引進對於推動我國公共管理教學的發展意義非凡,但是當今中國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時光,案例教學的本土化迫在眉睫。因此,今後案例的編寫、蒐集和整理工作要加強案例的本土化,編寫能夠反映中國公共管理實踐和中國文化背景的案例,提高本土化案例在案例教學中的比重,充實和豐富公共管理的案例庫。

  範文二:公眾網路參與公共管理論文

  一、公眾網路參與的特點

  1.公眾網路參與具有平等性

  網路為公眾參與公共管理事務提供了一個平等的、開放的平臺,公眾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打破原有的時空、地域等限制,進入到公共決策的過程之中,比如可以較快捷地登入到政府網站,瞭解政務公開的資訊以及一些關係到民眾切身利益的政策的決策和實施情況。通過網際網路這個平臺,不管公眾是什麼樣的身份和地位,官員抑或者是普通工人,只要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意願,有效地參與到公共管理過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有了相對較平等的地位和話語權。

  2.公眾網路參與具有互動性

  在傳統的公共管理中,政府相關部門作為決策者和資訊的釋出者,一直主導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公眾的身份只是被動的資訊的接受者,並不具備太多的話語權,在這種模式下,資訊的傳遞以及政策的制定都是靜止的、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沒有任何的互動性。然而,隨著網路這個雙向的互動性的資訊傳播渠道的興起與發展,公眾在資訊傳播和公共決策過程中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單一的、被動的資訊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有選擇性地接受某一資訊,或者是主動發起某一資訊,成為資訊的釋出者和建議的提出者。公眾的網路參與使公共管理過程擁有多項交流的效能,公眾可以與政府對話,提出意見或建議,發起自身的利益訴求和政治願望等,這就實現了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的互動性。

  二、公共管理中公眾網路參與存在的問題

  公眾的網路參與在公共管理之中有著傳統公眾參與所不能企及的優勢,但同樣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其中公眾網路參與的不均衡和非理性是其首要問題,在此筆者就主要討論這兩大問題。

  1.公眾網路參與的不均衡性

  在網際網路這個平臺,公眾的參與是相對平等、開放的,但這種平等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技術之上的,並不是完全的、沒有任何條件的平等,這就造成了公眾網路參與的不均衡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域分佈的不均衡;學歷層次的不均衡和城鄉分佈的不均衡。首先,區域的不均衡。據CNNIC的第33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由於我國網際網路的普及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域差別,概括來講就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網路普及率遠遠高於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網路普及率。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的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65%,而江西、雲南、貴州等省份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則均不到33%。其次,學歷層次的不均衡。由於公眾所受的教育、經濟收入和年齡的差異就導致了網路參與公共管理事務的不均衡性。一般來講,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收入水平較高的公眾群體擁有的基礎網路設施和掌握的資訊相對較多,這就引起了網路參與的貧富差距。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精英群體掌控了更多的資訊,有著更高的參與公共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意願,從而在公共政策指定的過程中所擁有的影響力和有效性明顯高於其他群體。再次,城鄉分佈的不均衡。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28.6%,城鎮網民佔有率為71.4%,雖然相對2012年,農村網民的比例有所提升,但城鄉差距依然很大。這就造成了城鄉之間公眾網路參與公共決策過程的不均衡。

  2.公眾網路參與的非理性

  網路的普及和發展為公眾參與公共管理事務提供了有利的平臺,人們可以通過網路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和對政策制定的不滿和意見。但是由於人們來自不同的階層,受教育程度高低不同,人們在表達自己觀點、發表自己言論的同時都受到自身思想素質、性格差異和道德標準的主導,很容易發生非理性的舉動。並且由於網路的隱匿性和虛擬性,人們在參與公共管理事務的時候發生極端的行為和言論時並不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自身形象和利益,所以,在針對一些問題發表觀點的時候,一部分人會用到情緒化的詞語甚至是虛構的事件來煽動他人,不是所有公眾都有分辨資訊虛實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極易引發非理性的群體性事件,對整個公共參與的過程都造成不良的影響。由於在網路空間可以隱匿現實社會中的真實身份,從而擺脫了現實中道德的約束,一些網民為了一己私慾而做出損害他人,甚至是國家、社會的過激行為,例如採取非法手段釋出虛假資訊等惡劣行為。網路空間資訊的爆炸與氾濫,讓普通的公眾更加無所適從,盲目地跟隨大眾的意見,從而使參與公共管理的過程變成一種偏激的衝動或盲目行為,更甚者可能引發群體極化的暴力行徑,必將阻礙公共管理中公眾有序參與的健康發展。

  3.公眾網路參與缺乏有效性

  網路參與本身具備互動性,在整個過程中,資訊的傳遞和交流是雙向的,僅僅依靠公眾的積極參與是不夠的,更需要政府部門對公眾的參與做出相應的有效迴應。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對公眾網路參與公共管理這一模式依然缺少相應的管理和迴應,這就造成了公共網路參與有效性的不足。在政府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政務資訊公開不足和政府迴應機制不完善。首先,我國目前雖然建立了不少政府網站實時公開政務資訊,但是對於政務資訊公開的範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致使公眾在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監督過程中不能夠有效地對其進行監督,無法滿足公眾對於政務資訊的獲取和對其執行情況的監督。其次,在現階段內,我國並沒有對政府部門的迴應做出一定的規定,政府部門對於公眾的提問或監督意見的迴應一般都是被動性的,是在上層部門領導的指示或者是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做出的選擇性迴應,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有效互動比較缺乏。政務資訊公開的不足導致公眾網路參與缺乏有效的機制和程式,政府迴應也缺乏相應的機制和一定的載體,這就造成了公眾網路參與缺乏一定的有效性。綜上所述,網路公眾參與是一把“雙刃劍”。當公眾在理性的指導下,合理地使用網路有序地參與到公共管理中時,就會對國家政府的公共管理事業產生巨大的有利影響;當它被不理性的情緒和極端的手段左右時,便會帶來強烈的破壞性,不僅誤導公眾的思想,同時也會對政府的公共管理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在我國政府公共管理中,需要適當地利用網路公眾參與,並要積極發揮其作用中好的一面。

  三、結語

  網路的迅速普及和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政治生活方面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政府部門也已經越來越重視網路在公共管理事務中的作用。公眾的網路參與對公共管理的影響主要是對過程的影響,從政策的制定和事實的過程都有公眾的參與,但就我國目前的參與狀況來看,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解決,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在工作中應該加強對公眾網路參與的管理和必要的控制,從而促使公眾網路參與在公共管理中能夠揚長避短,最大化地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