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鬥爭。又稱護法戰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護法運動圖片

  護法運動的歷史背景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4月8日國會首次召開***,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3月20日,宋教仁遇刺,兩天後身亡,引發二次革命。結果為袁世凱以武力壓服,孫中山等流亡日本。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日本進攻德國在華殖民地—青島。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同意日本對華二十一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為洪憲帝政。1915年12月,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取得成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之後於1916年6月6日病逝。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出任,恢復“約法”,舊國會亦恢復。不久,黎元洪與段祺瑞因為就中國是否向德國宣戰,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參戰,而黎元洪及國會有所保留。後來,黎元洪免去段祺瑞之職,並且引督軍團團長張勳入京,卻引致張勳在1917年7月1日為溥儀復辟,國會亦被解散,是為“張勳復辟”。“張勳復辟”最後被段祺瑞鎮壓,黎元洪引咎辭職,總統之職由7月6日馮國璋取代。段祺瑞稱事件為“再造共和”,指舊國會已被解散,原有法統亦已不再存在,於是與梁啟超等組織臨時參議院,成立新政府。

  護法運動的基本簡介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鬥爭。

  又稱護法戰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

  孫中山看透了西南實力派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的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遂於次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護法運動的運動影響

  孫中山領導的以擁護國會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標幟的革命運動。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在率兵入京“調停”的張勳威逼下頒令解散國會。7月1日張勳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6日孫中山等離滬南下,17日抵達廣州,掀起護法運動,聯合桂系、滇系等西南地方實力派,討伐北洋叛逆。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10月孫正式就職,隨即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18日湖南零陵鎮守使劉建藩等通電宣佈湘南自主,護法戰爭爆發。陸榮廷指揮兩廣軍隊援湘,唐繼堯親率滇黔軍隊援川,分別與南下的北洋軍隊交戰。

  孫與舊國民黨各派勢力也發動各省黨人組織護法武裝,起義討逆。護法戰爭的範圍遍及粵、桂、湘、閩、滇、黔、川、鄂、陝九省,贛、浙、蘇、皖、豫、魯、甘等省及東北地區也出現規模不等的護法武裝及活動。桂、滇等西南實力派雖然標幟“護法”以抵拒北洋軍隊南侵,其意卻在割據自雄,因而極力限制、排擠和打擊軍政府的革命活動。1918年1月3日晚上孫憤而登上“同安”、“豫章”兩艦,炮擊廣東都督署,懲誡桂系。國民黨穩健派為爭取西南實力派聯合護法,倡議政府由大元帥元首制改為政務總裁合議制。1918年5月國會非常會議三讀通過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軍政府改行總裁合議制,選舉唐紹儀、唐繼堯、陸榮廷、伍廷芳、孫中山、林葆懌、岑春煊為軍政府政務總裁,逼迫孫辭大元帥職,離粵赴滬。此後岑出任政務會議主席總裁,軍政府領導權落入桂係為首的西南實力派手中。

  1919年2月下旬-5月初軍政府與北京政府各派代表在上海舉行南北和平會議,因屢成僵局而破裂。11月直系與滇、黔、桂、粵、湘、川等西南實力派簽署“救國同盟草約”,達成聯合對抗皖系的協議。孫中山等國民黨人也確定聯皖討桂策略。1920年2月桂系與滇系因爭奪駐粵滇軍指揮權而公開發生內訌。3月底4月初伍廷芳與大部分國會議員因不滿桂系專制,離粵出走。6月3日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四總裁聯名通電,揭露桂系假護法的行徑,否認其把持的廣州軍政府和國會非常會議。10月底援閩粵軍攻佔廣州。11月29日孫中山、伍廷芳、唐紹儀聯名通電,宣佈恢復軍政府,重開政務會議。 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5月5日孫正式就職,隨即成立“正式政府”。

  6月下旬孫命陳炯明率領粵軍西征討桂,9月底粵軍攻佔廣西龍州,陸榮廷等逃往越南,後避居上海,舊桂系軍閥統治土崩瓦解。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組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整軍北伐。1922年4月上旬孫督師回粵,準備取道江西北伐。6月16日陳炯明叛變,推翻廣州正式政府。孫率領海軍艦隊在省河堅持平叛50余天。8月14日孫等返抵上海,隨即與蘇聯、中國共產黨及皖、奉、直等國內各派勢力加強聯絡,以求“同力合作”,“俾護法事業完全無憾”。1923年1月中旬滇、桂、粵討賊聯軍攻佔廣州。3月2日孫在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四五月間孫指揮討賊聯軍平定沈鴻英叛亂,隨即展開討伐陳炯明叛軍的東江戰役。10月曹錕賄選總統,國會附逆;東江戰局逆轉,討賊聯軍接連潰敗;孫決定推進國民黨改組籌備工作。11月中旬孫領導廣州保衛戰,擊退來犯陳軍,旋向列強要求收回粵海關關餘。12月初孫要求護法議員“舍國會之奮鬥,助革命之進行”。1924年1月4日孫在大本營政務特別大會上宣佈:“現在護法可算終了,護法名義已不宜援用”。“今日應以革命精神創造國家,為中華民國開一新紀元。”20日孫在國民黨“一大”上重申結束護法運動,另行開展國民革命的主張。護法運動為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奠定了起步的基石