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子政治思想的認識

  孔子是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如果你想了解這位聖人政治的思想是怎樣的,那麼你就更加不能錯過了這篇文章了!趕緊過來和小編我一起來了解吧!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聖人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名言名句

  1.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 不學禮,無以立。

  3. 有教無類。

  4.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0.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2. 過,則匆憚改。

  13.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4.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1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